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随笔杂谈
202105/24
分享

厕所那些事儿

导读:有学者说,中国传统的厕所文明具有出奇的滞后性,与发达的中华文明很不相协调。春秋时期有个君侯叫晋景公,居然上厕所掉进粪坑被淹死。

    吃喝拉撒是人的必须行为。在人类的文明史里,“ 吃喝” 对应的是饮食文化, 那是一部多么异彩纷呈的文明画卷,此处不表。至于“拉撒”的话题,因为不太雅,本不好怎么说,但真要说的话,也有许多有趣和值得思考的东西。鉴于“唯厕是臭”的事实和厕所等同于脏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事先声明,如果本文话题使你胃口不适,笔者深表抱歉;如果你是一个过敏者,请就此打住, 另作他读。

   人的排泄行为称之为拉撒,俗语叫“屙屎尿尿”。这样的字眼,即使是说一说都觉得很不雅,所以在有些场合是不可以使用的。小的时候不知道规矩,直到在饭桌上被大人呵斥,甚至于被筷子在头顶上敲过几下后才从此长了记性。拉撒有许多的雅称,诸如“解手”、“解溲”、“方便”、“洗手”等。据说古代部落押解俘虏,中途有人犯要方便,这种事儿别人还是不好代劳,只好要求“解开束手”自行解决,以后就有了“解手”这个代称。古人还有“出恭”、“登东”、“便旋”、“行清”,甚至于“更衣”的雅称。明代科考时,为严肃考场纪律,有关部门规定,考生内急时,必须领取一块牌子,上写“ 出恭入敬”, 凭牌进出厕所和考场。于 是, 士子们便将入厕称为“ 领出恭牌”, 简 称“出恭”。 看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发现徐少华饰演的唐三藏居然说“八戒出恭去了。”其实唐朝还没有这么新潮的词汇。

再说人的排泄物。消化系统的排泄物为“屎”,泌尿系统的排泄物为“尿”。“屎”在书面上避讳为“ 矢”, 如毛诗《送瘟神》里 “千村薜荔人遗矢”。教小孩时为了好发音, 把“ 屎” 叫“ 蚆蚆”,“ 尿尿” 叫“嘘嘘”。至于“ 大便”、“ 小便”、“ 粪便” 之类的代 称,那是从“方便”演化而来的。

至于排泄地点,就如同人从婴孩到成年对排泄的觉悟水平,人类的方便之地估计经历了“随地”、“择地” 和“定地”三个阶段。人类的动物阶段和早期文明时期,随地大小便肯定是常态,后来随着卫生防疫意识的萌生和增长,排泄地被自觉和不自觉地选择在适当的地方,比如避开水源和食物等地点,这就是“择地”阶段。但自人类祖先中的某位高人在居住地附近挖出第一个便坑的那天起,人类的排泄开始进入“定地”时代,也就是厕所文明时代。从生活情形估计,最先步入厕所文明的多半是农耕民族, 游牧渔猎民族可能要晚的多甚至于至今都“厕”无定“所”。

传统上人们称厕所为“茅厕【si】”、“茅房”或“茅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土坑加茅草搭的棚子。《说文解字》在诠释“厕” 字时说:“厕,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清洁也。”现代的雅称就很多了,诸如“卫生间”、“洗手间”、“ 盥洗室”等。潮汕地区则延续唐朝时的叫法称之为“东司”或者“东厮”。 初中生学英语以“WC”代称卫生间以为雅,我请教了高人,其实这个缩写的全称是“closet”,和中文的“茅厕”差不多,真正雅的说法是“toilet”。

为避污秽,“拉撒”有上述诸多的文明说法,足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这并不代表传统的厕所建设就一样具有“文化底蕴”。我曾经听过一个学者的文化讲座,他说中国传统的厕所文明具有出奇的滞后性, 与发达的中华文明很不相协调。

