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荷城文艺》的头像

《荷城文艺》

内刊会员

散文
202407/02
分享

菜花蝴蝶飞(外二篇)


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童年早已远去,我已经年过半百,母亲已经七十多岁,头发雪白,但是我依然常常会想起生活于老家乡间的儿时,想起母亲满头黑发、精力旺盛、健康美丽的日子,想起母亲手里拿着一根松枝或者水冬瓜树枝,紧紧追着要打我情景。母亲很生气,很委屈,很愤怒,虽然很疲惫,却不肯停下脚步,执拗地要追上我。母亲疲惫、执拗地奔跑于老家土路上、庄稼地间,奔跑于菜花蝴蝶纷飞的乡野间,跑得气喘吁吁,却追着我不放,我也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不敢停歇。

每当我逃学,躲在上学路边的小河湾里游泳、嬉戏,捉鱼,逮鸣蝉翠鸟,溜进上学路边邻村的红薯地里偷刨红薯,溜进人家的蚕豆豌豆地里偷摘豆子,溜进人家的地里偷掰苞谷,躲在山坳里烧偷来的红薯、苞谷、青蚕豆、青豌豆吃,因为我旷课,老师到家里来家访,或者被主人家抓住,到家里来闹、要求赔偿的时候,干农活家务繁忙疲惫的心情本来就常常不好的母亲,总是会满腔愤怒和委屈,狠狠咒骂我、打我。

那些年,冬季里相对农闲,每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母亲就会拿起一条棕背索和两根牛皮条,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们一道上山砍柴了。

为了砍柴,头天晚上,父亲就会在屋檐坎边的磨刀石上,帮母亲把砍刀磨得很快。

每一天早晨,母亲都要去离村子很远的山野里,砍回来一大捆柴。有时她每天要上山两趟,砍和背回来两大捆柴。她往往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心情很不好。

看着瘦弱矮小的母亲,背着高高、长长、重重的一大捆柴,步履艰难、精疲力尽地从山路上下来,进村,进院,把一大捆柴齐齐整整码放在院墙边,我们总是很心疼母亲。

母亲上山砍柴的日子,正是严寒的冬腊月里,家乡的油菜花、白菜花、豌豆花、蚕豆花正在盛开。

因为不小心打烂了一只碗,或者因为躲学,或者在山坡上“梭坡坡玩”而把裤子梭破烂,母亲骂我,我一回嘴,替自己辩解,母亲就愤怒地从柴码上抽出来一根荆条细柴,握着荆条细柴,满村子追着要打我。愤怒、委屈、疲惫的母亲,沿着村路、坝埂,沿着菜花蜂蝶纷飞的田埂追着要打我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的母亲还很年轻,才二十多岁,还是像油菜花、白菜花、豌豆花、蚕豆花一样的年龄。母亲健康美丽,跑得很快,每一次她紧紧追着要打我,我使尽力气奔跑逃窜,也很难摆脱她。被农活家务劳累的心情极其不好的母亲,常常是对我紧追不放。瘦弱小小的我,满怀着害怕,撒开腿在村巷和田坝里奔跑,在庄稼地、菜花香、菜花蜂蝶纷飞里奔跑,同样矮小瘦弱的母亲在我身后执拗地紧追不放。

大多数时候,母亲都追不上我。我在村外田坝里、菜花庄稼地里躲藏一阵,等母亲气消了一些以后,才敢回家。有时我在逃跑中跌了一跤,被母亲追上,她就用荆条抽我,一边抽我,一边哭。她哭,我也哭。

那时候,教我们的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也是农民,有一位杨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有一位李老师,对我们很粗鲁。我们常常逃学,在河湾里捉鱼,嬉戏,捉翠鸟,偷摘路边邻村地里的蚕豆豌豆,偷刨人家地里的红薯,躲在山坳里烧吃。等我们提心吊胆、磨磨蹭蹭到了学校后,暴怒的杨老师就会让我们扒光上衣,光着上身,站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晒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晒得我们背脊脱皮,晚上睡着也火辣辣的痛。李老师不仅会让我们罚站,还会用他穿着的厚厚重重的翻毛皮鞋踢我们。

