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昀的头像

阳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9
分享

乡情依依上八角村

乡情依依上八角村

阳昀

阳原县上八角村,民间俗称“上堡”村,这样称呼也许与村里的堡子有关,老祖宗建村时,是经过风水先生测定了风水的,要把村庄建造成为 “八脚探水神龟”形。 八条街道形如神龟八脚,故称八脚村,后来按照谐音,改为八角村。我与上八角村有着血缘的情愫,它是母亲挂在嘴边的故事,是我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场景,一个永远留在心上的情痕。逝去的岁月并未逝去眷恋的风雨,幼年随母亲去舅舅家,总感觉舅舅家的院子有些特别,穿过两个街门才能进入舅舅住的院子,会有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让情绪陷入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而不能自拔。院落建筑考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了一个家族发展史,具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从历史的痕迹看,院落自南向北依次为街门楼、客院,二门、主院、厨院、粮院、牛柴院,高台阶、月台青石板、青砖墙、砖木结构,建筑古朴典雅,雕饰造型精美,反映了清代耕读世家民居特定的审美文化和风格建筑。街门楼造型浑厚,虽然已经破败,还是能看出曾经的辉煌,水磨青砖,雕梁画栋,雕刻图案集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瑞兽等吉祥图腾的图案。飞檐翘角,用料精细、栩栩如生,门楼正中在象征这吉祥永久的鹤鹿图案中,刻下四个篆体“耕读世家”的题字。院子里住着十多户人家,所有房屋岩石基础、户牖(you)精雕细琢着各类图案,人字形的屋顶,上面覆盖的青桶瓦,房顶多有五脊六兽、鸡翎等脊饰。处处显示这几间房子的历史久远。尤其在房顶飞檐中间,有两对螭(chi)吻相对,中间衔着一个方形钱纹艺术构件。而螭吻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作为殿脊上的兽头之形一直被沿用下来。在门外,有一块莲花座型状的上马石,还有一个高约2米的方形石柱,柱上“坐”着一只石猴。舅舅当时解释说:“这是一个拴马桩,这个造型有很多人最初不理解,为什么石桩上要雕刻着一个石猴呢,其实这寓义着马上封侯,是有讲究的。”星转斗移,光影荏苒,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的记忆中淡如云烟。

舅舅住在后院的东正房连着东厢房,房里家具虽然陈旧但透着古香,柜子上装饰着铜钿和锁具,顶棚是木质的做工精细的造型,房的东墙有个精致的墙柜,柜门上雕着佛家故事的图案,墙柜里放着一摞摞繁字体古书,我记的书柜里有一部线装本的《三国志》,舅舅闲暇的时候坐在院子杏树下聚精会神的阅读,旁边放着一杯茶水,整个人陶醉在书中。舅舅教了一辈子书,乡亲们都称他阎老师,而他的实名阎志永没有多少人知道。舅舅的院子很大,但到处都是残墙断垣,给人感觉就是个两个字“破败”,人为破坏的痕迹明显,在文革年代,“破四旧,立四新”,精美的户牖雕刻被当作封建迷信拆下来当烧火柴,窗上再钉上塑料布,塑料布贴上语录剪字。正房住着姓鲜的一家人,虽为异性,亲如一家。西正房连着西厢房卖给梁家,姓梁这个人生性好赌,他每天在院子和房子里拆东墙磊西墙,据说在找金银宝贝,可能有时也能找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把个院子弄的支离破碎,女人们有时发生口角纠纷,后来舅舅索性把东正房连着东厢房也一起廉价卖给梁家,听后人传说;梁家拆东厢房时,挖到一些银元,偷偷背到一个靠山的村庄去赌,结果输了一干二净,这也是外财不富命穷人。今天我旧地重游,现在院子属于村里老书记,房和街门楼已全部重新翻盖,但房和门楼上铺就还是旧房拆下的精美旧筒瓦,折射出此院曾经的辉煌和悠久的历史。