《左传》记载,晋景公一次在吃饭之前,由于肚子发胀,“如厕,陷而卒”,过了好一阵才被发现。堂堂一国之君,竟然掉到茅坑之中“薨”了,也算创下了一项世界之最。之所以有这等事情发生,稍稍分析一下就知道,贵为王侯宫廷的卫生间, 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陋的茅坑,与民间那种一个方形土坑边上弄个缺口或者上面撘几块板子的茅坑没有什么两样。专业一点说,晋景公去方便的,是一个储粪区与操作区尚未隔离的卫生间。

参观一些著名的民居大院包括故宫时如果你留意一下,会发现那些堂皇的院落,厅堂宫室轩榭花园样样俱全,唯独看不到厕所。好不容易找到了,却是一个非常隐蔽和简陋的所在,一样的臭气熏天污秽不堪。厕所隐蔽一点这个可以理解,而简陋得与其他建筑极其的不相称,这个可是匪夷所思了。厕者,侧也,是正规居室一边儿的偏房,算不得正经地方。或许传统文化里,厕所是污秽之所,所以是最被鄙视和忽略的地方。不信你即便读遍中国的经史,那些古代的圣人贤明对厕所的话题都不曾留下过只言片语, 就是个例证。按理说吃喝拉撒都是活人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事,厨房可以被重视,凭什么厕所被忽略?须知吃喝固然重要,内急也是一刻也不能怠慢的啊。

君王与富贵者尚且如此 ,普通的市井村乡的厕所文明程度,那就可以想象了。查了资料才知道,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虽然贵为皇城、天子脚下,市民在墙角旮旯窃行方便却习惯成自然,所以街巷胡同边上人粪和便痕居然也是视可见、味可嗅,不得不使人感叹。笔者的童年时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的中国广大乡村,厕所随见于房前屋后路边地角,可多半简陋破败,也就是三四面半拉子土墙或篱笆围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粪坑而已。这样的厕所,被称为“身份证厕所”,因为男士在里面小便时上半身却露在外面, 刚好是照身份证像时被摄取的部分。

这种厕所不分男女,多半单人使用,所以蹲厕时听到脚步声响你得不停地咳嗽。同样的原因,你经过有些厕所时,经常会听到里面传出咳嗽声。不过咳嗽声有时也不是都可以阻止冒犯的脚步。农村长大的小孩都有如此的经历:正在蹲坑时,闯进一位大婶, 你正在惊慌失措,那位却弓腰顿足急不可耐,忽然大屁股白光一晃,你就被挤到边上了。结果在狂风暴雨的音响中你只能提着裤子落欢而逃,外面同时响起小伙伴放肆的耻笑声。

那时的乡村厕所还兼顾着一个积肥的重大功能,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厕所的主人舍近求远急匆匆赶往自家厕所的身影。小孩子要是经常跑到别家的坑里方便,会被大人骂为“吃家饭拉野屎”,各种数落,警告你下不为例。当然,积粪最终会被勤劳的肩膀挑到自留地里,浇菜肥田,物尽其用。

而城里的厕所状况也很不好。简陋的公共厕所污水横流蛆蝇遍地气味冲鼻,相信稍有年纪的国人都感同身受。即便如此,城里的厕所数量还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到今天依然存在。小时候村里有个长辈一直不愿进 城,听大人们说,那是因为害怕进城找不到厕所。那时的城里人茶余饭后时常讲乡下人的笑话,其中就有取笑乡巴佬进城上厕所的尴尬事。那时的公共厕所还有个普遍现象, 就是男间明显大而女间明显小。其实从男女人数比例还是从需求上来说,这样的设计简直是莫名其妙。有个城里长大的朋友说过一个孩子的恶作剧:清晨入厕高峰时段,内急的大人气急败坏地发现,厕所里所有的蹲位都被清一色的小孩占领。他们地地道道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只在那里磨蹭,全然不管外面等候的人早已急得原地打转。等到他们玩够了,才一脸坏笑一哄而逃,留下身后大人嘈杂的骂声……