对我们那时的农家孩子来说,学习很难。

下午放学后,周末寒暑假,我们当时的农家孩子,常常要帮家里干农活,去远处的水井里挑饮水,去水塘溪流里挑水浇菜地,去山坡下、河流里挑水浇烤烟苗油菜苗……

那些年,夏秋季节,家乡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栽种着很多烤烟苗,满山遍野都摇曳着高大、肥嫩、翠绿、油绿的烤烟苗。每一年夏秋季节,我家都栽种着十来亩烤烟苗。

栽种烤烟,经济收入高,但是却很辛苦。

春节刚过,就要撒烤烟籽,然后移栽烤烟苗,到五一节前后,就要把一棵棵烤烟苗移栽到山坡地里。天往往很干旱,每年都要挑水浇灌移栽到山地里的烤烟苗,有些年,一直要挑水浇到烤烟苗长到我们的胸口。

农历六七月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周末,暑假里,十来岁的我,常常挑起小水桶,与母亲一起,顶着骄阳,承受着口干舌燥,去溪流坝塘里,一担担挑水,去山坡地里,浇灌烤烟苗。冬季周末寒假里,我常常和母亲一起,挑着水桶,踩着白霜,去坝塘溪流里挑水浇油菜蚕豆苗。

因为贫穷,我们兄弟三人一年四季各自都只有一双布鞋穿,挑水时,下雨时,把布鞋弄潮湿了,不仅没有鞋子替换穿,还让鞋子烂得快,所以那些年,我去坝塘溪河里挑水浇菜地,挑水浇烤烟苗油菜苗等等的时候,都不舍得穿布鞋,都是光着脚板,挑着沉重的水桶,在山坡上忙来忙去。雨季里去上学,也是把鞋子脱下来,像抱着金贵的两尾鱼一样紧紧抱在胸前。

每天要参与干那么多农活家务,所以我们那时的农家孩子,大多常常很疲劳,上课时没有精神学习,集中不起精神听课,晚上没有精神做作业,大多厌恶学习,时不时逃学。

母亲却一直巴望我好好读书,跳出辛苦忙碌贫穷的农门,改变命运,而不要再像她一样当农民,整天“脸朝红土背朝天”地在田地里辛苦忙碌,挣来的却只是微薄的希望和收获。所以,母亲对我的学习要求极其严格,更不允许我躲学逃课,听课不专心,在课堂上打瞌睡,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躲学逃课,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因为上课不专心,在课堂上打瞌睡,母亲都会打骂我。我如果觉得委屈,回嘴争辩,母亲怒气更大,咒骂我更凶,打我也更凶狠。

母亲一边用荆条抽打我,一边哭。我知道,她又怒又气又急,又失望又委屈,又满含着对我的爱。她自己一天天、一季季、一年年“脸朝红土背朝天”在庄稼地里辛劳忙碌,却只有微薄的收获,所以她希望自小体弱单薄的我能够努力读书,改变当农民的命运。

农活的辛劳和家里的贫穷,让母亲常常心情不好,让母亲常常会无缘无故地骂我们,我们一回嘴争辩,她就会打我们。

那个年月,猪油、碗筷和柴,都很金贵,用什么都得节俭小心。

我从读小学开始,就常常负责帮家里煮饭菜,煮猪食喂猪。

每次煮菜,母亲教我只能用一支筷子头戳一小点猪油放进菜里,为了菜更香,有时我会偷偷地用两支筷子头戳猪油放进菜里,母亲发现了,就会破口大骂我。

至于家里的碗,长期只有三四个盛菜的大碗,和每人一个吃饭的小碗。

那时候,没有洗洁剂,家里一般都是在沥米蒸饭以后,在米汤里洗碗。米汤滑腻,饭后我收碗洗碗,就时不时打烂碗。啪的一声,随着碗落地,我常常吓得心惊胆战,立刻闭上眼睛,不敢看。有时候,碗一滑落,我就迅速伸开手去接,巴望能够接住,但是根本不可能接得住。吃饭的小碗打烂了一个,下一顿吃饭时,就只能用一个大碗盛饭。装菜的大碗打烂了一个,下一顿可能就没有碗装菜了。

