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1/05
分享

一张老照片里的思念

作者/陈雪梅

今年春节,跟以往任何一年一样,在外工作的我和家人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驱车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久别家乡的我看着车窗外沿途冬天清凉的风景, 心情也格外的好。心里想着马上就可以看到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姐姐及他们的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好多话似乎一下子蹦出来等着要跟他们说呢。这个春节注定是一个团圆、热闹的春节。

一到家门口,老远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味。我猜那肯定是姐姐在炸酥肉,那独特的肉香味只有姐姐才能做得出来。这时,恰巧一阵冷风吹来,那诱人的香味随风一下就飘进鼻孔里了,我使劲吸了吸鼻子,立马嘴里就条件反射般的流出口水,湿湿的,舌头不自觉舔了下嘴唇。这个熟悉好闻的味道还是没变,我知道这就是家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姐姐做菜时用心、专注的样子立马浮现在我眼前。不觉间,期待立马见到家人的迫切心情驱使我加快脚步往门内走去。门内刚好站着听到敲门声前来开门的母亲,看到我们下车,连忙叫着我们的名字颤颤巍巍地迎了上来。

年夜饭依旧丰盛,而且丰富多彩,品种多样。一大家子十来个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边聊,说到兴头上还时不时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想必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在除夕夜应该都是这样一幅团圆、和谐、温馨的图景吧。

饭后,我依然像以往一样,想趁此机会单独和父母好好聊聊天,以弥补不能时时陪在他们身边的缺憾,就独自来到父亲和母亲住的小客厅,紧贴在他们身边坐到沙发上。我和父母一边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天,一边心不在焉地看着春晚节目。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大团圆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那种久违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毫无隐藏的洋溢在脸上、在眼里,满心的欢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在过年这样的日子,家里才会有这般盛景,祖孙三代才能聚齐同享天伦之乐,而我也很是享受此时此刻与父母闲聊的好时光。

说话间,侄女拿着手机走了进来,让我们看她吃饭时拍的团圆照。这时父亲像是想起了什么事,起身从卧室里拿出一摞东西翻看着,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对我说:“我年纪大了,都八十多岁了,以后这些老照片和信件就交由你保管了。这些都是你台湾爷爷(我亲爷爷的七弟,父亲的亲叔)那次探亲回去后寄来的照片和写来的家信,你要好好保管,以后我们不在世了,你们要与台湾那边亲人保持联系。” 我好奇地接过来,仔细地翻看着。这些照片大多是1990年7月下旬台湾爷爷携奶奶回家探亲期间和老家人一起照的,那是他与亲人分离半个多世纪后才回老家与亲人拍的合影,信件是回台湾后写来的,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这些照片我以前看过,到现在又过了三十多年了,都成为老照片了。

记得台湾爷爷和奶奶那年回来时我正在上大学,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现在都五十多岁了。我的亲爷爷在他弟弟回乡探亲后第二年了无遗憾的离世,台湾爷爷也在2008 年驾鹤西去了。目前,身体还算健康的台湾奶奶也已八十多岁,还能否再回来一次已很难说。而他们的三个儿女,我的叔叔嬢嬢,还有他们的子女,我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们,时至今日却未曾有机会回过大陆, 回来过家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大陆老家与我们相聚,认祖归宗,对于他们来说, 这注定又是半个多世纪。

从照片中当时我家斑驳的院落泥墙上,我看到了历史的年代感和照片的陈旧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的一切景象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重现,这些画面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其实,照片是有记忆的,比人类的记忆还清晰还久远。这些照片多数都是吃团圆饭时照的,在当时农村特有的方桌边,长凳上坐着从台湾归来探亲的爷爷和奶奶,以及我的亲爷爷、我的父母、姐弟,还有其他族人(我不在照片中,他们拍照时我还在学校未归, 我是在他们要回台湾前的头天回家的)。桌子上摆满了大碗小碟的各式菜肴,都是自产的鸡、猪肉等和自家地里种的绿色蔬菜。看到这些菜,我立马就回忆起这些菜当年的味道。这次团圆饭无论从桌数和人数上看,都规模宏大。不是过年,甚是过年,毕竟是五十多年后的团聚,其热闹气氛和轰动效应胜过村里历年来最隆重的婚礼场面。离家时,爷爷和他的弟弟还是大小伙,回家时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他们的父母早已作古数十载,这场景给人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这照片意义实在不一般。

