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2/01
分享

生活需要仪式感

“闲时莫打紧,年节莫顾惜”,生长在物质匮乏年代的我,听着母亲说着这句话从小长到大。这既是母亲持家过日子的基本态度,更体现母亲重视生活中的仪式感。那时,哪怕物资再紧张,逢年过节都得有模有样的丰富餐桌或者添置新衣,想方设法让全家过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缝到好事、喜事更是如此。

赋予日常中的某个时刻、某天,或者某一时段,以特别的程序和形式,使之与其他时间有不同的意义,这是生活中的仪式感。 就像节庆日向天空中放射的礼花炮,庄重而有意义的仪式感, 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足以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道道光芒。

人生三万多天,仪式感无处不在,从出生到成长,从入学升学到就业立业,从结婚成家到繁衍老去,仪式感伴随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记得儿时的老家,谁家生了孩子,特别是生男孩了,婴儿的啼哭声之后,“噼里啪啦……”马上便传出一大串响亮的鞭炮声,紧接着,孩子的家人高高兴兴煮好一筐鸡蛋,忙忙碌碌将其染成红彤彤的“洗卵蛋”,挨家挨户分发到邻里、亲戚家里,每家两个,大家就知道这家添丁增口了,随同一路笑语阵阵,一路祝福声声。这,按理应该就是人生最初的仪式感了。接下来,长辈亲友们为孩子“送姜酒”、“做弥月”、“百日宴”、“过周岁”等等,孩子在一个接着一个独具内容的仪式感中慢慢成长着。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孩子在长辈的关心关注中长大。

孩子到上学年纪了,每个学期的开学期,母亲都要给每一个孩子隔前买好铅笔、作业本,当天仪式感强烈的备好干净整洁的书包和衣服,决不允许随随便便,并再三叮嘱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母亲说,这是对文化知识的敬畏,尊重它才能学好它。

如果说爱幼是人的天性,那么尊老是人的最基础品德。你会发现,客家人的家庭餐桌上,只要有老人在,必须得有年龄最大的长辈先开筷,特别是有鸡蛋糕这个标志性的菜,老辈动筷了,其他人才好意思开吃,这是尊老的仪式感。长辈八十岁了,家庭一般都会召集子子孙孙热热闹闹过大寿,这是庆祝进入高寿的仪式感,人活至八十便是耄耋,民政部门也会开始以发给高龄津贴的仪式感给予鼓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在敬老得老的氛围中和谐前进着。

每年的生日,家族大庆也好,朋友小聚亦罢,那怕是家里单独加个菜,或者自己给自己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小礼品,都是赋予这天特别的仪式。

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家人往往会燃上一支香,这仪式感是对月缺月圆变换这些自然现象的敬畏,外婆说得多好啊。

进山砍竹伐木,下海入河捕捞,人们都会举行祭祀或其他尊重大自然的仪式,这些仪式感是表达平安、丰收等美好的愿望,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大自然给了人类生活的一切,人们既要了解她认识她,更要尊重她敬畏她,与她和谐相处,才能在大自然中生活得如鱼得水,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与美好。

……

只要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仪式感无处不在。注重仪式感,就是对生活热爱的最直观的表现,也是对生活中重要事情重要对象的敬畏和尊重,生活怎么能缺少仪式感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