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小说
202407/02
分享

坚守


推开门的一瞬间,小王就闻到了一股腐朽的味道,他顺着味道走了过去,就看到了一排书架,书架的末端放着一本泛黄的书籍,封面上写着“莘莘学子”四个醒目的大字,底下还有两排小字,分别是“本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节目选编”和“1977 总73期 县文化馆编印”。

小王顿时明白,那是历史的味道。

这是乡图书室内最古老的藏书,年龄比小王还大二十岁,每一页都已经陈旧泛黄,上面每一个字都是手写的,侧面用于装订的订书针早已经锈得发黑。小王不敢翻,生怕一触碰那古老的书页就会化作碎屑。

他是前不久才考入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但一直在乡党政办工作,直到老站长退休他才回到了文化站,成为了这里的负责人。文化站一共两层,第一层是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第二层是博物馆和广播室。这偌大的文化站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小王拿着钥匙来到了二楼,打开了博物馆,一股尘封的泥土味便扑面而来,里面陈列着的物件全是历代站长收集起来的。小王顺着大门走了进去,感觉到自己正在顺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他看到了镰刀、犁、石磨、随后又看到了蓑衣、绣花鞋、彝族花帽、前进几步,又看到了棕编、石山、木雕,再往里走便是一个个锁住的玻璃展柜。

这些玻璃展柜里的展示品极其珍贵,以至于被牢牢的锁了起来,第一个展柜里的是两颗牙齿,上面的介绍是“古元谋人的牙齿”,看到这两颗牙齿,小王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看到第二个展柜的时候,小王突然就听到了一声震耳欲聋的龙吼,等小王回过神,才发现这个展柜里放着一截恐龙的脊椎骨化石。

小王这才明白,历代站长所驻守的文化站是一个什么地方。

初来时,有人告诉他,文化站不常招人,只有站长快退休的时候才招人,因为文化站只有两个编制,所以招来的人一待就是一辈子,他们终日守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中,畅游于历史长河之内,孤独是他们唯一的朋友。小王可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可是老站长退休了,坚守这里的使命便落在了他的肩上。老站长退休前一直嚷嚷着要组建一个农村文艺队,好让这里热闹起来,可是经费紧张,直到老站长退休了也没能搞起来。

小王知道无论如何这里也热闹不起来,因为乡上的年轻人太少了,老人家对文物和书籍不感兴趣,学校里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少。这个小乡如同大江上的一根孤木,而文化站就如同孤木上的一片树叶,而自己不过是树叶上的一只蚂蚁。

小王如同历代站长刚来那样在这里驻守下来,在他以为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他老了的那一天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

那年,县文化馆组织了一场培训,小王和全州上百个乡镇的文化站站长一同前往了昆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的时候,主办方邀请到了南俊果业的副总前来讲课,提出了“以文化振乡村,以直播促发展”的观点,作为在场唯一的年轻人,小王从课上听到了文化站的转机,课后,小王厚着脸皮加了这个副总的微信。一番交流后,副总这才了解到了基层文化站困难到了这种地步,小王急切地邀请对方来投资,可是副总的三连问让小王清醒了过来。

“你们有平田吗?”

“你们有高速吗?”

“你们有劳动力吗?”

小王明白他们什么都没有,他失望而归,完全找不到文化站的出路,难道真的就要这样在这里守一辈子吗?

三个月后,县农民戏剧家协会的会长和传媒公司的总经理突然来到了这里,并找到了小王。小王受宠若惊,立马就要汇报领导,可会长和总经理阻止了他,并对他说道:“我们这次来,是因为从南俊果业副总哪得知了你们文化站的情况,所以特地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调查和解决你们的难题”。

小王欣喜若狂,打算请他们吃饭,但也被拒绝了。会长说:“我们这次来不打算给基层增添任何麻烦,是诚心诚意来解决问题的”。

小王兴高采烈地带着他们跑遍了全乡四十六个村组,采访了十五个非遗传承人、十七个文艺骨干,收集到了四十多个民间故事,了解到了七个快要失传的民间手艺。

会长和总经理带着资料回去后不久,就再次返回了这里。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会长带着他的队伍,来到文化站开展文艺演出,培养在乡的文艺青年,协助小王组建了农村文艺队。而传媒公司的总经理则带着专业摄影团队,来这个小乡拍摄了一周,制作了多个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短视频,甚至开启了网上直播,塑造了多个网红打卡点。

在两人的帮助下,小王所在的乡镇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文化站内也不再冷冷清清,每周都有各村的农民文艺队前来演出,乡内的村民观众熙熙攘攘,乡外的打卡游客纷至沓来,文化站内珍藏的图书和博物馆内很有些历史的文物也终于有了重见天日的一天。

小王内心感动不已,他给老站长打去了电话,邀请他回来看看。

(作者:梁东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