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炳春的头像

张炳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9/14
分享

草鞋,一种时代记忆

草鞋,顾名思义,用草料编织成的鞋。尽管早已消失,只是在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才能以展品的身份出现,成为一种记忆,但这曾经是农耕时代最常用的生活易耗必需品,甚至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需品”。

“下坝仔的草鞋——硬争(跟)”,这是江西赣州会昌县周田镇一带的流传歇后语。在周田,鞋跟的“跟”和争吵的“争”同为匨(zāng)音,便有了这个歇后语,意为表达某人非常好赢,尤指争道理不服输,甚至还形容某人蛮不讲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下坝仔的草鞋曾经是支援红军的重要“军需”品。

“打草鞋”是农耕时代一项很吃香的手艺,下坝仔是周田大坑村西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屋场,这个屋场的人在清中期就学会了。清末民国年间的打草鞋师傅张德茂颇有名气。长时间以来,下坝仔人在农闲时,男男女女织制草鞋,除了自家人穿、送亲戚以外,还卖给他人,增加收入垫补家用。

草鞋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鞋,起源很早,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宋代吴炯创作的笔记《五总志》一书计述:“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下坝仔草鞋的编织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秋冬季水稻收割后晒干的优质稻草,成本低廉,还要用麻绳、牛皮片等配件材料。其实,在古代和经济落后农耕时期,周田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都有打草鞋这项传统手工艺,现在有的地方还偶尔能看到打草鞋的专用工具。那为什么偏偏周田下坝仔的草鞋会成为有名的典故呢?那是由于这里的人们织制草鞋比较用心,全鞋很结练,特别是鞋跟比别地做的硬实牢固。所以质量较好,尤其是耐磨耐穿,人们都喜欢买下坝仔人打的草鞋。在苏区时期,下坝仔的草鞋还成为了支援红军的特殊“军需”品。

土地革命战争的苏区时期,下坝仔属于罗田区8个乡中的“石坝乡”。1932年6月13-19日,毛泽东等率红四军队伍从永隆来到周田河墩进行了为期3天的整训后,又分两路向清溪进发开展革命工作,其中一路由大坑、雷公坝、象洞到清溪,红军队伍购买了下坝仔群众打的草鞋。1933年夏成立门岭县,这里属罗田区7个乡中的大坑乡。这年夏天,一支红军队伍从清溪那边顺水顺路来到岗脑、大坑一带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将兵工厂从深山老林里迁出。在大坑村西园南门“吉星辉煌”祖堂考察时,因群众受土豪蛊惑和胁迫躲往别处。红军战士没找到当地群众,便在旁边的菜地上摘了两粪箕担的茄子做菜食用,离开前留下一张字条并放了2个“光洋”压在地头显眼位置上作为给付购买金,随后又到前面的石坝圩,选定了更适合兵工厂迁驻的衍田公祠。大坑下坝仔距离石坝圩不远,当时,这个屋场40多家农户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在农闲时,男男女女织制草鞋垫补家用,红军来到后为他们分得土地,便以高涨的热情打草鞋支援红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