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旧时“明月”幸遇今世知音
——读王彬先生的《旧时明月》
◎ 婉 末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王彬先生的《旧时明月》共收辑三十一篇美文,每篇都是王彬先生于屐痕处、于岁月深处精心研究、潜心酝酿、奉给读者的厚重的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琼浆玉液。拜读《旧时明月》,如他讲坛下的学生,目光所及,他以史学、地理学、文学大家的风范,为你耐心讲解祖国风景名胜中的一个个“旧时明月”——历史遗迹、名人、名典等,甚至于历史皱褶处鲜为人知的故事,他都能如河边的钓者般,静静地为你打捞出经他“索解”、新解的鲜活的让你共鸣的旧时“明月”,使你不能不在静读、细品中惊叹:《旧时明月》是一本思想性和艺术性双峰并峙的美轮美奂的散文佳作!要说,旧时“明月”们沉睡于历史长河已久矣,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在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够幸遇王彬先生这位知音!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叙事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的王彬先生,学者兼作家是名副其实的。作品中,他对泱泱华夏五千年文化史的执著探访研究和另解“翻新”精神以及“爱”、“惋”的社会责任感等支点,共同高擎起了《旧时明月》的思想性,并闪光于全书篇章的始末。他不辞艰辛地实地寻访拜谒,严谨于斋案精心查阅、考订,不仅厚重了《旧时明月》,更厚重了王彬先生的思想和人生,让你不得不敬叹:舍去浮华烟云处,得揽“明月”烛古今!
人常说,文品即人品。蒙西城区一文学老师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旧时明月》。在《旧时明月》的字里行间中与王彬先生相识,去认识了解他理性智慧、温婉含蓄和伟大的同情心,我犹如在“桥”上,看到了虹般美好与幸运!我私下认为,王彬先生的人品与《旧时明月》的文品相映生辉,这,在《旧时明月》潺湲温婉的语句中得了最好的诠释,让你感受到平民作家王彬先生的那份亲切与亲近!
初览书名《旧时明月》,以为王彬先生如林语堂先生《清风明月品女人》那样品旧时的“明月”们。读开篇《沈园香碎》及后来的《红粉》、《罗袖》等前几篇,证明了初览印象,“明月”是指唐婉、杨贵妃等“旧时”女子的美好,以为王彬先生是曹雪芹式的有一颗怜爱天下女儿心的好男人。然而,往下再读,“旧时明月”并不单单是指“旧时女儿”的美好,而是泛指王彬先生心中记挂着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甚至是古建筑的美好。总之,书名《旧时明月》富有诗意与哲思:“今人可见古时月,古月不曾照今人”,寓意丰厚,代表着王彬先生的一种“大爱”——敢当中华历史文化另解、“翻新”第一人,敢当旧时“明月”们的后世知音:说出他们没有说出的话,争回他们该得而没有得到的荣誉,对于有过的,毫不讳言批判,从而彰显了本书“以今烛古、以古鉴今”的思想价值!
王彬先生的《旧时明月》文笔温婉含蓄、从容于山川、风物、史迹中,回望历史、回眸旧时明月,不施脂粉,真言真语,抒爱憎之情。他有一颗怜爱女儿的心,有一双迥异于历史的目光,敢与古今文豪、英雄、甚至是帝王的男人们叫板,于历史的皱褶肌理处,以显微镜的手法探寻鲜为人知的史实加以佐证,直击自古以来男性灵魂深处的顽劣,表现出了敢说、敢当的气魄和当代一个文史研究者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比如《沈园香碎》中的古、今两文豪陆游、鲁迅,都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但有谁探究过他们曾因母命难违而造成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陆游虽一生爱着唐婉,曾写下爱的千古绝唱:“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即使陆游在八十高龄,还仍写下“犹吊遗踪一泫然”,但他却没有悔恨过自己的软弱与流俗。鲁迅开始接受了母亲送的“礼物”——朱安,而后在婚后第四天就将朱安“冷”弃家中,自己东渡日本了。但鲁迅文化的研究者们,谁又指出过鲁迅的“冷”?谁又关照过朱安的内心呢?同样,《红粉》中指出,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琵琶行》都脍炙人口。特别是《琵琶行》中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尽了落魄歌女与官员被贬谪后的酸楚与怜惜的心态”。可见,白居易对不幸的歌女是同情的。然而,白居易曾以燕子楼为题写诗,刺激为张建封守节十年而没去殉死的关盼盼而死。对此,王彬先生诘问:“奇怪,被‘谀称’为极具人民性的诗人,何以非要讽喻一个女人殉死?……五十岁以后,方认识到他的人与诗还有另外,其间至少隔了三十五年的烟尘。”显然,王彬先生毫不讳言后悔白居易因《卖炭翁》和《琵琶行》之类的诗在自己心中“美好”了几十年,勇敢地指责了白居易不人道的一面。