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20
分享

碧水丹崖汉仙湖

                     ☆张炳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西赣州会昌县的汉仙湖,因“仙”而得名,八仙之汉钟离在此一带修炼得道成仙。

她是浩荡百里湘江源头上游部分,水深并富有“龙脉”,当“八仙圣地·人间仙境”汉仙岩国家AAAA旅游景区中,最为灵动的一个板块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清丽脱俗

汉仙湖,当地人又称之为“羊子岩水库”,水库得名于仙湖码头抬头即望的羊子岩。从码头溯流而上,14里水路曲折有致曼妙如斯。放眼望去,偶尔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转个急弯,未曾想却“柳暗花明又一村”。沿水路往汉仙岩主景区行进中,发现间或突起一两座孤零小岛。其实,小岛并不孤寂,偶见群鸟戏飞,叽叽喳喳的鸟儿声,与汩汩哗哗水流声融为一体,令人陶醉。小岛就像温婉少女隆起上衣上,精心别上的那枚耀眼胸针。玲珑精致的少女胸针,给这连天碧水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独有一番韵味。

沿途视线略作左右扫描,或如双蟒出水,或如雄鹰展翅,或如骏马望江,或如群象出山……两岸数不清的巨岩,形象神肖(xiào)。水岸两悦,相映成趣,并与八仙传说故事巧妙相连,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百里湘江,与湖南湘江同名不同河,古称“雁门水”,取名于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相传是由唐朝八仙神话中韩湘子游居修炼成仙时飘落的腰带,因此而得“湘水”名称,汉仙湖上游湘水积流而成

滔滔湘水,自古是由赣入闽进粤的重要水上通道。湘水蜿蜒165公里流经的会昌南部各地称为“湘乡”。湘水望北流入会昌县城,在伟人毛主席赋词盛赞“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山脚下,与绵江合汇成贡江。诗词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是毛主席众多诗词中唯一以县名为题的佳作。响亮的“风景这边独好”名片,源自于会昌,她不但成为了江西全省的旅游宣传语,还被各级新闻媒体及各类文章广泛引用为很好的标题。

汉仙湖下游著名古镇筠门岭筠门岭扼赣闽粤三省咽喉周围山峦重叠,异峰突起,地势险要,历代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

据说西汉名将周亚夫最早在此驻军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开始屯兵,汉武帝时代御史王温舒征粤时也屯兵这里。宋代杨文广兄妹带兵在筠门岭一带大征南蛮,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清同治年间,筠门岭的羊角村设立羊角营又称羊角水堡,常驻兵丁200多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部数万人经过筠门岭转战武平一带。苏区时期,筠门岭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在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实践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筠门岭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时,频繁经水路往来于周边各地,有声有色地开展革命工作。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的1934年4月,这里发生了著名的筠门岭保卫战。抗日战争期间,筠门岭成为东南半壁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各种机构的设置规模空前,成为抗战时期商业重镇,与唐江、古陂、小溪合称“赣南四大名镇”。那时8家中央和邻省金融机构到此设立办事机构,商号达440多家,当时海外来信只需写“中国筠门岭”便可投寄,可见其当时名气之大,甚至新华书店销售的通用世界地图也标有“筠门岭”。

湘江水系,自古船运业发达,据当地老辈人介绍,筠门岭码头曾经同时100多号船停靠,载重量几吨到几十吨的船可以沿江而上。可惜,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时,流域内的许多砍伐,植被遭破坏,河水越来越浅,导致无法通船。1991年,羊子岩建起水库发电站,并且植被逐步得到修复,从羊子岩到汉仙岩这段十多里水路又恢复通船。不过,随着公路建设的完善,水路昔日的主要运输功能,转变成如今的游览观光和灌溉、发电为主了

悠悠汉仙湖水路有长江三峡之雄观,并有漓江山水之佳景旧志赞之:“汉仙岩景固奇,而入岩水路尤妙”。置身游船,极目四:烟波浩渺,碧水悠悠,镜瀠洄群山环抱,丹崖垒奇峰夹岸山水相拥参差交错竹木葱郁,田园村舍;十里长廊,风景独好。这条五彩斑斓的山水走廊,简直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明朝中丞大夫郭子章评日:会昌羊角水,远胜武夷九曲溪!