失手打烂碗,我常常担心母亲看到、听到和发现,于是我迅速看一眼正在忙着家务农活的母亲,只要她当时没发现,我就赶紧把烂碗片丢进灶坑枝木火灰里,深深埋起来。等母亲不在家的时候,我再悄悄地把烂碗片拿出去,丢到远处的山林里。

然而家里的大碗小碗都只有勉强够用的几个。打烂了碗,迟早会被母亲发现的。只要不是当时被母亲发现,过后她发现,骂我打我就不会太狠。

那时候,家里用的是灶台高高的土灶,我当时的个子,比灶台高不了多少,灶台上支着两口大铁锅,一口煮饭菜,一口煮猪食。蒸饭的甑子,许多年都是用厚厚重重的木板甑子。饭蒸熟的时候,要从高高的大灶台上、蒸汽弥漫的大铁锅里把滚烫沉重的甑子端出来,我经常会失手滑落甑子,把大铁锅底砸烂。

那时候,一口大铁锅,对于一个贫穷的农家来说相当金贵,供销社里售卖的价格相当昂贵。童年时,我因失手打破大铁锅,砸烂甑子,而多次被母亲打骂过。

那时的周末节假日里,我经常替家里上山放牧牛羊。牛羊走得快,稍不注意,它们就会溜进山坡地里,啃吃别人家的小麦苞谷苗等等。人家就把我家的牛羊赶去他们家牛羊圈里关起来。等我父母去找回时,人家就会要求我们家赔偿粮食甚至赔钱。因此我也多次遭到母亲打骂。

有时候扫地,我们会把弃置的破旧衣服当垃圾丢出去。此事被母亲发现后,她也会骂我们。因为当年这样的一件甚至一片破旧衣服,对于一户农家来说,依然很金贵。

每年相对农闲的冬季里,母亲会把这些旧衣服破布块认真地洗干净,晾晒干以后,拿来搭“裱布”。用麦面糊把破旧的布块一小块一小块的精心粘搭起来,晾晒干以后,可以用来缝鞋子,做鞋帮鞋底。

因为那些年母亲是用破旧的裱布缝鞋子给我们穿,所以我们的布鞋也很不耐穿,经常破旧豁口。冬天里我们也露着脚趾头。我们早上去上学,踩在白霜上,坐在教室里,寒风从破门窗和墙缝里呼呼钻进来,我们都冷得瑟瑟发抖。

那时候,母亲总嫌我们穿衣服太费,太容易弄脏、弄破旧,常常因此骂我们。

我们那时候很淘气,我们爱到上学放学路边的山坡上,玩“滑坡”,就是爬到陡峭光滑的一面面山坡顶上,坐下或者躺下,向下滑,叫“梭坡坡”, 体会那种像开滑车、飞车、坐飞机,像自己成了飞鸟展翅飞翔一样的愉快感觉。

母亲从我们的裤子上沾满的新泥巴,发觉我们又去“梭坡坡”了,也会打骂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还会爬在、挪在地上,玩“赢苦楝子”的游戏,也经常会因此满身覆满新泥,被母亲打骂。

因为我跟着几个堂兄逃学,躲在去上学的半路上玩,在小溪里捉鱼,在溪流边的柳林芦苇丛里捉翠鸟,到路边庄稼地里偷摘豌豆蚕豆,拿到山野里烧吃,有几次,母亲对我相当失望、生气,相当伤心绝望,就用她背柴草和庄稼的棕背索、牛皮条,把我反剪着双手捆起来,吊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柿子树或者那棵老梨树上打骂。那些年,我们家还住在祖父母盖的老四合院里,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老柿子树和一棵高大的梨树。

因为那时候的母亲整天辛勤忙碌于家乡的菜园、庄稼地里,菜园庄稼地里经常开满菜花庄稼花,经常蜂飞蝶舞,她的衣服上、头发间经常粘有菜花豆花瓣、菜花豆花粉,手指缝里、脚趾缝里都经常浸满了菜花豆花香,所以,记忆中,母亲打骂我的时候,她的衣服头发上就会常常有菜花和蝴蝶纷飞,就会有菜花芳香。

花开乡愁

离家在外工作多年了,每当家乡山野里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各种香甜味道的众多野花盛开,家乡蜂飞蝶舞、热闹欢快的时节,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能够开启我无尽的乡愁。

