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儿媳买了一袋桐叶粑回来,那是我区白湾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传统美食。吃着香甜可口的桐子叶粑粑,禁不住想起了儿时的那片桐子林。
那片林子不大,就十来棵油桐树,位于院子斜对面那个缓缓的山坡坡上,离院坝大约三四百米远。
每年的三四月份,便是桐花开放的时节。桐子树的枝干刚刚吐叶,花朵就簇拥而来,挂满枝条。桐子花是白色的,稍带一点红色,每朵有五片花瓣。花开正盛时,站在院坝边向山坡望去,只见一片白色,在雾气飘渺的清晨,那片白色在远处若隐若现,显得梦幻迷离,让人怀疑林子里藏着神仙。
到了盛夏,桐子林长成了绿油油茂盛的一片,风儿吹来,婆娑的桐叶间,不时露出桐子果青色的笑脸。桐子果有核近球形,果皮平滑,看起来比较好看,凑近闻一闻,有股清香味儿,但它不是水果,因为有毒,是吃不得的。嫩果时,摘来切开,它会流出似胶水的汁液,这就是生桐油,粘性很强,可以像胶水一样用来粘东西。
桐子果的果皮会经历由青变黄变黑变干变硬变化成壳的过程。果壳可以用来做中药,果仁则用来熬桐油。熬桐油时,果仁散发的香气弥漫整个山沟。虽然熬过的果仁黄灿灿的,香气扑鼻,但也只能拿来做药或倒在土里当肥料,因为其有毒,是吃不得的。熬出来的桐油称为熟桐油,颜色橙黄透明,是一种油漆,主要用来刷拌桶、犁耙、仓板等农用器械,刷了桐油的东西防水防腐,更加经久耐用。
桐子树的叶子前尖后端,有些像心的形状,宽大如成人的手掌。桐子叶也可入药,还可用来做桐叶粑。奶奶每年夏天都要做桐叶粑吃,所以常叫我去桐子林摘桐叶。
摘桐叶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遇到火辣子。火辣子就是刺毛虫,学名叫刺蛾,我们不知道它的学名,都叫它火辣子。它有大人的食指那么粗,一半那么长,颜色是绿的,和树叶差不多,因此,其爬在树叶上是不容易发现的,虽然有的身上长有亮色的斑点或花纹,但不仔细还是难以分辨。火辣子浑身长着毛刺,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那种有触角的,我们都叫它八角钉,其触角长在首尾两端,分别有好几只,角上也长满毛刺,那些毛刺比身上的毛刺还长还粗,看起来非常恐怖。如果被它扎了,皮肤上会立即冒出一个条形大疙瘩,给人以恶疼恶痒、恶辣恶麻的感觉。
尽管我很讨厌火辣子,但一想到桐叶粑的味道,就有些馋涎欲滴,每次还是高兴地接受了奶奶的差使。
奶奶做桐叶粑的方法是,取麦面、米面或玉米面,加入酵母和适量的井水搅拌均匀,并反复揉搓,直到面团柔软滋润,再用湿毛巾盖上,发酵一夜。第二天,将一个个小面团捏成三角形,外面再用洗净的桐子叶包上,放在锅里蒸熟即可。桐叶粑吃起来非常细腻,带着桐子叶的清香,香甜中还有一股微微的酸味,爽口得不得了,感觉就像打牙祭一样。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儿时的那片桐子林虽早已不在,但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却有了更多更大的桐子林,桐子叶粑粑不仅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乡愁,还在有的地方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要角色。眼前的桐叶粑,就是老家邻村的邻村白湾村白湾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易氏桐叶粑。易氏桐叶粑不仅走进了城镇的超市,“易氏叶儿粑传统制作技艺”还成功列入了区里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