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北部的合川,有一个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而成的半岛,因属于合川城区的北、南、东三大板块之一的东部板块(未开发),故称东城半岛,又因钓鱼城伫立在它的东部,亦称钓鱼城半岛。
嘉陵江下游草街航电枢纽大坝建成后,三江由江变湖,钓鱼城半岛显得更有气势了,从北城望去,很有一些厦门鼓浪屿的感觉。
半岛南端,隆起一座苍翠的山丘,相对高度150米左右。山上,草木丰盛,烟云缭绕,山下,平湖环萦,帆影点点。此山雅号学士山,山名已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唐高宗时期翰林学士曲瑞晚年读书休养之地,现在仍有其“读书台”遗迹可寻。
就是合川人,大多也不知道山名,但说起“八角亭”,却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它是山顶上的一座精致小亭。小亭通高18米,座基周长30多米。因亭身呈八边形,有三层飞檐,层层上收,每层八只翘角,上下错落有致,所以合川人一般都不叫山名,直接叫它“八角亭”。亭内中空,有木梯盘旋而上。每层八面有窗,登亭观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据明、清《合州志》记载,该亭建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那年理学鼻祖周敦颐40岁,他升任太子中舍签书(太子属官)后,署合州判官,至十一月抵达合州。
合州城三江环绕,群山环抱。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像周敦颐这样的大儒,当然是大仁大智者,初见合州,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向东遥望,青山迭翠,亭台掩映,好一派风景那边独好!恨不得生出双翼,飞过嘉陵,畅快逍遥一游。
有本地人告诉他,那是合州乡绅张宗范的私家园林。
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地点选在哪里呢?他觉得学士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
闲来无事,便雇一叶小舟,东渡嘉陵,考察学士山。
据史料记载,当年周敦颐登顶学士,环顾四周林木茂盛,曲径通幽,俯瞰山下江水悠悠,白帆点点,以为真是个读书的好去处。于是造访张府,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本是士子,他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把整座园林无偿捐献了出来,并拜他为师、听其讲学。
为此,周敦颐很喜欢张宗范,除了让他参加集体听讲外,还经常为他开小灶。
有一天,师徒俩在园林里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又来到亭子边。周敦颐围绕亭子转了一圈,直夸这座小亭子建得好,背山面水,实乃读书养心之佳地。
听到周敦颐的赞扬,张宗范想起亭子还未取名,便趁机请周敦颐为亭子命名。
于是,周敦颐就把这个亭子命名为“养心亭”,还写下了一篇传世名文《养心亭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多欲,虽有存焉者亦寡矣。予讲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张子宗范有行有文,背山面水,山之麓构亭甚清净。余偶坐而爱之,因题曰‘养心’,既对颐求说,故书以记之。”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139字,但它提出了通过修养心性,寡欲至无欲,达到贤人高度和圣人境界的观点。所以,这里所说的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的欲望,而是指私心杂念、利欲薰心、损人利己等,与其后来的《爱莲说》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敬登学士山,揽先贤胜迹,吊古人之情怀,思“人贵在养心”之铭训,犹如做一次灵魂的洗礼。而登顶养心亭,观三江两岸胜景,则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