每年冬腊月里,是家乡楚雄山野里山茶花盛开的季节,处处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盛开,开满山野,开遍山路村路边,开到院内院外,开到房前屋后,开到屋檐下,开成粉红粉红的“童子面”,开成红红艳艳的“鹿城春”,开成火红火红的“楚蝶”……开成了漫山遍野、满乡间的火红火红的乡愁。

家乡楚雄的山茶花,花盏硕大,许多品种都盛开得比大碗还大,花瓣层很多。有的山茶花有九层花瓣,叫“九蕊十八瓣”,鲜嫩美丽得如同儿童少女的脸蛋。

于是,我们一帮小孩子们,去上学,放学回家,上山牧牛羊,上山捡拾干柴松球,都会经不住山茶花的诱惑,沿路欣赏山坡上、山崖上、山坳里那一株株、一树树、一枝枝、一朵朵的山茶花,有时会顺手采摘一两枝硕大红艳美丽的山茶花,拿回家,随便插在一个水盆水桶里养着,装点亮丽简陋的农家小屋。

寒冷的冬腊月,也是家乡人家捂酿甜白酒,腌制各种咸菜的季节。

每年冬腊月,母亲们就会开始蒸糯米饭,搅拌上酒药酒曲,然后倒进陶罐里,放进一花篮青松毛里,捂酿甜白酒。等到米酒捂酿得溢出香喷喷的味道,然后用甜白酒汁液,腌制“腌豆腐”、豆豉、豆瓣酱等等。蒸熟的黄豆、蚕豆瓣,也要放进一大花篮青松毛里捂酿,捂酿得香香的,腌制出来,才香甜好吃。

冬腊月里也是家乡人家集中办喜事的季节。办喜事都兴上山采青松毛,在院子里铺撒松毛席,以松毛席为桌椅,摆饭菜佳肴美酒,乡亲嘉宾们盘腿坐在松毛席上,休闲,聊天,喝酒,吃肉,自在,幸福,欢快。

小姑娘、小少妇们、老奶奶们,上山采青松毛,也会顺手从路边采折一两枝硕大美丽、红艳艳的野生山茶花,插在一大花篮青松毛顶上,背回家,插养在洗菜盆、洗脸盆、水桶里,装饰美丽一个简朴的农家小屋。

有些女孩子、男孩子,因为喜欢山茶花,去上学,放学回家,也会经不住路边山林里、山崖上摇晃着、飞舞着的山茶花的诱惑,也像小鸟一般,飞奔向一树树、一簇簇、一枝枝、一朵朵火红美丽的山茶花,这棵看看,那株瞧瞧,采摘下最硕大红艳美丽的山茶花,拿到教室里,拿到家里,用瓶子插起来,注入泉水,慢慢欣赏,慢慢品味春天的味道,品味山茶花和春天的高雅奢华。

家乡楚雄城西广袤的紫溪山区、板凳山区,城北的团山水库一带,城东的朱洗冲一带,林木茂密葱茏,野生的山茶花相当多。粉嫩的童子面茶花,火红的“鹿城春”茶花,展翅欲飞的“楚蝶”,都很多。每年腊月,过年期间,过年前后,楚雄人最爱去紫溪山和城东朱洗冲附近的“情人谷”看山茶花。紫溪山紫顶寺山坡下的山谷里,有一个茶花园,山茶花众多。城郊的西山也有一个茶花园,茶花也不少。大年初一二,登高祈福的日子,楚雄人喜欢举家前往登西山,登紫溪山,去城东朱洗冲“情人谷”,看山茶花。

每年腊月初春,家乡楚雄的山野里,各种各样,火红艳丽的“马缨花”也盛开了,开成一树树火红火红的乡愁,开成一树树一簇簇熊熊燃烧的火苗,开成一树树粉嫩娇艳,开成一树树洁白无瑕……

马缨花开在海拔较高的山上,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千姿百态。有火红火红的大马缨花,有粉白肥嫩的白马缨花,也有小巧精致、富含蜜汁、蜂飞蝶舞的“蜜咂花”……

