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因山顶经常紫色云雾缭绕而得名,紫云是祥瑞之云,意如紫气东来。因为山名的取意佳,好多地方的山,都喜欢用“紫云山”定名。比如,河南许昌襄城县的紫云镇有座紫云山,安溪、永定、汝州、怀柔、郑州、平顶山都有紫云山,并且大多打造成了旅游风景区。会昌紫云山位于周田镇,处地属罗霄山余脉的南岭地带,本色几乎依然,有驴友说,不比其他有些地方的紫云山差,该是各具特色吧。
江西会昌县城沿206国道往南至周田圩镇,然后往西经大坑村,过岗脑村,再往西5公里,途往仙人塘,到达周田紫云山。《会昌县地名志》记载紫云山“海拔529米,面积1平方公里,山顶平缓,东西两侧陡峻”。紫云山巍峨雄伟,拔地而起,直冲霄汉,山形如醉卧巨狮,古称“狮形山”。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途径的“仙人塘”,就是因八仙之铁拐李云游到此而得名,右有“仙人灶”,左有“仙人弈棋”,棋盘犹在,前边是现代开垦的茶树园。紫云山上东面还有一块半坡向阳地,长久以来就长有一片当地原生茶叶树,做出来的茶,色香味俱佳,曾经是古代贡品,专供皇帝享用,曾被评为会昌县茶叶之首。可惜面积不大,资源相当有限。据说仙人一般都喜欢喝好茶,也许铁拐李他们在此弈棋时就喝过这里出产的茶叶泡的茶呢。
从山脚往山顶攀登,仅北面一条石凿阶梯,400多级石阶梯,陡险难行,大多要手脚并用、四肢伏攀,号称“云梯石”、“通天梯”,已经历经了四五个世纪的风霜雪雨。“通天梯”坡度高达45度,一般人攀爬到一定高度都不敢回头下望,不然,眼前就是万丈深渊,悬崖陡壁,令人胆颤心惊,有的人会因此望而却步。然而,清同治版《会昌县志》描述“山僧及近村居人,肩物上下,如履平地”,真的要佩服他们。好在近些年在悬崖边浇筑了钢筋水泥护栏,才让人心安多了。
沿登石阶梯至半山腰西折,前面便是“赵公岩”,此“赵公”是财神爷赵公元帅赵公明,传说是主管人间钱财、冤屈、公平、疾病、求财的大财神,在道教的地位远在“太上老君”之上,据传赵公骑虎云游到此,在岩中打坐,因而得“赵公岩”之名。民间有传说到“赵公岩”求神很灵验,但是千万别做恶事,不然求得再多钱财也会归零致贫。当地有句民谣“赵骑虎,李骑虎,赵李都骑虎;歪心做恶事,穷你眼鼓鼓。”几年前股市动荡,甚至有人说某大款上山求赵财神帮助,炒股获利无数,不知道是谁编传。
往前走过螺旋石,登上第一座山崖,绕过蜿蜒山道,接近崖顶,眼前便是通天堑的“架虹桥”,这是通往对面紫云山主峰上山顶的唯一通道,以往都是木桥,主料就地取材,几旧毁几换新,给了不少人修桥试路的积德修善机会。2003年,木质凉亭桥改造成了钢筋水泥棚桥,较稳固的消除了安全隐患。架虹桥下是一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桥面上可感觉脚下生风、腾云驾雾。峡谷下的锡岩洞,清凉爽快,是避暑好去处,悬崖断壁阴凉处,还能找到十大仙草之首的野生铁皮石斛。如果上山队伍不庞大,架虹桥上可休息一会儿,要是这时还记得明代中丞大夫戴玠当年登上紫云山所赋的诗,可以高声朗诵一番“蹑蹬攀萝上,盘回入紫霄。霞光生树杪,雨气锁山腰。放眼同天旷,梯云路不遥。参差楼阁外,疑是赤城标。”当然,如若自己触景生情,高歌咏颂一首,就意境更深远了。
穿过架虹桥往南,继续攀旋石蹬就可登上紫云山顶了,在平衍的山顶上,紫云寺周边修竹茂林,古木参天,选择合适的角度,朝东望去,可来个“极目周田舒”——前方田连阡陌,村落民舍,鱼塘果园,一马平川。此前的一路劳累旋即烟消云散,顿觉心旷神怡,胸怀施展。
紫云寺最初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岗脑村张氏先祖张镇发起创建,传说张镇做木材生意发了财,在吉水资助过毛伯温读书,并结拜为兄弟,毛伯温官至兵部尚书后,为紫云山下的张氏宗祠及半岗张氏总祠题赠了 “诒谋堂”、“诒谷堂”、“诒经堂” 三幅匾和 “懋种心田传后裔,衍长世泽继先人”这幅楹联。张镇喜欢养画眉鸟,一次冒险攀藤上紫云山训画眉,下山时云雾萦绕,无法找回上山时那条唯一的路,无奈只得跪求神灵指点,并许诺建庙塑金身。此后果然云开雾散,找回原路顺利下山。张镇到家后着手兑现承诺,立即募集资金实物,并率先捐资出大头,先是请来石匠开凿登山石蹬,斗米一蹬,耗时个把月,终达山顶。同时请当地匠人翻砂铸造菩萨加镀金身,重达五六百斤,请来四个壮汉将菩萨轻松抬上紫云山顶,同时组织财力物力人力建起了紫云庵和祖师殿,有僧舍数十楹,寺庙香火日益旺盛,功名考学,婚姻子嗣,求神拜佛者众,都认同心诚则灵。
紫云寺旁有两口石井,井水清凉甘甜,以往一直“喷薄不竭”。开掘石井时除本地本省外,还有广东、福建、云南、山西、陕西等外省游客捐资,并现存功德井石碑铭刻芳名留据。在2004年,正逢严重干旱,山下到处都用水紧缺,紫云山上石井也早已不再“喷薄”,这年举行大型太平醮,每天香客多达2000人以上,醮事举行前,理事安排几人将两口石井清洗干净,居然当天井水又喷薄而出,醮期三天四夜,人最多这天50桌席用了7场,人数3000有余,石井供水一直足足有余。而此前一些天,这里一直都未下雨,这等神奇的事情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