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高峰三峰山脚下的新民和腊湾两个行政村分别属于姚安、牟定两个县管辖。两村山水相连,田地相接交错,且为同根同源同祖的彝族,语言相通,风俗一样,仅隔着发源于三峰山的紫甸河上游一段小河。早年,两村因一些与土地、水源和山林等有关的权属纠纷,导致矛盾越积越深,逐步发展演变为宗族与宗族、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矛盾,甚至因水源纠纷而发生了械斗,闹出了人命,从此结下世仇。双方宗族都立下族规,决定永世不再来往。从那以后的150多年里,两个彝家山寨虽只是隔河相望,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通婚交朋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民族政策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两村终于消除世仇,从仇家变为了亲家。如今,新民和腊湾两个村的情谊,就象高山之上艳丽的马樱花,不断沿风绽放。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安居的美丽画卷在三峰山麓徐徐展开。
大山深处的璀璨明珠
姚安新民村和牟定腊湾村
在云南省楚雄滇中地区的莽莽大山之中,新民和腊湾仿若一颗蒙尘却难掩光芒的明珠。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被岁月悄然遗忘在大山的怀抱里。虽然,这里交通的不便,让外界的脚步难以轻易踏入;自然条件的艰苦,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新民和腊湾与外界的繁华世界相隔。然而,正是在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却绽放出了令人惊叹的绚丽光彩。
尽管深处大山之中,但新民和腊湾村却孕育出了最为珍贵的财富——民族团结之花。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书写着民族融合的美丽篇章。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生活的点滴中诠释着团结的力量。无论是日常的劳作,还是节日的欢庆,都能看到各民族同胞携手并肩的身影。这朵民族团结之花,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更是新民和腊湾村人民心灵深处的坚守和信仰。它成为了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向世人展示着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的力量也能战胜一切困难。
新民和腊湾村的独特魅力,源于它的坚韧与包容。这里的人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赋予了新民和腊湾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两个大山深处的村落,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从世仇到亲如一家
新民和腊湾的历史变迁
新民和腊湾村的白沙河自然村同用一个水源,山林田地又相互交织,连在一起,加之古代相关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时间长了,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土地、水源和山林等有关的权属纠纷。原本只是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简单争执,但因两村群众之间大多是亲戚连着亲戚,宗族连着宗族,导致矛盾越积越深,逐步发展演变为宗族与宗族、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矛盾,简单的问题也就复杂起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两村因水源纠纷而发生了械斗,闹出了人命,从此结下世仇。双方宗族都立下族规,决定永世不再来往。从那以后的150多年里,两个彝家山寨虽只是隔河相望,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通婚交朋友。从清朝到民国年间,两个村寨又曾多次发生过流血事件。历代各级地方政府也曾多次组织过调解,并立过契约,刻过碑文,做过种种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但都收效甚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工作,两个村寨的世仇才逐渐有所化解,相互间有了往来,双方也有了实现和解团结的希望。但1991年2月16日,由一棵白秧树砍伐而引起的误会,导致两个寨子的矛盾又骤然升级,事态发展到相互断沟、断路、毁田的程度,双方都做好了决斗准备,械斗一触即发。两县乡村两级干部再三调解也无济于事,平静的山乡一时弥漫着浓浓火药味,眼看历史的悲剧又要重演。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楚雄州委、州政府及时派出工作组,带领两县有关领导赶赴现场办公。在深入走访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向两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终于疏通了思想,化解了矛盾,解开了心结,平息了事态。座谈会上,双方群众代表握手言欢。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如果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双方多来往、多接触,有事多通气、多商量、多谅解,小问题就不会变成大问题,小矛盾也就不会上升为大矛盾。为了便于相互沟通、促进团结,双方约定从1992年开始,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日,双方轮流做东,长期坚持。在节日的气氛中互通情况、交流情感、共谋发展。
二十多年来,这个节日从未间断过。它像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着两个村庄人民的心。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分享着彼此的喜悦和幸福。他们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对团结的赞美,用真诚和热情传递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两村人民在团结互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如今,“民族团结日”已经成为了两村民族人民交往交流的融合剂;成为了沟通心灵,促进发展的桥梁;成为了滇中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彝家山寨的别样风情
参加新民腊湾“民族团结日”的心灵体验
暮春时节,“民族团结日”的脚步悄然临近,人们怀揣着喜悦的心情,踏上了这片大山深处的神秘土地。一路上,目光所及之处,郁郁葱葱的群山连绵起伏,犹如卧龙盘踞,又似飞虹横跨天际。车辆在山顶之上、松树林间以及荒野里飞驰而过,那一瞬间,一种“天地宽广任翱翔”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化身为自由的飞鸟,在这广袤的天地间尽情驰骋。
经过一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心心念念的目的地。登高俯视,那翠色欲滴的群山宛如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雄伟壮观。而娇艳的马缨花如同美丽的图案,精致地绣在这绿色长城之上,为这片壮丽的景色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这里,居住着前场和凤屯最古老的彝族部落。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走进彝族村落,浓郁的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精美的刺绣,一针一线都蕴含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悠扬的歌声在空气中飘荡,宛如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山深处的别样情怀。那是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这个彝族村落,就像一颗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感受那别样的风情和魅力。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下
彝族传统祭祀与欢乐庆典的独特魅力
二月初二,对于彝族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新民和腊湾两村各山寨彝民纷纷前往“龙王庙”,怀着虔诚的心拜“龙王”,他们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彝族传统的祭祀形式丰富多样,此次参与的祭祀活动以洒祭和火祭为主。洒祭时,人们在房前屋后滴洒白酒、糖果等物,每一滴酒、每一颗糖都寄托着他们对幸福的渴望。火祭则是在房前点燃堆放的干树枝,祭祀者举着火把绕房三圈,边转圈边祈福,那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家族各业的兴旺发达。
祭祀仪式过后,迎来了欢乐的午饭时光。大家与村民亲戚们席地而坐,喝着天然“纯净水”酿造的米酒,那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开,让人陶醉。吃着香喷喷的烤全羊,油脂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大家开怀畅聊,村民们讲述着村里的趣事,话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还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恩如今美好的生活。
