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百草萌发。在旭暖的春光下,时值芥菜、油菜等诸多传统蔬菜抽苔拔节蓄蕾之际,以大兜芥菜芯为原料,制作客家冲鼻菜正值时令。“冲鼻菜”应季粉墨登场,闻起来辛辣呛鼻、吃起来翠香爽口的特性受到青睐,口感层次丰富,让人意犹未尽,既调节口味,新起胃蕾,又能在开胃饱餐中吃出乡愁。“尝一口,芥通七窍;吃两口,味冲上天;再一口,爽赛神仙”,妙不可言的体验让人念念不忘,舌尖永存独特刺激。冲鼻菜的“冲”应该念第四声。
这是客家人特别钟爱的一种奇特素菜。过年前后,大鱼大肉吃得多,风味独特的冲鼻菜,在餐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吃着吃着抑制不住从鼻孔冲出一股气流直冲脑门,甚至将眼泪冲出来,那种独特感觉让人欲罢不能。如遇鼻塞症状的小感冒,就吃冲鼻菜了事,药膳一体,简直可把正在服用的感冒药扔掉,吃完冲鼻菜就有满血复活的神力。这是初春特有的味道,也是孩童时代特别深刻的味蕾记忆。
想起电视美食节目中一位烹调大咖说过,往往最美味的就是最简单的食材以最简单技艺制作出来的。大概就是“大道至简”之道吧,这往往也是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在客家,用芥菜芯做出冲鼻菜最有冲鼻的气味。其制作原料单一,而且工艺简单。遥记儿时,每当大地回暖、万物苏醒的初春季节来临,就常常跟随母亲到菜园里,将一垄垄地块上长得胖嘟油嫩的大兜芥菜芯割下,用井水清洗干净,春风骀荡,在早春暖阳下稍微晾蔫一两天,就可切成比黄豆粒大点的碎菜,如不太在意,也可将切圆的菜芯杆留成小薄片。然后将切好的菜放至洁净无油的锅里直接翻炒,不放盐;也可用开水烫热,不必太熟烂,沥去多余水份。紧接着装到碗里压瓷实,再就地取材,趁热用尚未切碎的大菜叶覆盖上,置于厨房温度较高处,让其发酵一段时间,便能将芥的冲辣味充分激发出来,掀开菜叶闻着刺鼻的芥末味,即可拿来食用。由于制作冲鼻菜的发酵工序需要保持较高的温度,所以不建议用保鲜膜等塑料覆盖。冲鼻菜的食用方法以干炒为主,可荤可素,可辣可淡,也可凉拌,还可做汤,各取所需。
当今餐桌,冲鼻菜是人们调节胃口的特色菜,让人吃得过瘾。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由大兜芥菜为原料做成的各种系列菜肴,可就是一种主要的下饭菜,甚至在粮食紧张时还担任了充饥物的重要角色。据说,客家人在从中原往南迁徙过程中,首先发现野生的大兜芥菜主干和菜心可以生吃,然后又发明了将芥菜老叶、粗皮做成浸菜、倒菜、梅菜干等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系列菜品很好吃而且很兼容。大兜芥菜可谓全身都是宝,人吃不完的情况下,也是养殖鸡鸭鹅、兔猪牛等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大兜芥菜耐寒耐旱耐瘠,抗涝抗病虫害,生命力非常旺盛,容易种植,对生长条件要求很低,随种随活,简单施点农家肥就能长得郁葱粗壮,甚至无需施用农药化肥,纯天然无污染。显然,客家人的特质与大兜芥菜的这些生长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环境适应性强,意志坚韧,对困难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难而上。所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的南迁客家人,普遍认为大兜芥菜就是上天赐予自己的天然尤物。有人认为,客家人体内早已植入了“芥菜基因”。这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代一代的客家人普遍把大兜芥菜当作相伴一生的“吉祥”菜,后辈们当然也就传承祖辈强大基因。
有不少客属之地将大兜芥菜称为“大菜”,寓意发大财,吃大菜、发大财的好事,有谁会去拒绝呢?这或许是客家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赣南客家,人们对大年初一早餐非常有讲究,有“吃斋”习俗,不带荤腥的素菜在客家就叫“斋”,“斋”与“灾”谐音,意为将一整年中可能出现的“灾”吃掉,表达从此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的良好愿望。通常由家长上厨,煮上四或六道素菜,而这几道素菜的原料喜欢以大菜为主,炒大菜(包括浸菜、冲菜、大菜梗),寓意“进大财”“财富往上冲”“发大财”;芹菜炒豆干,寓意“勤来财”;炒苞菜,寓意“包发财”。这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在大年三十年夜饭大鱼大肉吃得多的情况下起调节饮食结构、调理口味作用,是一种非常符合健康理念的习俗,所以一直传承下来。
客家人在适应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往往喜欢拿自然现象来进行类比,因而闲暇之余赋予了属于冲鼻菜自己的“故事”。在很早以前就流传这样一个开玩笑式的说法——“恶人做出来的冲鼻菜才会冲鼻,越恶越凶则越冲。”当然,这不过只是个传说而已,别当真,大概就是意取类比于冲鼻菜的那股冲辣劲吧。诚然,把冲鼻菜炒得香喷冲人是要一定水平的,必须遵循独特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