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炸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接着,天公洒雨,地爷筛糠,抖搂出一种尤物,一身玲珑剔透、软乎乎的草绿色尤物。这尤物因雷公的惊骇催生,故名雷公屎。“雷公屎”,名字听起来有点不雅,然而,就是这不雅的尤物,唤起了我难忘的记忆。
那晚,朋友聚餐,点了一盘“雷公屎炒酸菜”,几双筷子一抢而光,只好叫服务员“再来一盘”,方得解馋。大家便把话题移到了这不雅的“雷公屎”,一伙朋友大部分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多与“雷公屎”结下过不解之缘。
儿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劳动力少,粮食紧张,会以“雷公屎”当杂粮。春夏时节,雷雨过后,山坡、垄头的草地上、石坑中会生出取之不尽的“雷公屎”来,上天慷慨赐予的美味当然笑纳;多吃些“雷公屎”,可以塞饱肚子省下些许粮食。所以,放牛兼捡“雷公屎”,便成了农家小孩一举两得的劳务活。
“捡雷公屎去哦……”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春夏的雷雨过后,便赶着牛儿吆喝着跑到野外的土坡上去,心灵手巧的女娃们翘起兰花指,用食指和大拇指将静卧在地表上的“雷公屎”轻轻拈起,微微甩动,把沾附的粗盐大小的泥土抖落后,再小心地轻放小竹篮里,“雷公屎”保持着蓬蓬的原形。粗心的男孩看见“雷公屎”,不管三七二十一,笨手笨脚的抓起就往篮子里扔,带有泥土的“雷公屎”本来滑溜有粘性,被手一捏,再砸到篮里,很难恢复原样。间或,还擦一把流到嘴角的鼻涕与搅和着泥土的“雷公屎”混在一起,却觉得无所谓。看到女孩小篮里的比自己多,调皮的男孩还会从她们的小篮里抢一抓过来,于是有了女孩男孩的追打,无奈之下,女孩只好撒撒娇,气唏唏的再去补捡一些……
天不早了,牛吃饱了,“雷公屎”也捡得差不多了。小伙伴们便挎起篮子,赶着牛儿,哼着山歌民谣回家,然后拿起搪瓷脸盆来到小溪或井边清洗。女娃们轻柔地把“雷公屎”放在脸盆里,在水中掂掂,让泥土析出沉下,然后倒掉,反复几次,就干净了;大大咧咧的男孩则把“雷公屎”往脸盆里一倒,随便抖搂几下就算完事。回到家,妈妈高兴地煮好这道菜,端上餐桌,则各家有各家的感受。飘着泥土气息和春草芳香的雷公屎,就这样经常端放在春夏的餐桌上,去捡雷公屎也成了我们童年的期盼。小伙伴们在捡起上天赠送的美食时,还捡起了友谊和童趣。
“雷公屎”是一种奇特的藻类植物,形状或似木耳,或似珍珠,颜色草青为主,或青黄、或紫绿,质嫩若凝脂,半透明状,因此有的地方叫“地木耳”,也有的地方叫“雷公菌”、“天仙菜”,还有叫“葛仙米”的。传说东晋道家、医学家葛洪入朝将“雷公屎”进献给当朝皇帝,说此物可解热清火、明目益气。当时太子体弱多病,食用“雷公屎”后,竟然神清气爽,身体康复。皇上大悦,御赐“葛仙米”之名,《本草纲目》拾遗卷八就有“葛仙米”的记载。小时候,大人们都说是雷公打雷时屙的屎,所以叫“雷公屎”,叫习惯了,也就懒得去追究其学名了。
现在物资充裕,食品丰富,“雷公屎”却成了餐桌上的春夏珍馐。喜欢研究美食的朋友告诉说,“雷公屎”含有十五种氨基酸,比猕猴桃还多,人体所需八种氨基酸中,它就占七种,干品“雷公屎”总蛋白高于黄豆,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比山楂、柑桔都高得多,维生素B高于一般菌藻类,蛋白质、钙和碳水化合物均高于许多蔬菜。“雷公屎”外观玲珑剔透,口感脆嫩滑柔,而且能纳百味,食用方法多种多样,糖盐可调,煮炒不拘,也可凉拌食用,家常烹饪方法是加油、葱、姜和酸菜、辣椒等佐料煮食,那口味,令人食指大动。中医朋友告诉说,“雷公屎”有明目益气、解热清火、利肠胃、清疲劳等效用,还能治夜盲症、脱肛等症;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兼具美容等功效。
周未或其他节假日,家人一起去郊外采集“雷公屎”,既可踏青亲近大自然,又有美食收获,还可让孩子得到煅炼身体、增长自然知识的机会,并能增进家庭亲情,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