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11/28
分享

永远的西南联大 (外一篇)

西南联大,一所已不复存在的大学,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已成为一段遥远的记忆。西南联大很小,占地只有一百二十亩,在高楼林立的昆明要找到她都要费些周折;西南联大又很大,在此诞生了一百七十二位院士,八位“两弹一星”元勋,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百多位人文大师,被称为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

我与西南联大的邂逅是不期而遇的。2022 年 5 月 15 日,省委组织部、省司法厅在西南联大干部培训学院举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我以一名学员的身份参与了此次培训。西南联大旧址就在今天的云师大校园内。在云南师范大学东侧墙上,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朱光亚题写的几个楷体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向人们道明了学校发展演变的前世今身。稍作安顿,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走向西南联大。

五月的春城,清风徐徐,怒放的蓝花楹格外引人注目。校园的面积不大,但在青草、绿树、亭台、雕塑、旧居的装扮下,显得秀美典雅,穿过芳草萋萋的民主草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大旧址的大门。大门由两根粗大的石柱构成左右两侧支撑,中间一块牌匾连接着左右两棵高大的石柱,牌匾上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个大字,黑底白字,格外显目。进门后有三尊半身雕像端立, 仔细辨识,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三位校领导的雕塑在夕阳中显得轮廓分明,坚毅写在面容上,睿智含在双眸里。走在联大的校园中,一股简朴的气息迎面扑来, 这里没有一座楼房,与云师大当下的校园环境成了鲜明的衬比,三间新修缮的平房还原了当年教室的简陋原貌,屋顶是茅草、有一间是铁皮覆盖,墙全是土坯垒就。遗址内的一角有一座茅草顶的木棚,上悬“绝徼移栽桢干质”七字,是学生的集体宿舍原貌,一舍可容学生四十余人。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入口处竖立着四个大字:“刚毅坚卓”,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在四烈士墓不远处,便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这块碑由冯友兰撰文, 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纪念碑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全碑共有一千一百余字,碑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精辟地概述了西南联大教学治校的精髓。看着低矮铁皮屋顶的简陋教室,静静伫立在此纪念碑前,联大在昆明弦歌不辍的坎坷往事注到了心头……

西南联大的诞生是战争烽火催生的。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的火种,学校被迫南迁,北大、清华、南开奉命南迁长沙联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2 月 13 日南京被日军占领,武汉、长沙告急,1938 年2 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46 年 8 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 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教学生活异常艰苦,师生们饥餐渴饮,一边躲避战火,一边刻苦学习,虽颠沛流离但仍保持刚毅坚卓之信念,弦歌不辍, 延传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书写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奇。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昆明不是世外桃源。加之物资匮乏,通货膨胀,货币一直贬值,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校长梅贻琦卖光了所有值钱的家当,一部分用于置办学校。然而他自己一家人的生活日渐拮据,他的夫人不得不上街摆摊卖米糕以补贴家用。当日机来袭,师生们不得不一边向郊外躲避,一边就地学习,教学未曾耽误。在此期间,西南联大的大师们边教学边做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成果。朱自清的《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张荫麟的《中国史观》,钱穆的《国史大观》,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金岳霖的《论道》,刘文典的《三余札记》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闻名于世的西南联大没有高大的楼房, 看着眼前狭窄的校舍,简陋的校门,土坯垒的通铺, 我的心阵阵酸楚, 不禁泪湿眼眶。然而,这种连本地工匠都能随手可造的建筑却出自大名鼎鼎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之手,令我怆然酸楚。当年,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承担了西南联大设计校舍的任务,两人辛苦了一个月,把一流的校舍方案放在校长面前,却因没钱实施而一改再改设计方案,先后改了五稿,高楼变矮楼,砖墙变土墙,瓦顶变草顶,形成了今天简陋的模样。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每重新修改一次林徽因都会哭一次,我想她的每次泪目,是哭联大,也是哭中国。闻名于世的建筑专家屈尊盖茅草房的背后是一幕国破山河在的国窘与无奈。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 现被镌刻在校园的一角,“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其实是他 1931 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时讲的,时隔 7 年,却在联大得于完整的诠释,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历史巧合吧!看着低矮的茅草房,恍惚间似见一位穿长衫的学者向我走来,英雄不问出处几个字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西南联大实行严格的学分制、选修制, 学风严谨比现在的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校先选什么课,挑哪位教授来教都由自己决定,虽然不会淘汰或开除学生,但是不及格的学生必须一直修,一直考下去。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的潘际銮曾是云南高中毕业会考第一名,可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专业物理课就不及格。西南联大没有补考,如果考试不及格就只有重修,老师们不仅要求他们会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还要求自学把没讲到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西南联大先后共招收学员八千多名,毕业只有三千七百余人,还不到一半,校纪校风之严格可见一斑。历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斌在西南联大七年读了四个专业,他回忆往事说,西南联大的自由影响了我的一生,是西南联大的学习奠定了我做研究的知识储备。在校园里漫步,鲜闻琅琅的读书声,不时有嬉笑声从绿荫深处传来, 一丝杞人忧天的隐忧在心中涟漪。

西南联大的校歌词名《满江红》,是由冯友兰和中文系教授罗庸所作,现耸立在校园一角,歌词为: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

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歌词的词式和韵律与民族英雄岳飞千古绝唱《满江红》相同, 将南渡的悲愤, 北归的期待,唤起艰难中的崛起,以必胜的信心和意志,将师生的国家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校歌在西南联大唱了 8 年,把忠国救亡的家国情怀深深融进了莘莘学子的血液,涌现出了一大批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

在纪念碑的背后刻着联大八百多名参军学生的名字,以此对他们作最高规格的纪念。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从军救亡的事迹一直震撼着我。在西南联大就读的沈光耀家境殷实,有三代五将的荣耀,是典型的富二代,但却不是纨绔子弟。路遇汽车(当然是大货车)坏了,竟然帮忙修好,车上的人看得惊呆了,对他的赞语是:富家孩子!人们对富人的仰慕是广闻博见。想想看,如果自己也和沈光耀一样的年纪,芳华青春,遇到别人类似的困难,要么事不关己的冷漠, 要么只会玩游戏的无奈,那是不是愧对爹娘的财富。沈母作为富家太太,从广东去昆明看望只身求学的独子,不仅给他带去了他爱吃的零食,还有教育理念。她与儿子的一段对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最高境界:我们想让你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沈光耀违背母亲的意愿, 去当要求最严的飞行兵,飞行训练时天性善良的他违规向难民抛掷食物,后来在执行任务中为国捐躯。母亲捧着儿子的遗物,奔泪成河。她体谅儿子的叛逆与不孝, 舍小家、为大家是儿子的,也是母亲的家国情怀。

看及此,不禁想起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毅然参加了空军学校,他也在空战中牺牲了, 林徽因病中写下了《哭三弟恒》,每每读及, 常让我泪目。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对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些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

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西南联大三位校长为了公平轮流执政,一年一换,另两位竟然为了避免管理上的政见不一而选择离开,把高位宝座留给梅贻琦, 所幸梅贻琦没有辜负他俩,他们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开创了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融合发展之路。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们都是君子,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高等学校,更是中国精神的坐标。

培训结束,离开西南联大旧址已几天, 但旧址简陋的桌椅、草顶通铺的宿舍,教室外郁郁葱葱的一墙藤叶和光影斑驳里的纪念碑,却在脑海中清晰如昨。生命有涯,精神无涯。西南联大已走进了历史,却留在了我的世界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