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卿的头像

梅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9
分享

绿柳红荷古御街

外地人来磁县,难免会问:“你们这儿哪条街最有故事?”要我说,最有故事的当然是古御街,因为这条街不仅和清代两位帝王有关,还和古磁州八景之一——“官路荷风”关联着呢!

古御街也叫御路、官路,是磁州古城出北门经北关到十里铺的那条路。在古代,磁州作为畿辅之地,“控燕遮魏、跨晋蹑鲁”,交通甚是便利。有南北官路穿城而过,这条路自邯郸入境,经五十里铺、台城铺、十里铺、五里铺、北关、南关偃月桥、西陈铺等,然后南渡漳河出境,全长八十五里。当时所有官厅公文的传递,仕宦的往还,都要经过这里。

既然是官路,自然要有颜值担当。当年磁州的官路有多美,《磁州志》是这样记载的:“出北门十里,夹种菡萏,叶香花色,与柳荫掩映,行人每停辔不忍去。”不难看出,当年从磁州城北门出发,沿途十里,种满了荷花。那荷叶、荷花、荷香与道旁的翠柳交相掩映,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以至于让行走在官路上的人们不自觉地停下车马,陶醉在美景中,久久不忍离去。因为美,渐渐闻名遐迩,后成为磁州八大景观之一——官路荷风。

清代磁州知州任塾写过一首《官路荷花》的诗:“两行垂柳下,十里荷花鲜。叶长侵桥路,苗穿出稻田。红姿晨弄日,翠袖晚拂烟,不惜春风送,行人缓着鞭。”有花、有柳还有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任塾也许不曾想到,多年之后,紫禁城里的天子会驾临这里,并演绎出一段令人唏嘘赞叹的“百步穿杨”。

那是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十二月九日, 康熙帝西巡归京驻跸磁州。在行宫用过御膳之后从北门出发,当銮驾行至北郊五里铺时,康熙帝走下车辇,亲佩弓矢,飞身上马。远眺近观,见道旁柳树,于是指柳为的,连射三箭。竟然三射三中。之后,皇帝又命皇太子、众阿哥及侍卫大臣弯弓同射,都是每发必中。一时天颜有喜,臣民欢呼。次年二月,河南巡抚徐潮特意为此事撰文立碑,建御射碑亭以作纪念,后该亭得名“射柳亭”。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其实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康熙帝会选择“射柳”。后来才知道,原来“射柳”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神射手养由基能“百步穿杨”,他射的其实也是柳。因为古代杨柳不分。再者,匈奴、鲜卑等族都有指柳为的,驰马射之的习俗,中原地区也有射礼。想来,在冷兵器时代,射作为六艺之一,当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技能。

就在康熙射柳的47年后(公元1750年),他的孙子乾隆帝南巡也路过磁州,并在射柳亭赋诗一首。诗曰:“射柳名亭气象雄,千秋圣日照临中。肯教贞观专前美,直令由基拜下风。安不忘危四时狩,所其无逸万方同。孜孜绳武心恒笃,未敢亭前一引弓。”这首诗当然是歌颂他爷爷文治武功样样了得的,文治方面敢和唐太宗贞观之治相媲美,武功方面也足以让那个春秋时期的神射手养由基甘拜下风。乾隆的誉美之词说够了,还不忘在祖父曾经射柳的地方表表决心,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继承先祖基业,不懈怠,不越矩。

康熙射柳、乾隆赋诗就这样从史书中走出来,让这条原本寻常的官道变得温润鲜活起来。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试图从新城古御街的两侧寻找当年的痕迹时,却已是沧海桑田,不复曾经。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掩盖了黄土路基;鳞次栉比的商铺、楼宇取代了荷花、稻田;绿意盎然的女贞取代了依依垂柳。只有道旁路标上闪闪发光的“古御街”三个字还在执着地诉说着过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