旧时家乡山区马帮来往频繁,因为这些野杜鹃花,形状姿态比较像马帮年代缀挂在马头上的红缨子,所以家乡人叫它们马缨花,红马缨花,白马缨花。

有些马缨花花朵硕大,艳丽迷人,适宜采摘回家作为插花。插于门楣窗户上,插于女孩子头发,插于脸盆水桶中……有些马缨花,花朵细小,却富含蜜汁,香甜四溢,花间丛中,蜂飞蝶舞。

过年前,家乡庄稼地里、山坡上,油菜花、豌豆花、蚕豆花就盛开了,开成一朵朵、一树树、一枝枝、一簇簇金黄黄的、白嫩嫩、紫莹莹的乡愁。

每年初春里,家乡山野里众多的野棠梨花、苦刺花、梨花、李花、杏花盛开,也开成了一枝枝、一簇簇、一树树的浓烈乡愁。

初春里,家乡山野里众多的野花,很多都是家乡人爱吃的美味美食呢。此时此刻,家乡人用不同的野花,就可以做出一桌十几二十几道菜的宴席,用于招待亲朋好友,远方来客。

春风徐徐吹来,山野里、山坡上、村路边、房前屋后,粉红的野棠梨花、白绿白绿的苦刺花盛开了,老奶奶们,小媳妇们,就会趁着午后暖洋洋的阳光,沿着路边、山坡,采摘鲜嫩的野棠梨花、苦刺花。拿回家,用泉水浸泡两三道,减少苦涩味,就可以做野菜野味吃了。

多余的,晾晒干了,收藏起来。待到春天过去,花谢了,还可以用泉水把一捧晒干的野棠梨花、苦刺花发开,以之爆炒火腿腊肉,以之爆炒豆豉,都很好吃。家乡人特别喜爱春天,春天远去之后,吃春天里采摘晾晒干的野花,不仅是保留了一道道以各种野花为食材的美食,其实也是眷恋和怀念春天,怀念春天的味道呢。

最好吃的,是把酥肉盖在苦刺花上,蒸或者炖出来的野花美食,叫“酥肉盖苦刺花”。苦刺花寡、苦,酥肉太油腻,而“酥肉盖苦刺花”这道美食,用苦刺花减少了酥肉的油腻,又用酥肉减少了苦刺花的苦味,二者相得益彰,互相增味提味,非常好吃。

春天里,家乡的金沙江边、礼舍江边、泰和江边、星宿江边,都会盛开满火红的攀枝花、凤凰花,一条条江,就奔腾成了火红火红、红红火火的花的江流,奔流成了绵延悠长、激情似火、热闹欢快的乡愁。攀枝花树高大粗壮,花朵硕大众多,红艳美丽,春风一吹,火红火红、热闹欢快的攀枝花落满一地,一株株攀枝花就成了走红地毯的新娘,好像谁家姑娘满头插着火红美丽的攀枝花,摇曳生姿,走上吉祥喜庆的红地毯,要出嫁一样。

凤凰花树枝叶婆娑,花朵一簇簇、一串串的,红绿相得益彰,煞是美丽。凤凰花开,像吹起一只只乡愁的口琴,像吹奏着一支支乡愁的曲子。

家乡人爱采摘火红肥嫩的攀枝花,当做一道山珍野菜吃。放进开水锅里汆一下,用泉水浸泡两三道,捞出来,以之爆炒腊肉火腿,十分开胃好吃。

家乡的河谷江边村寨人家,把风吹落地的攀枝花一朵朵捡拾起来,拿回家,晾晒干了,收藏起来,等到春天过去了,还可以拿出来爆炒腊肉火腿,回味春天的味道。

每年秋天里,家乡漫山遍野的“野坝子花”就盛开了,开成一穗穗、一条条白绿白绿、毛茸茸、清香香、甜蜜蜜的乡愁。

这时候,蜜蜂们也忙碌着收获。它们辛勤忙碌在漫山遍野的野坝子花丛中,采吮花蜜,集攒在蜂巢蜂房里。这样的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花蜜,等到隆冬里“野坝子花”凋谢后,蜂房里就积存了满满的“野坝子花蜜”,这样的冬蜂蜜,这样的“野坝子花蜜”,味道清香甘甜,很好吃。