传统的厕所毕竟与居室有段距离,人行方便,特别是夜间,不一定都要进厕所。所以就有了一个中转的替代物,那就是便器, 如痰盂、便桶、尿罐、夜壶等。清晨,无论城市和乡村,早起的人往往手里拎着一个器物赶向厕所,这个是大家都见过的。

古代最奢侈的便器,是慈禧用来装粪便的物件叫“官房”。据《宫女谈往录》记述, 慈禧用的“官房”是檀香木做的,雕刻成一条大壁虎的形状,栩栩如生,那真真切切是件国宝。壁虎的四只爪子狠狠地抓地,成为“官房”底座的四条腿。肚子鼓鼓地憋足了气,像一个扁平的大葫芦,这正好成为“官房”的肚子。尾巴紧紧地卷起来,尾梢折回巧妙地做成了“官房”的后把手。壁虎头往后扭着,两眼向上注视着骑在背上的行便人。嘴略略地张开一条缝,缝内恰好可以衔着手纸。大壁虎的肚里,是香木的蓬松细末,便物下坠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包起来,根本看不见脏东西,也不会有什么气味。

上厕所肯定要用手纸,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在厕所的文明史中,早期的“手纸”多半也就是一片树叶一把青草,很难免是一块石头一坨土块之类。真的是“ 纸”, 那也得等到纸的发明之后,还要看能不能用得起、需要时有没有。

那么古人上厕所用什么手纸呢?在网上搜索, 看到这么一条: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或竹片来“刮擦”屁股

(也不怕刮出痔疮来?)。即便是纸张发明之后,因为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而且纸张较为昂贵,用纸来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为,所以古人只好继续当“忍者”。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管什么爱不爱惜纸张呢,屁股自此才得到了“温柔”的对待。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段文字:刘姥姥觉得腹内一阵乱响,忙的拉着一个小丫头, 要了两张纸就解衣。众人又是笑,又忙喝他“这里使不得!”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了。根据这段描写, 在曹雪芹生活时期, 无论是大观园还是乡下的人物,都已经使用 手纸拭秽了。

还有一段旅游者的记述:早几年看书的时候,读到印度人上厕所完毕后是用手来揩干净的, 当时难以置信。在国外转了几次后, 终于有人证实,印度人确实是这样清理干净自己的屁股的。印度厕所都没有卫生纸,人们也不习惯自带卫生纸,全部是在马桶旁备

有一个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大便过后,便用左手手指去擦肛门,然后用马桶边水槽里的水冲洗左手。所以,在印度,千万不要用左手和人握手或者打招呼,否则,便会认为你是在侮辱对方。

记忆中的乡村厕所,常看到墙缝中有旧报纸,或者角落里有大小合适的一堆石头, 不用说,那就是主人储备的“手纸”。

小时候常听大人讲的一个笑话:有个上海知青上厕所,完事以后随手在坑边扯了把草叶擦屁股,结果立刻跳了起来,因为他扯下的草叶是一种叫“荨麻”的植物叶子,那是带刺有毒的东西,别说屁股消受不起,就是接触它的手指也要发生荨麻疹。故事结尾抖出的包袱是:知青很纳闷,这草怎么还会咬人呢?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取笑上海知青的:说有个很讲究的小伙子,用一张薄白纸擦屁股,结果抠通了,弄了一指头的脏,情急之下一甩, 指头碰在墙上弄疼了,赶紧放入口中吮吸,结果……就没有好结果了。通常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最后都哈哈大笑,笑声酣畅而放纵,无数次地打破了那个时代的贫乏和无聊。

对于老百姓,中国的手纸告别石头土块树叶青草、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是近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的事。以报纸、字纸和烟壳纸、白纸为过渡,现在的人无论城乡,手纸都一样绵柔细白、干净卫生,与擦嘴的纸已经是一个级别。手纸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甚至可以说,一部厕所的变迁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