《罗袖》中,玄宗对于杨贵妃的赐死:“缢杀之”,王彬先生毫不客气地说:“旧时文人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多有粉饰,在夫权与帝权下,美丽的女人不过是供男人采撷与抛弃的花朵而已”。王彬先生的话不但替古代的“杨贵妃”们出了一口恶气,也说出了今天某些拜权附贵而失去自我的美丽女人们的心声!同时,也为历史行进至二十一世纪的夫权沿袭者们,敲响了不可把女人当花朵,随便“采撷与抛弃”的警钟!不仅如此,王彬先生还在《翠屏山》中替《水浒传》中的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说了话。他说:“阎婆惜何罪当诛?潘巧云何罪当诛?即便是潘金莲,那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守着那样一位丑陋的男人,难道就不应该见异思迁?”真是古人、今人,观点有别;古代、现代,两种态度!但现实中,在虚伪的大幕下,一般人往往不敢直言说出,而王彬先生却大声释放着人性,呼唤着世俗对女人心灵深处的人性照抚与关怀!他还痛斥毫无人道的以砍女人小脚取乐的张献忠不配称作英雄。这是王彬先生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当下男女平等、以人为本的天平上,再审视后的新解与定论,这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研究、有见地的学者的声音,是一位写作视角具有历史性、正义性、人民性、另解性的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挑战,从而使学者王彬先生的温婉儒雅中透着刚毅与屹骨!
然而,王彬先生在《岳阳三士》中,对于曾吟哦民生疾苦的诗圣杜甫的漂泊与家庭窘境却柔情感人。他说:“我有时愤懑,像杜甫者,诗是那样的好,命却是那样的不好:‘京城九月客衣单,全家都在秋风里’.,为什么要落在诗人和他的家庭上呢?”真是‘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一时不可索解。只是倏地顿悟了:‘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那样的境界”。如果说《旧时明月》是一部小说的话,那么,我认为行文至此,应该是本书的高潮部分,或者说是作者王彬先生情感的高潮部分,因为引起了我的感同身受之共鸣,我虽没有‘凭轩涕泗流’,但已让我泪水盈眶、掩卷闭目独品独享“亲朋无一字”那种无助与艰辛的人生况味!王彬先生乃杜甫后世知音!然而,文人的艰辛与无奈又单单杜甫吗?在王彬先生温润曲折有致的语境下认真体悟、寻味吧!
也许杜甫是因为生活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繁荣昌盛,为文人们提供了生活无忧、安居乐业的生活、写作环境。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某些人在开发和建设的名义下,不识文脉、目无法纪地大拆大建,破坏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这怎让“天下大批‘寒仕’们‘俱欢颜’?”。如王彬先生者,在《龙道村》中曾暗自叹气:“生存了一千余年的龙道村,抵挡不住推土机的轰鸣。我辈文人所能做的,只能写些小文纪念龙道村,且难免为达观者笑”。当“龙道村”的历史文化被开发商的无知毁灭时,如王彬先生的为文者和历史文化研究者只能是一声叹息:“在现实利益面前,历史永远是苍白的”。
的确,在“利益”、“利润”汹涌的当今社会,且不说文脉丰厚的龙道村,即使“国家文物”也照样敢“动”。听听王彬先生在《大屯》里的讲述吧:“历史上,大屯有过两所学校。……从而决定了大屯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政治,而且是文化中心。这些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灰尘一样融入空气之中。……”惋惜之情流于笔端,王彬先生又似自言自语:“我有时也奇怪,我为什么对与时代不合拍的村落、荒寒的殿宇、陋巷穷街感兴趣……难道是一中怪癖?这么想着,不禁再次望望大殿。檐下有一块北京市朝阳区文物保护的牌子:‘国家文物,不得乱动’。” “不禁”、“再次”、“望望”和“国家文物、不得乱动”,这些词句,于温婉处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既表达了作者对文物的高看、珍爱、惋惜之情,同时,又不用谴责之字而淋漓尽致诘问和谴责之意。表达了王彬先生对“文物”如此“荒寒”、“陋巷穷街”的愤懑,国家有关部门的抢救保护意识在哪儿呢?作者又奇怪自己是一种“怪癖”,婉转自责的话语中,是无声胜有声的珍爱与呐喊!
“树木之间是未清理的瓦砾,……这些树木很快会被伐掉,在原本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用钢筋和水泥构筑什么东西,包括大屯,也会不可避免地迅速生长为荒秽的记忆。太清观呢?这么想着,不禁黯然。”王彬先生望着躺在历史长河中的“瓦砾”和即将飘逝的村庄云烟,呼唤着“太清观呢?”犹如呼唤一位历史老人,抑或是王彬先生早年的一位亲人般依恋、遗憾与伤感、黯然!“龙道村”、“大屯”、“太清观”等等,谁能说旧时“明月”们不是幸遇到了今世王彬先生这位知音呢?!
