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12/28
分享

在古诗词里静听蝉鸣

 

闲来读《唐诗三百首精选》,其中以蝉为意象的诗还不少。一查资料,才发现古诗词中以蝉入诗的作品数量巨大,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1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指的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借助一种可观可感的实际存在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比如:用明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用杨柳来表达离别之情,用落花来表达伤感之情等,明月,杨柳,落花这些寄托着作者独特情感的客观事物,就叫意象。在古诗词中,风花雪月、花木山石、虫鱼鸟兽、乐声器物等,都可作为意象,成为诗人表达某种独特情感的载体,但是我经过查找资料,发现作为一种昆虫的蝉,在古诗词中所占的地位却非其他可比,原来这种现象和中国的蝉文化有关。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具有很高的地位,蝉的寓意是性情高洁、不食人间烟火,又因为蝉的生命历程很特别,所以蝉也代表着重生之意。根据我有限的知识,上至春秋时期,下至清朝乾隆年间,在这大约近3000年的漫长时日,每一个时代的诗词作品里,都有蝉这种小小昆虫的身影。

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诗经》成书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指的是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风”共有160篇,都是民间歌谣,其中的“豳(音bin)风”有诗7篇,写的是豳地(今甘肃庆阳、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农家生活和农业劳动的情景,算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豳风”中的《七月》里写道:“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这句话的意思是,四月远志草已经长得很茂盛了,到了五月就能听到蝉的叫声。《诗经》中还有“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诗句,意思是说蝉鸣声沸水一样,这里的蜩和螗,也是指蝉。据资料上讲,先秦时写蝉的诗,多写它的鸣叫,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对蝉的描写,已深入到其声音、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范云所写的《咏早蝉诗》就对蝉进行了多方面细腻的描述:

 

咏早蝉诗

生随春冰薄,

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液,

飞音承露清。

 

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中“哀蝉无留响,圆木空自凋。”用“哀蝉”来表达感时悲逝之情,同时期的陆机在《拟明月何皎皎》中“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句,则借“寒蝉”表达自己凄凉冷寂的心境。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已将蝉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到了唐宋时期,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巅峰,写蝉的篇目不但增加了很多,而且诗词中的蝉与文人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人们赋予蝉的意义就更多了。

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阴湿黑暗的地下度过的,蝉的幼虫孵出后,顺着树干钻入地下,在地下生活37年,才能破土而出,褪去外壳,成为成蝉。古诗词里出现的蝉,指的都是成蝉。成蝉靠吸食树木的汁液生活。成蝉也只有大概十多天时间能见天日,之后就死去归于尘土了。因为蝉的这种生活习性,大多数时间里,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只有成蝉在树上高声鸣叫的那些日子里,人们才会注意到它,所以古人対蝉并不十分了解,认为蝉孤居枝头,餐风饮露,生性高洁,更赋予了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古诗词中以蝉为意象的作品,大抵有三种情况:以蝉自比、借蝉抒怀和借蝉报时令。需要说明的是,有的资料中把“借蝉渲染清幽环境”另列为第四种情况,但是我们都知道,景与情和,情因景生,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所以在本文中,我把“借蝉渲染清幽环境”与“借蝉抒怀”归为一个问题。

 

2

 

作者以蝉自比。

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清朝乾隆皇帝在其诗《秋蝉》中也有“饮露声才洁”的说法,古代文人认为蝉不食人间烟火,寓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比。

以蝉自比的诗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虞世南的《蝉》。虞世南(558638年),今浙江慈溪人。南陈至隋唐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贞观年间任秘书少监、秘书监(相当于三品官)等职。以上信息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虞世南的诸多头衔来看,他既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二是虞世南从政的高峰是在贞观年间,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非常辉煌的时期,“贞观之治”这个历史名词,是稍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熟悉的。虞世南沉静寡欲、性情刚烈,他的直言敢谏,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得李世民敬重,称他为“德行、中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再来看虞世南的这首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从蝉的外形和叫声两个方面来描写蝉的形象。“垂緌”是说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就像下垂的冠缨,因为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所以“垂緌”暗示显宦身份。“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叫声传得很远,表现了蝉的鸣叫声的响度和力度。三四句在一二句的基础上引发议论,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会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声自远”是由于位高而致远,不是借助外力的结果。至此,诗人以蝉自比,那种因为品性高洁而身居高位,因身居高位而声名远扬的从容自信的形象呼之欲出。