这时候,收获了新鲜核桃,用核桃仁蘸“野坝子花蜜”吃,好吃得很。

家乡人爱在山地里广泛种植荞麦,爱看荞麦花,爱吃荞麦粑粑。用荞麦粑粑蘸着“野坝子花蜜”吃,也好吃得很。

家乡的味道,就是这些野花的味道,就是野花开的味道,就是核桃、荞麦粑粑蘸“野坝子花蜜”的味道。家乡游子的乡愁,就是野花开的乡愁。家乡的山野里,野花开了,游子们如花似雨的乡愁,也就来了。

火红乡愁

离开家乡,在外地学习、工作、生活的家乡楚雄人,都有一种火红火红、火热火热的乡愁,都有一种“火把节情结”“火把情结”“火热情结”“火把果情结”。这与家乡楚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传统盛大节日“火把节”有关,与火红火热、熊熊燃烧的一束束、一捆捆、一塘塘“火把”有关,与家乡秋冬季山野里漫山遍野成熟的火红火红的“火把果”有关。

家乡楚雄人喜欢火,崇拜火,有火热火热的激情,有红红火火的梦想。家乡山区乡村人家,家里大多都有一个火塘,一个土灶,或者在灶房里,或者在厢房里。简易的火塘、土灶,就是用几块砖头或者三块石头支起来的。家乡山区人家,家家户户都喜欢长期烧着一塘温暖的柴火,常常在火塘上支架着一个三脚架,支炖着陶锅砂锅铁锅,熬煮腊肉红豆汤,支起炒锅,爆炒腊肉火腿土鸡蛋,和青蚕豆青豌豆。也喜欢在火塘里烧焐新鲜洋芋、芋头、苞谷、蚕豆、豌豆吃。在火塘上,在柴火灶上,慢慢悠悠炖出来的腊肉红豆汤很好吃,在上面爆炒腊肉火腿蒜苗,也香得很。

家乡山区农家火塘里熊熊燃烧着的是呼啦啦、浓烈烈的乡愁。在外地的游子们,身心寒冷的时候,就常常会想到家乡温暖的火塘,和火塘里烹煮的香喷喷的罐罐茶,在火塘上炖的腊肉火腿红豆汤,烧焐的新鲜苞谷和洋芋,在火塘边陶罐里捂酿的甜白酒,都是家乡的味道,都是浓烈的乡愁。

除了盛大、隆重、热闹、欢快的“火把节”以外,在其他许多欢快的节日和聚会场合,家乡人都会点燃一束束“火把”,烧旺一个个火塘火盆火堆,聚集起人气,聚集起热烈奔放和温暖,聚集起激情欢歌,聚集起热闹欢快。

“火把节”点燃的火把很高大。有些村寨的火把,高得像稻谷堆一样,给人以温暖充实的感觉。每当柴木、松明子火把熊熊燃烧起来,一束束火把,一苗苗火苗,像女孩子的舌头一样,青春、温暖、鲜活、生动、活泼、可爱,整个乡村就激情高涨,热闹红火,沸腾欢腾起来。

家乡人爱过火把节,到火把节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彝族等各族乡亲,穿起新衣服新鞋子,聚集在一个个场子、一面面山坡上,一个个山坳里,燃起熊熊的松明子松柴火把,围着红红艳艳、明亮温暖的火把,紧紧拉起手,围成一个个巨大的同心圆,弹三弦琴,跳左脚舞。家乡人说“弦子一响,脚板就痒”,说的就是乡亲们爱弹三弦琴,爱跳左脚舞,爱过火把节,爱熊熊燃烧、红红火火、热烈奔放、欢快热闹的“火把”“火塘”。小青年们借着火把节的欢乐气氛,在火把节的熊熊火把、温暖火苗映照下,躲在跳脚的圈子外、树荫下,谈恋爱,拉手手,亲口口。

火把节,也会有村寨乡镇组织演唱楚雄地方特色戏剧“花灯戏”,尤其《包二回门》《闹渡》等等非常好看。也会有耍龙灯、舞狮子等节目,更是欢快热闹好看,痴迷喜爱、流连忘返的观众围起来一圈又一圈,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

