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村,位于江西赣州会昌县周田镇南偏西部,距周田镇政府5公里,离206国道2公里西侧,正在西移的206国道横穿村境南北。东邻半岗村,南交筠门岭镇学子村,西接清溪乡密坑村,北靠大坑村。全村地域面积36平方公里,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半岗河流经村中部。村委会驻禾水坪,辖16个村民小组631户约3200人口。这是一个人文历史积淀比较深厚的旅游古村。
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在村西面的萧帝岩发现了几枚石斧、石箭头,可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甚至有人推测这可能是会昌早期的人类祖先“山野人”、“赣巨人”的劳动工具。据传,上世纪90年代,有张姓一农民在萧帝岩不远处开荒种果时挖到一缸百余斤的古钱币,当地叫捡到“窖(方言读gào)”,县博物馆收购后,整理出了秦汉以来到清末的古钱币,五铢钱、半两钱、开元通宝、建炎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等等,还赠送了一些到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萧帝岩是坐落在村里的重要旅游景点,曾经是会昌历史上“湘江八景”中的第二景,宋代诗人曾丰赞誉为“萧帝岩,赣属中杰观也”。这里与南北朝时齐武帝萧赜有深刻的渊源,相传萧赜为赣令时,因晋乱曾在此避难,萧帝岩因此得名。又传梁武帝萧衍曾在此隐居读书,明代中丞大夫郭子章认为这里是萧衍“微时读书处”。神奇的丹霞地貌,造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赣南一带最大的横向凹型巨型岩穴,型如狮口,可容千余人。萧帝岩寺构建于天然岩洞之中,据旧志载,南宋会昌县令曾丰于淳熙十年(1183)游览萧帝岩,遂作《萧岩记》《题会昌萧帝岩》,记载了萧帝岩胜概和当年这里寺僧活动,且规模繁盛等史实。明嘉靖年间进士、会昌知县沈桂曾游览萧蒂岩,有《游萧帝岩》诗:“剑门削壁出天工,一石中虚地髓通。殿阁尚存梁帝迹,袈裟犹带晋人风。飞泉乱滴蒲团湿,倒窟斜穿药臼空。却恨清溪流不尽,直遗波浪到江东。”清初的会昌知名士人沈懋升游萧蒂岩,有咏诗:“仄径通灵穴,人传帝子来;珠泉吹雨色,剑石逼天台。溪月虚栏外,山云宿翠隈;荒台何处觅,吊古几徘徊。”
进入萧帝岩主岩洞前的道路右侧石壁上有一横匾状石刻,约2米宽、半米多高,匾面主体镌刻“湘江胜槩”四个褚遂良体楷书大字。向前走十余米,还有“剑门”“洞天壶口”等妙语石刻,又有一块宽4米、高5米的摩岩石刻,因年代久远被风化,字迹模糊,石刻《常驻田碑》,给游人留下历史印记。萧帝岩摩崖石刻,于1983年4月由会昌县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
“梅子村”名取自古代盛产梅子的梅子坝,当初在村内沿河两岸种植大量的梅子树。梅子村,苏区时期属罗田区;解放前夕属石坝乡;解放初属半岗乡;1953年属梅子乡;1956年分禾丰、梅丰、日新三个初级社,1957年这3个初级社合并为梅子高级社;1958年属半岗管理区;1959年设梅子大队,属周田公社;1968年并入半岗大队;1972年从半岗大队分出,复设梅子大队。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梅子村属周田乡:1995年撤乡建镇,梅子村属周田镇至今。
梅子村是一个多姓氏共居村,明清时期有钟、张、李、王、谢、徐、邓、高、陈等9姓和谐相处,如今,张、李、钟、王4姓占绝大多数。其中,张姓人口占比最大,均为半岗张志道后裔,超过2000人,由半岗迁入两个支系,一支是第四代张用端后裔张隆腾一脉,主要分布在大坝;一支是第四代张用举后裔张云衢一脉,主要分布在禾水坪、梅子坝、三栋、蛤蟆石,其中梅子坝支系由张旭照从半岗游古洞迁入,三栋张永兴支系由梅子坝迁入。钟姓是迁入最早的姓氏,钟昇从福建武平早期迁入,主要居住在东片“彦田”,彦田地名有多个说法:一是源于宋代湘乡9堡中的“严田”,后先后改写成“颜田”、“彦田”;二是早期屋檐下面都拿来种田,檐字难写以彦字代替,称之为彦田。李姓和王姓主要居住在南边陂头屋场,李姓由李立宇从筠门岭白埠石门楼于清康乾盛世时代迁入,并随后分支到高岭、大木子山口、曲水坑、箬塆仔等地;王姓从上营塅下迁入已有百年。徐姓主要居住在黄荆坝,从白竹塘迁入历史也比较久远。
这里的村民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浓厚,各姓氏和谐相处,互帮互让,并互有通婚,都各自建有宗祠。大家对待各自祖辈造就的宗祠无比珍视,就像祖坟一样“神圣不可侵坏”,因为这里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之处。在他们看来,宗祠是家族精神的寄托,也是当前少有能够留住乡愁的共同载体,就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古宗祠。为此,村里保留有完好的元、明、清几代古建筑。彦田钟氏宗祠,创建至今有700年左右的历史,是少有元末明初“一进二厅一天井”客家传统古建筑;禾水坪“云衢公祠”,主体建筑为木结构青砖外墙,瓦面,一进二厅半二天井,厅内8根木柱鼎力支撑公祠承重,是鲜有的保存良好的典型南方客家明代木结构古家祠。陂头李屋先后创建的“立宇公祠”和“周勋公祠”,相隔不远南北相照,当地典型的一进二厅一天井客家清代祖堂结构。梅子坝“旭照公祠”和“三栋厅厦”,分别创建于清后期和民国初,“旭照公祠”创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典型客家土木结构“一进二厅一天井”祖堂,用石料雕刻工艺结构门楼浩然壮观;“三栋厅厦”永兴公祠,一进三厅两天井,青砖砌至顶的上、中、下厅,由内往外依次增宽,地面由外往里下、中、上各厅依次提升一级阶梯,屋顶采用两面坡下水的歇山顶式或悬山顶式,用阴阳合瓦,东南西北四檐出水。“三栋厅厦”建筑宏伟,艺术精湛,资金花费巨大,十里八乡实属罕有。其入户厅石柱上刻有嵌字楹联“永守千秋鑑宗前哲鑑上文明敬存勿失;兴思百忍图愿后人图中精义观感莫忘。”道出家族渊源与堂号,激励后辈继承先祖遗志,传承家族精神。传说旧时该祠堂曾驻有军队,驻军撤离时,已接指令焚毁整座祠堂,那时焚烧柴草已经就绪,即将点火,适好一张姓长官,读到楹联有“百忍图”“千秋鑑”字词,而予以阻止,传为佳话。
历史积淀深厚和客家农耕文化浓郁的梅子村,良田千亩,水系发达,灌溉便利,群山蜿蜒,林木茂密,古树参天,资源丰富,人和景美,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理想之地。村内,矿产资源丰富,猴子寨、曲水坑地域蕴藏着丰富的锡矿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步入新社会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梅子村,路、电、水、住、教等各项基础建设和各项民生事业得到显著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会昌县“十佳红旗村”、会昌县“综合先进村”,这些荣誉的取得,给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光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