其次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所写的《在狱咏蝉并序》。骆宾王,生于626年,卒年不详。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据传我们熟知的《咏鹅》即为骆宾王七岁所作。骆宾王性情高冷偏执,虽有才但仕途坎坷,664年,骆宾王38岁,被唐高宗李治封为奉礼郎,算是个九品官,后来又被提升为侍御史。据史料上说,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则天,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骆宾王的这首《在狱咏蝉并序》,就作于此时。来看这首诗: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阴至夕照低……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曾闻。……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仆失路艰虞,……不哀伤而自怨,位摇落而先衰。……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

 

在诗的前面,骆宾王先写了250多个字的序(这里有所删减),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作了简要介绍,为写蝉做了一些铺垫,然后对蝉的叫声,身形姿态,生活习性等作了描述,接着写由蝉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这段序交代了这首诗的来处和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在诗中,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南冠”指囚犯,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客思深”是说诗人的忧愤之情,颈联用“露重”,“风多”喻环境艰难,“飞难进”指宦海沉浮难进,“响易沉”指言论受压迫,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是写自己的遭遇。尾联以蝉的高洁,喻自己的品性。诗人借蝉自比,抒写悲愤之情,塑造了一个屡遭挫折和打击,空有满腔才学抱负而不得施展的文人形象,令人唏嘘!说句题外话,骆宾王晚年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兵败后结局不明。 

再次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蝉》。

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李商隐为什么听到蝉鸣就联想到自己,并把自己和蝉联系起来,也是有其原因的,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李商隐的身世。李商隐(约813—约858年)。李商隐21岁进士及第,得以为官,不想造化弄人,当时任节度使的令狐楚与李商隐既是师生,又情同父子。当时的朝廷势力分为两派,即“牛党”和“李党”,这两个党派因为政见不和,争斗十分激烈。令狐楚父子是“牛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也就被认为是牛党的成员。后来,李商隐迎娶了“李党 ”代表人物李德裕的交好、也是“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儿王氏为妻,此时令狐楚刚去世不久,李商隐娶“李党”女儿为妻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对刚去世的恩师的背叛,于是,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加之李商隐不肯与他人同流合污,导致李商隐处处被排挤,处境日益尴尬和艰难。据史料记载,848年,李商隐失去官职回到长安,穷困潦倒之际,写信给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綯(此时令狐綯已进入政治权力的核心),请求令狐綯帮助,但遭到令狐綯的拒绝,后来他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非常低微的官职,李商隐这一首以蝉自比的诗作《蝉》,应该就是在此时写的。李商隐因为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空有才华却不得机会施展,一生郁郁不得志,约858年,李商隐病逝于郑州,时年仅45岁。了解了李商隐的身世,就不难理解他的这首五言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欲疏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在诗中以蝉自况,前四句说蝉本性清高而餐风饮露,难求一饱,不得温饱而作不平之鸣,不过是徒劳枉费声响而已,蝉叫得那么哀伤,树依然碧绿,毫无同情之心。字字写蝉,却字字是自比,表现出他因高洁而致贫穷的困境,以及哀苦无告的心情。后四句直抒胸臆,写自己宦海几度浮沉,漂泊无定,归来时故园荒芜,已没有安身之所,进退两难。李商隐借蝉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自己和蝉同病相怜,像蝉一样因为清高而不被世俗所容,生活困顿的处境。

宋词中也有以蝉自比的表现手法。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之一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泛湘江》就用这种写法。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入仕后力主收复北宋失地,忧国忧民,但最终为形势所迫黯然离开官场,英年早逝。张孝祥在《水调歌头·泛湘江》中用“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赞美了秋蝉脱于污泥的高洁品质,也以蝉自比,表达了不与求和苟安之辈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借蝉抒怀。