家乡人爱赶火把街。山坡上、山坳里的火把街,往往是临时性的,是随着火把节、三月会等等一个个民族节日的到来,而临时形成的山野乡村小街子。临时搭建一个个青棚,或者支楞起一个个大帐篷,给远近的乡亲们售卖点生产生活用品、日用百货,让乡亲们有机会售卖一些当地生产核桃、甘蔗、腊肉、麦芽糖、核桃糖等土特产品。这样的土街道,长满青草,形成一层草坪草皮,因此叫做“草皮街”。

火把街,有彝族等各族乡亲们爱吃的“羊汤锅”美食街。在草坡上,用松枝、麻栗树枝搭建一个青棚,在青棚里围起一个简易“火塘”,在火塘里烧起柴火,用三脚架或者几块砖石,支起一个个锅底覆满黑黑烟尘的陶锅铁锅,就可以熬煮山羊肉了。这样熬煮山羊肉的大锅,家乡人叫“羊汤锅”,这样熬煮山羊肉吃,也叫“吃羊汤锅”。

家乡彝族人家过节、待客,最隆重的就是杀山羊吃。炖“羊汤锅”吃,是彝族人家待客的最高招待礼节。山羊肉,用村里人家时兴的柴火土灶或者火塘炖烀出来,绵软、劲道、鲜香,以之蘸糊辣子蘸水,香得很。坐在熊熊燃烧、火红火红、温暖宁静的火塘边,听着柴火噼啪作响,火苗呼噜呼噜,土灶上,或者火塘三脚架上,吊锅炖锅里,山羊肉炖烀得咕嘟咕嘟响,温暖弥漫,香味弥漫。寒冷的冬季里,喝一碗彝族人家或者自家捂酿的甜白酒,喝一碗山羊肉汤,全身立刻温暖舒爽,何等的幸福啊!

童年时生活于乡间老家,农历六月里,稻谷抽穗扬花喷香的日子里,总是很盼望过“火把节”,赶“火把街”,虽然买不起多少东西,但是,去凑凑“火把街”的热闹,看看“火把街”的热闹,看看“火把街”上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土特产,看一看撒火把、跳左脚舞的欢快场面,对我们乡村孩子,对乡亲们来说,真的是极大的享受。火把节期间,天气往往闷热,往往下雨,我们在“火把街”兴奋地玩到深夜,兴致依然很高,还不想回家,玩累了,店家都收拾起了货物摊子,我们一帮乡村孩子,就躺在人家的售货摊架上,幸福的睡到天亮。

秋天里,家乡山野里的一篷篷“火把果”就成熟了。一颗颗、一簇簇、一枝枝、一篷篷的荆棘生长的野果“火把果”,像红玛瑙一样,圆落落的、小巧精致、玲玲珑珑的、火红火红的、闪亮晃眼的,从山林里长到山路边、村口来,于是一片片山野、一个个村寨,就红红火火起来,就热闹欢快起来。

火把果成熟的秋冬季,家乡的女孩子们,就会三三五五相约,欢快地到山野里去寻找和采摘那些比较大、火红美丽的“火把果”。采摘回家,用针线一串串的穿起来,挂在粉嫩的脖子上,满村子去奔跑,去玩耍,满脖子摇晃着的都似乎是一串串红玛瑙、红宝石,满乡村喧腾着女孩子们戴上红宝石一样的欢声笑语和骄傲。

火把果熟透时,微微有点酸甜苦涩,我们童年时候会采摘来吃。摘回家的火把果,放在簸箕里,端到房顶屋瓦或者院墙上晾晒干了,收藏起来,或者磨成火把果面。经过白霜露一露,冻一冻,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晾晒干了,火把果的苦涩味道就会更加淡一些,甘甜味道就会更浓一些。火把果磨的果粉里,掺上一些小麦面,用泉水和出来,就可以炕粑粑吃了。用柴火,在土灶大锅里,慢慢地翻烙、翻炕香黄,香甜得很。这样的野果“火把果”烙炕出来的饼子,真的别有一番滋味。“火把果”“火把果烙饼”的味道,也是我家乡游子们乡愁的味道。

身在异乡他乡,总是很怀念家乡欢快热闹的传统盛大节日火把节,怀念家乡节日里红红火火、熊熊燃烧、温暖舒适的火把和火塘,总是很怀念家乡山野里那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一枝枝像红玛瑙一样甘甜美丽的火把果。

(作者:余继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