时至今日,让人不免想到,同样的菜,不同的人,同样的团圆饭,不同的是我们能年年在逢年过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以及平时随时与父母、兄弟姊妹团圆。而远在台湾的爷爷和他的家人却只能半个多世纪或更长时间才能与大陆亲人团聚一次。我猜想,漂泊异乡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爷爷那种思乡思亲的心情,大概就像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其诗歌《乡愁》中写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以及著名诗人席慕蓉在其诗歌《乡愁》中写的“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吧。也只有这些经典的语句才能表达那些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声。我们这些长在和平年代从未长期远别亲人的后人是无法体会的。想到这一点,我的鼻子突然酸酸的,眼泪不争气地顺着脸颊落了下来。一种长期远离故土不能归乡与父母、亲人团聚的乡愁情绪填满了全身。

我继续翻看着其它照片,突然间,我被一张以前从未看到的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了,目光立即聚焦在了这张照片上,父亲说这张照片是五十多年来家人保留的唯一一张台湾爷爷的照片和有关他的唯一一件东西。照片中央是一个英俊年轻人的半身像,正好嵌满椭圆形的背景镜面。他身着军服,头戴军帽,目光有神,直视着前方,一种刚毅与果敢显露在英俊的脸盘上。照片周围用繁体字写着:“为了全民族的生存,为了全世界的正义,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我以学生的资格,我以国民的义务,舍去了故乡,远别了慈母,毅然决然踏上了万里征程,奋斗、牺牲!特摄影敬献母亲大人,微表游子诚孝之心,并对吾兄垂念。男纯先叩,于江西九江沙河,一月九日。”这张台湾爷爷的照片是他在奔赴抗日战场的路上拍摄的。看完这些让人热血沸腾如子弹一般射向敌人的文字,我被震撼到了,双眼一片模糊。从这些文字内容和照片上的表情,了解中国历史的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当时正处在国难当头、亡国灭种的艰难历史时期,爷爷是去打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去了。

小时候听我的亲爷爷提起过,我的台湾爷爷怕家人阻拦,是偷偷和几个进步青年学生跟随路过县城的国民党部队走的,走时大概十七、十八岁左右,他当时正在县城中学读书。家里人多番找寻不见,还以为他失踪了,现在这张照片上的文字刚好佐证了他离家出走的原因。

在回乡探亲期间,台湾爷爷跟亲人讲了他的特殊经历,说他当了军医,参加了好多抗日战役,还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了拯救国家,赶跑日本侵略者,有多少有识之士、青年学生投笔从戎,抛家舍业、远离故土和亲人,毅然决然、抱着必死之心奔赴战场与鬼子厮杀,最后能够侥幸活下来的实属不易。

在不知道台湾爷爷的故事以前,我总觉得那些抗日英雄离我很远,都是书里面或电视剧里才有的英雄人物,殊不知我们这个家族在那个年代也出了爷爷这个英雄,也正是成千上万个数不清的来自普通人家的孩子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得失、抛家舍业奔赴战场,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张照片,不仅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的写照,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代人的使命。

这张照片还告诉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战争年代的人们的使命是拿枪上战场,保卫国家和人民。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有我们的使命,那就是建设好、发展好和壮大我们的国家,国强民才安。从爷爷那代人到我们这代人身上,都不难看出我们中国历来都不缺英雄,每当国家面临危险的艰难时刻和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总会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英雄不是天生的,都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都是来自普通大众。所以这张照片意义实在重大,一定要保管好,一代传给一代,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国耻,要砥砺奋进,学习爷爷这代人,当国家需要我们时,应当奋勇当先、义不容辞为国家服务,哪怕献出生命在所不惜,我想这才是这张老照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次次凝视台湾爷爷的老照片,也一次次打开了我大脑深处的遐想。我衷心希望祖国越来越强盛,海峡两岸能尽快实现统一。我们两岸亲人之间半个多世纪才能相见上一面的悲惨遭遇不应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两岸之间本来就是一家人,血浓于水,同宗同族、同根同源、断了骨头还连着筋,有什么理由要让我们这些两岸之间的亲人活生生地分离呢?同时,我也坚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断实现,实现两岸统一的目标和心愿离我们已经不是很远了。

我期待着早日与我台湾的亲人们再次在台湾或者大陆老家重逢相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