十五年前,我离开上了四年学的昆明,一路向南,经玉溪过通海来到建水,又一路向东,出临安走面甸去普雄教书。今将那些有关普雄街子看见的模样听闻的话语联想的记忆,一一整理,划出一条模糊的脉络,以大抵准确述说这段史实,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望、对未来的一点展望。
建水八中校门外,是一条宽宽的水泥路面,路一面是村子,另一边是田地。听普雄本地人说,这里是曾经的普雄街子,街子是固定一天时间方便一乡山民采购的场所。在路向远处延伸的起点,一棵高大的树占据了很大一块面积。这片街子的喧哗与骚动,早已尘埃落定,在岁月痕迹中,只剩下眼前的飘飘落叶与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
更早以前,普雄是没有街子的。居住于普雄村以外的乡民,特意选出一个时间,来购置货物的,不算多见。他们往往会选择有事的时候,或许是陪孩子一起回学校,或许是身体出现小恙又不至于腿脚无力来看病,在这样“顺便”中,一事两将就,买一些生产工具、生活日用品,再翻山越岭,向家的方向进发,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总免不了两头黑”。日出即赶往乡上,日落还没有到家。乡上的商店不多,店面与店面之间,所卖的货物,多是雷同的,除了米油盐酱醋茶之外,货物很少。如果要买大件的东西,如自行车家具家电,几乎是没有的,最终只能到县城跑一趟。
后来,在普雄供销社一带,也就是普雄中街,慢慢有了一些小商贩,他们会在一些日子里,从山外面赶来,摆摆地摊,这大概就是普雄街子的雏形。普雄村分上街、中街、下街,买卖为何在中街最先兴起?其一,那一带位置优越,如一个小型广场,最宽处两辆大型汽车完全可以各行其道。除此,一侧挨着乡卫生院,一侧与下街接壤,下街聚集着众多村民,从半山腰上的观音阁鸟瞰,拥挤如簇,房子密度极高。另外,一句俗语也道尽天机:“普雄弯弯是条龙,中间富裕两边穷”。刚开始的时候,街子不长,也就几百米的样子,货物有了些变化,比起以前,多了许多。一乡的人从四面涌来,最热闹繁华之时,街子越摆越长,犹一条夹杂不同色彩的巨型花龙,头在中街,尾甩在中学门口,甩到那棵高大的树下。
也不知从何时起,普雄街子赶集日子固定成了六天一次,并延续了下来,一直到了今天。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六天一次的街子,总是有些不好推算,与曲江街子固定星期三、星期日,岔科街子固定星期日赶集不同,觉得这似乎无规律可循。经过打听,才知道普雄街子赶的原来是鼠马街,也就是逢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鼠天、马天赶集。即便知道如此,十二生肖的推算还是不怎么方便,之后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麻烦,如按星期来推算,就是上一次比下一次提前一天,如上次星期二赶,这次便轮到星期一赶,下次是星期日了。当然,记得上次赶街的日子是前提,有时得愣了几秒十几秒几十秒,方才想起。
街子位置的转移,是悄然发生的。有一年,乡上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早晨也可以买到菜了,这演绎成了今天的普雄早街,方便了住在乡上及附近不远村寨的人。早街那叫一个早,六点不到就人影憧憧,要买好菜好肉的,七点前必须来到街上,该出手时就出手。慢了,就没了。在赶鼠马街后的第二天,早街偃旗息鼓,休市一天。剩余的早晨,每天都聚成一个小市场。而它的位置,在向普雄上街靠近,临近普雄中心幼儿园。普雄中街,聚集的多是民房;上街更多的是学校、信用社、乡政府机关单位等,围绕着行政中心的转移,自然而然。
从中街沿路往上街的方向走,走大概十多分钟,过客车站,就接近了普雄如今的街子。中街的街子已经无法比了,家具店开了起来、电器店响彻街子、摩托车电动车摆满门前、餐饮店人来人往、建材五金快递……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不出普雄、不用进县城,也可以买个货物齐全,满足生产生活所需绰绰有余。店面的装修也上了档次,宽敞、明亮、美观、大方,甚至讲起了个性,都使尽浑身解数招徕顾客。路边,牛车自行车越来越少,停满电动车、摩托车、面包车、微型车、小轿车、大卡车。以致令人无奈地发现,街子天,竟然也堵车了,尤其在早晨准备赶集和在黄昏赶集收摊的两头时间,车水马龙。
再往上街的方向赶,发现的东西更多,面貌的变化更快。在路的尽头旁,一个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开阔呈现,我已记不清它建成的时间,大概是二零零六年吧!印象中,这个农贸市场已经运行了许多年。每逢街天,更多的商人涌来,更多的山民涌来,更多的货物涌来。市场的周围,又是一幢一幢的房子拔地而起,三层、四层、五层,雨后春笋般长高,谁不想在这普雄商业新中心吃一口肉、分一杯羹?商人们的吆喝,汽车的“突突”声,讨价还价的口舌之争,全部汇聚窜入远处近处的耳朵。大面积的水泥路面闪闪发亮,尘土不再飞扬,泥泞成为了过去。雨天,也不必自己撑一把大伞,可以在彩钢瓦搭成的巨大棚子庇护下,悠然逛市场,买货物,喝酒吃菜,聊天南地北,说东道西。
普雄中街离普雄上街不过两公里,步行也就十几分钟,而这段路,作为“买卖之所也”的普雄街子,走了几十年,越走越远,越走越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