彝族儿女能歌善舞,他们用歌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在翠色欲滴的“绿色长城”上,村民们唱起具有鲜明彝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左脚调、地方曲等歌曲,那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跳起“阿老表来跳脚”,欢快的舞步展现出他们的活力与热情。随后,大家还进行了“点火把”等极具彝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期间共同欣赏山乡美景,追溯民族团结历史,合影留念。草地上回荡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民族团结的歌颂。
新民村和腊湾村是我省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村民们常年以农业种植为生,因山路崎岖,加上要看管牛羊牲畜,他们一年四季基本吃住都在山里。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孩子辍学问题严重。很多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未来。他们相信,有党和国家的支持,有民族团结的力量,他们一定能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的明天。
高山顶上茶花开
新民和腊湾坚守与奋进的希望之路
新民村和腊湾村,隐匿于两县大山深处,作为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贫困如影随形。崎岖难行的山路,不仅阻碍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让经济发展举步维艰。以农业种植为生的村民,因要时刻看管牛羊牲畜,一年四季吃住都在山里,生活单调而艰苦。经济的落后、文化水平的低下、信息的闭塞,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两村的发展。孩子辍学问题严重,更是让未来的希望之光变得黯淡。在贫困的泥沼中,两村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希望的火种却从未熄灭。
几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家园,这片贫瘠的土地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勤劳的村民们用双手在田间辛勤劳作,精心呵护着每一棵庄稼。他们与牛羊为伴,在大山的怀抱中默默耕耘。这种坚守,是对家园的深深眷恋,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执着,更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党的扶贫政策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新民村和腊湾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慰问组带来的帮扶措施,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从产业扶持到教育资助,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渠道拓展,每一项政策都如同有力的推手,推动着两村向前发展。村民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与感激,是对党的政策的最好回应。大家围着火堆,与村民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种植、养殖和家庭情况,宣传讲解党的惠民帮扶政策和法律法规。工作队和村“两委”如实登记村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许诺尽快解决。这些行动,不仅拉近了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也为两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新民村和腊湾村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征程。村民们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山区的优势资源,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同时,他们也开始探索生态养殖之路,让牛羊牲畜在自然的环境中生长,提高产品质量。教育得到了重视,孩子们重新回到了校园,知识的力量将为他们的未来打开一扇扇新的大门。信息的畅通让村民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开始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新民村和腊湾村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民族团结之花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村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在贫困中坚守的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民村和腊湾村将成为美丽宜居、富裕和谐的乡村典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族人民一家亲
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着无限希望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团结进步,则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一项项贴近民生、民心的举措中,多民族和谐安居的生活环境逐步形成。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教育医疗资源的逐步均衡,从产业扶持的精准发力到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每一个举措都如同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各族同胞的生活中。
新民和腊湾各民族团结互助,在困难面前携手并肩,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营造出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共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各族同胞的心里,成为情感的纽带;绽放在生活里,带来幸福与温暖;绽放在理想信念里,成为前行的动力和指引。
民族团结一家亲,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各民族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为美好的未来而拼搏。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无论是在广袤的草原还是在险峻的山区,民族团结的力量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新民村和腊湾村的民族团结之花,在未来的日子里将继续绽放。它将以更加绚烂的色彩,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希望。这里的人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故事。他们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努力奋斗,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发展水平。
同时,新民村和腊湾村的发展也将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激励着更多的地方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它将向世人展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各民族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让我们共同期待新民村民族团结之花的更加璀璨绽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动力。民族团结,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们手牵手、心连心,在共同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着团结友爱、和谐共进的壮丽篇章,共同铸就伟大祖国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每个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的梦。正如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奋斗,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相信,两村人民将携手共进,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作者: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