从羊子岩水库库坝边的码头溯流而上,精品景点美不胜收。

码头旁的羊子岩,又名杨子岩。相传,北宋名将杨业之孙杨文广、杨金花兄妹奉诏南征,平蛮夷之乱。杨文广兄妹带领的大军曾于这一带与蛮兵交战,并在此岩中安营扎寨。岩临深壑,形势峻险;岩腹中空,平坦宽敞,可容百人登岩观景,湘江山水,筠市风貌,尽收眼底。现在一般称羊子岩”,是当年修作电站水库时,周边植被好,有人放羊,觉得“羊”与杨同音且笔画少好写,加上整岩形状似羊,便记为“羊子岩水库”。据说岩内小庙宇是为纪念杨文广杨金花兄妹而建传说中杨文广被鳗精活捉,杨金花为救哥哥,假意愿做鳗精的“压寨夫人”,用酒灌醉鳗精,破鳗精3件法宝,最后取得了胜利。

往前是万丈石原名军门石。这是历代官府屯兵扼守筠门岭的锁关之石,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远看似万丈巨石,侧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军旗,隔江相望又山圆如战鼓,所以当地有“左旗右鼓”的说法。明朝中丞大夫戴玠题诗咏叹万丈石:“……树根无寸土,亭亭悬罅隙。蚁垤视诸峰,纷纭在砂碛。累日看不厌,俄顷多所惜。险涩得迟行,放眼收奇僻。”据说20世纪60年代末当地一位朱姓农民从后山爬上万丈石顶,然后用藤绑着缒下,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在万丈石正面中间用红油漆写下“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虽然历经日晒风吹、雪侵雨淋,大字却长年历历在目。奇怪的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年,这几个大红巧然消失了。

刚过万丈石,回首可见酷似从水面双双跃起的巨蟒,人称“双蟒出水”。传说八仙之吕洞宾曾在这里被一对蛇精战败,于是这对蛇精趾高气扬,常在湘水间嬉戏腾跃,后来双双作了巨石。

泛舟继续缓缓逐浪前行,一巨石“骏马”跃入眼前,据说这匹骏马由杨文广征战南蛮时的坐骑化成,眼望滔滔江水,只好兴叹止步,最终化作巨石。

“仙湖水啊,浪打浪,岸边就是我故乡”。眼前的3块巨石,富有特色,人们将之乐称为“三星高照”,福、禄、寿吉祥三星,护佑着四周民众和广大游客幸福安康。

眼前这片地势宽阔平坦的地方营坊村。明朝以来,这里辟为练兵场和跑马场,是羊角兵营的操练场所,因此得营坊”村名。清同治十一年版《会昌县志》记载,羊角兵勇训练有素,能攻善守,勇猛如虎。至今这一带还流传“梓山的蚊,羊角的兵”、“羊角的兵,深山的虎”等谚语。

自古以来,营坊都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村。客家人建村,选地建宅很讲究,一般追求依山傍水,山就是靠山,水就是财富。旁水边必有一片“风水林”营坊村就是典型代表。风水林树种的选择,也是相当讲究的,大都为生命力极强的樟木、楠木等常绿大乔木。营坊村保存着大量的古樟树,这些樟树耐旱耐瘠,在保持水土、抵御风沙、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林一般还会被赋予“神”的元素,例如安放土地神小庙,当地称为“社公”,因此自有禁忌,神圣不可侵犯。自古以来,有专门的村规民约,任何人不得入林砍伐,违者受罚。如:违约者罚一台大戏,以向百姓及风水林赔罪;或者罚款,赶猪——猪是农家的小钱库,把猪杀了,分到各家各户,以起到惩戒的作用。这种理念世代相传,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炼钢铁时期,村民也没有砍伐过这些风水林。

营坊是一个古村,村民多姓王据说少年村民王梓一日上山砍柴,路上看见一只小白兔,便进入洞,恰遇八仙之汉钟离与韩湘子下棋,待看完一局棋,王梓发现身带的砍柴刀已锈成烂铁。回到村子后,已没有一个认识的人,除了几棵大树有些模糊印象外,到处是面目全非,一打听才知世上已过百年。于是王梓返回洞中求仙,经韩湘子指点,炼丹3年,丹成后羽化升天。

回望叠立一石峰,酷似一神鹰展翅欲飞形象逼真,气势雄伟,为高约200米,宽350米“天下第一鹰”。相传“八仙”之张果老豢养的一对雌雄老鹰受不了太多的清规戒律,因而结伴私奔,被张果老法眼识破,雌鹰被捉到汉仙岩山中禁锢思过,这只雄鹰只好在这里引颈相望、跃跃欲飞。清江南西道监察御史吴启昆作诗赞:“鹰鹉河边立,鹉头终朝阳,日出映云开,光来宿兴旺”。

边上的这条小溪名叫金鸡溪。小溪与湘水汇合处,河滩尖尖像笔头文人墨客称之为”。相传,古时一位风水大师,路过此处,判断此地一带是风水宝地预言日后能出名垂青史的读书人。果然后来出状元,还出过大官。于是,朝廷命官经过这里都要偃旗息锣,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重。沿金鸡溪口上行几百米,曾有清朝建造的胤殷桥,桥头三道石碑,字迹依稀可辨。有怀古情结,这不失为一个好去处,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游船上溯到目的地汉仙岩,就在汉仙岩主景区进门旁边,是一群大象正欲出山的壮观景象,我们称之为“群象出山”。这与八仙的关系可是密不可分的: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相传八仙在汉仙岩聚会时,经常骑着大象往来于湘水流域汉仙湖,八仙过海后,这群大象就留下来定格在这里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