《旧时明月》最为厚重和典型的是史、地、文学等知识的交融贯通。《旧时明月》的成功在于王彬先生站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高度,于宏观中找微观,以细节处为切入点,以严谨的态度精于考订,把渊博的史、地、文学等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张家湾》和《古北口》最为典型。王彬先生如果没有广博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深厚的古诗词文学底蕴,是难以达到山川风物、史事人文、诗词玑珠般相映相衬的,并能款款而述,不急不缓,以最简约的字句、蕴最丰厚的文意!
王彬先生还写作严谨、精于考订。比如全书涉及的历史人物有文人墨客、文官、武官、明妃、妻、妾,甚至是皇帝等,大概有一百余位;从时间上讲:历朝历代,从古到今;拜谒足迹:沿海内陆、大江南北;拜谒次数:对于同一个人物或同一历史遗迹,王彬先生如寻访遇阻,他会一直萦绕心头的。比如《古北口》一文开头:“古北口,这地方我来过三次”:1984年,他在出版社工作时,发现杨令公庙而萦回不忘;1991年,他在学校任教时,带学生出游,只能遥远望一望;直到1996年,找一个机会专程拜望……十多年不相忘,即使老友也不过如此记挂啊,可见王彬先生对杨令公庙是如何情切意真、魂牵梦萦啊!从关联度上讲:首先,历史知识跨度大,纵横脉络,如海河滚滚东去;细节处,又似小溪般缓缓而歌,其间辅以名人、文学大家的诗以佐证……读来,一如云南瑞丽河中的淘宝者发现了红宝石般让你兴奋。其次,人物相关联,但踪迹不关联,王彬先生却仍能够按横的纵的脉络去寻找、去梳理、去踏访,抛却了距离和洇灭了踪迹久矣的困难,按照“游踪——遗踪——凭吊——索解——共鸣——呼吁”这样一条主线,执著地寻访,这不是旧时明月们幸遇今世知音又是什么?!
就《旧时明月》艺术性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特点:标题巧用诗中语。《红粉》、《细腰》、《罗袖》等均是行文中与事件或人物相关联的诗文中取出的词语作为标题,就像是从吐翠的树上摘下的一朵欲醒还睡的花儿般美好而言简而意赅!
语言严肃纯净、温婉含蓄。在寻访旧时踪迹、抢救历史文化的篇章中,呼吁中不带谴责语,温婉中尽显历史责任感! 在《观周》中, “老子祠现在只剩一层大殿和一座东配殿。灰色的陡砖和黑色的檐角,让我们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喟。这是洛阳最后的遗存,还要拆,大不了,用几页检查换一座楼房值得。” 再如《大屯》中,曾不着痕迹地笔锋一转:“不禁再次望望大殿”,极尽叹惋无力、无奈之情。门上写着的“国家文物、不得乱动”,作者用语、用意可谓妙不着言而尽其意,不着雕饰而技艺尽显!这是作者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
作品中典籍多。涉及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典籍多。自《沉园香碎》至《旧句什刹海》共十五篇文章,引典共达五十多处,其中,《红粉》用典达八处,《旧句什刹海》中用典达九处。可见王彬先生涉猎广博,底蕴深厚,文笔潺湲绵密、收放自如、得心应手之缘由了。
文笔华丽,笔底尽明珠。王彬先生文笔华丽,笔底尽明珠。看看如下描写吧,一如柿的“怒华”。“八大岭城墙之下,花开的季节,云蒸霞慰……,霜后的柿叶酡颜而令人心醉。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里,历史流过了两千余年,历史沉积下来一粒沙、一块砖一组寺庙……” 另外,《旧时明月》中,王彬先生以游踪串起名胜名迹,以名迹引出诗词歌赋,从而抒发胸中满溢的诗情、诗韵,真可谓“白纸不嫌吐芳华,先生笔底尽明珠”,不胜列举!
严正、精准的考订。一百多位历史人物,几百处的引文等,做到了严正、精准的考订,不知要费学者王彬先生多少时日,却只成就十几万字的书稿。在当下,部分作家心向浮华、取媚市场,某些网络写手,清浅、娱躁而洋洋洒洒写作或出书,王彬先生尚能推出《旧时明月》这样厚重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让人静心研读。这,是读者的一种幸运;是对“浮华”、“取媚”、“清浅”、“娱躁”的一种抗衡;更是对文学作品“真、善、美“的捍卫!
“山川交织历史,英雄叠印远山的娥眉”,《旧时明月》,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透过王彬先生的文字,您一定会触及遥远的呼吸!
(约5299字)
201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