借蝉抒怀的诗作以孟浩然的最具代表性。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我们现在一说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首先想到的是王维,其实,孟浩然才是唐代山水诗的创始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关于孟浩然求仕,还有一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孟浩然和王维友情甚笃,一次,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恰逢玄宗至,孟浩然吓得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使孟浩然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在这个故事中,孟浩然因为一句诗让玄宗皇帝不快,付出了一生被弃用的沉重代价。不管故事是否属实,孟浩然一生不仕,心中的悲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经历太多的失望痛苦后,他归隐山林,终其一生。在孟浩然的诗中,《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比较有名的一首,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应当为他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愁的情绪,可以说是一首写得情真意切的抒情诗。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中表达了诗人想隐居山野,但是无钱维持生活所需,北入长安求仕也并非自己所愿,原来的壮志也因为年岁的增长而衰减,傍晚听到暮蝉哀鸣,心中就更加悲伤。诗人借助写蝉,把生活困顿、欲所不能的心情写得非常贴切,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暮年、暮色、暮蝉哀鸣,怎能不“益悲”呢?孟浩然借蝉抒怀的诗句还有《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中“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题长安主人壁》中“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荆门上张丞相》中“始慰蝉鸣柳,俄看雪间梅”等,抒发的都是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岁月不再时,听到蝉的叫声心中更加悲凉的心情。唐诗中还有白居易的《题李十一东亭》和韦应物的《郊园闻蝉,寄诸弟》,都是借蝉抒发对亲友的思念之情,罗邺的《蝉》,借蝉抒发思乡之情,王维的《早秋山中作》则是借蝉抒发隐士情怀,而南宋诗人陆游的《秋日闻蝉》中“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则是借蝉写离愁别恨的佳作。

在宋词中,借蝉抒发不同感情的作品也不少。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文学成就与苏轼比肩的词人。尽管如此,柳永的仕途也颇多不顺。柳永在入汴京科考途中,沉迷于苏杭的都市繁华,遂流连于烟花柳巷,在此期间,柳永填词多首,其才华使他在民间声名鹊起,但命运之神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据说第一次科考落第后,柳永颇觉委屈,愤慨之下写了《鹤冲天》,末句为“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这本是一个文艺青年发牢骚的话,却不想惹恼了皇帝:大宋功名竟抵不上浅酌低唱!之后连续三次科考,都以失败告终,皇帝甚至亲自把柳永的名字划了,说:“何求功名,且去浅酌低唱!”第四次科考落第后,柳永心灰意冷,决定离开京都另谋生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雨霖铃》就写于此时。整首词抒写的都是词人宦途失意后与恋人依依惜别、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词的开篇就用一个短句“寒蝉凄切”来描写环境,通过蝉,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愁的气氛,为整首词定下了情感基调。深秋的傍晚,词人人生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前途迷茫,又要与相恋之人惜别,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恰逢此时传来寒蝉哀婉凄切的悲鸣,更让词人平添愁苦。柳永离开京都后,多年的羁旅流离,蓦然回首,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轻狂少年,因此有了这一首《少年游》的首句“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如果说柳永在《雨霖铃》是借蝉抒发一个不得志的少年抑郁愁苦之情,而在《少年游》中,他则是借蝉抒发人到中年尝尽世事艰难沧桑之后的思乡浓愁。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著述《人间词话》中说: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的这段话,就是对柳永借蝉抒怀最恰当的表述。

在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中,则用“湖上西风急暮蝉”来表达与友人离别时既焦虑又幽伤缠绵的心绪。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描绘了一副夏夜月下美景图,表现了词人愉悦舒朗的心情。

 

 

借蝉报时令。

蝉的生命非常短暂。蝉通常出现在农历的小大暑时节,即一年中气温最高的七至八月份,到秋天即死去,不能活到冬天,故有成语“蝉不知雪”。这里说一说乾隆皇帝的《蝉》,清朝乾隆皇帝虽是外族,但他酷爱诗词,据说他一生写诗达四万多首。乾隆的这一首诗,给我们介绍了蝉生活的季节:

 

园陇绿丛芒,溪田清茁秧。

三农愁夏去,莫恁唤秋光。

 

蝉鸣多在夏末之际,因此古人就以蝉鸣作为秋天到来的信号。借蝉报时令的诗文不在少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徐陵在《山池应令诗》中就有“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的诗句,借蝉说明时令已快到秋天。隋朝诗人薛道衡在《夏晚诗》中“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也是借蝉报时令的例子。唐以后,将蝉入诗,借以说明时令的诗很多,如唐代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意思是去年诗人看菊花与秋风告别,如今听到蝉鸣知秋天又要回来了。另一位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临风听暮蝉”,从一个“蝉”字就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末季节。宋代词人姜夔的《惜红衣》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是借蝉述说时令将变,秋风将至之意。五代南唐诗人李中的《海上从事秋日抒怀》:“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意思是:梦见千里之外的故乡,在残月中,梦断了,传来一声蝉的鸣叫,就知道是早秋来临了,更是把借蝉报时令的特点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蝉,本是一种普通的昆虫,但是因为它独特的生活习性,成为众多骚人墨客描写的对象,蝉的短暂生命,也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中得以延续。今天,当我们走进浩瀚无边的古诗词,侧耳静听,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依然能听到这只小小的蝉悠远绵长的鸣唱。(钱会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