母亲言传心记;她的太爷阎宦文是清代的举人,未从政而经商,当时在张家口,包头都有自己的商铺,成为闻名乡闾的一代儒商,他经商的宗旨是“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曾作为家训写在影壁上。阎举人赚钱后荣归故里,在家乡建起这个两进院的四合套瓦房院,买了三百亩好地,成为当地有名的乡绅,当时县太爷上任都要登门拜访。据说他七岁时失去父亲,分家时只分给他们孤儿寡母三亩薄地,一间东下房,母亲抱着儿子痛苦不已,他安慰母亲说;“娘别哭,儿是好的,将来几倾地也能买,四合套瓦房院也能给你盖,儿子不学好,就是三亩薄地和和下房也得卖”。看到儿子如此聪明乖巧,母亲下决心含辛茹苦也要培养儿子读书,在麻油灯盏下苦读程朱理学圣贤书,终于考上秀才中了举人。阎举人后人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分了一百亩地,大家族住在一个院子里,到我姥爷阎霈宽那代人,哥仨每家就只剩三十多亩地,姥爷分了东正房连着东厢房,按照耕读世家的传统,农忙时种田,冬季农闲时开私塾,教本村农家子弟读书。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安身立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读书的目的不一定仅仅为了做官,只是为读神贤书。传家无他法,非耕即读。

我姥姥是响水沟薛家的女儿,从小虔心向佛,终身吃素念佛,十八岁嫁入阎家,老人家对乡邻的穷苦人总是给予接济,若自己正吃饭时,有乞丐上门乞讨,老人就把自己饭让给乞丐吃,自己受饿。嫁入阎家连着生了三个女儿后,向观音许愿愿用己身换儿身,给阎家生个男儿延续香火,感动上苍,姥姥在四十二岁那年生下舅舅,为了保障舅舅平安,把舅舅和灵泉的石狮相伴,舅舅小名叫“拴狮子”,第二年姥姥在念佛时坐化,无疾而终。

母亲阎秀英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姥爷的第三个女儿,受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清规戒律特多,总是以她太爷“举人”的标准要求我们,不同年龄段按“举人”规范有不同标准,母亲常说“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人好的品德都是从小培养的,要求我们兄妹五人从小要知书达理,好读书,读好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老人口头禅;“坐立不正,五色之徒”。走路要稳,不紧不慢,头扬高显得骄横,低垂则显得萎靡不振,两目平视,左顾右盼显得轻佻。邻里要和睦,礼仪有加。吃饭要把碗里饭吃干净,掉到桌上饭粒要拣到嘴里,老人常说一米度三关,吃完饭要把自己桌前清理干净,客人来访也有许多繁文礼节。母亲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从我记事起,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前起床,整理家务,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即使晚年,自己也要把被褥叠的齐齐整整,就是逝世那天,也是早上六点半起床,自己叠好被褥,洗漱完毕,吃过早餐,身体疼痛不已,但输液时还是坐的笔直,给医生造成错觉,认为只是肠胃感冒,不是大问题,可是夜间十二点老人就仙逝,可想老人坐着输液时是忍着多大的病疼的折磨。

在我记忆中,上八角村的堡南门外有一口古泉井,当地人称为灵泉,当时供应这全村的人畜用水,泉井圈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石质的井沿边缘已被磨蚀得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绳索印迹,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青石条垒成的井壁,缝里的青苔和花草见缝就长,没有人为修饰的痕迹。井沿旁卵石铺就的小路,被来往担水的人踩踏,呈现出薄而光滑的圆润,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望着潺潺的灵泉,我想起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其实,以柳大师当时的心情,未必有我此时的意境,可是竟然写出如此千古传世文,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引人深思。

上八角村按照神龟八脚探水修建的八条小巷,祖先的脚底一寸寸地丈量着时光荏苒,他们滞留于隔世圣贤礼仪古典气息里的不舍,仍直抵我的心脾。流水无痕,历史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在上八角村,我所说的历史,是指岁月在这里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大到礼仪堡门楼和一群群的古民居,小到这民居上的一个小小的构建和户牖木雕。在这里,所有的景物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那些依次出场、退场的人和物的片段,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的逐渐清晰、明朗,从此,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过往,就被一个模式固定下来了

面对上八角村沧桑的古城墙,伫立于城墙根下,那幽深的礼门,似乎引领我们进入了历史的隧道,去探寻古城墙的难以忘却的往事。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这些古旧物虽不光鲜,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

在这幽深的巷道里,触摸这些祖先留下的历史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时光沧桑的小径,什么是它的载体,是时间吗?那些已然远去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无从得知。我想,那些曾经在小巷里踱出的步子,应该是不疾不徐的,步履轻轻的,就像此时我们的脚步声,回响在小巷身后长长的光阴中,回响在四周的墙壁上,这种悠长的宁静,可以把我身上的燥气一点点的退去。

面对浑厚斑驳,历史文化悠久的上八角村家底,阳原县井儿沟乡党委政府,在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耕读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树立一个意识,即树立保护意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保护古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结合起来,做到规划先行,不提倡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做到保护与建设并重。注重一个传承,即注重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和技术,找准现代文化和上八角村礼仪文化的结合点,打造更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和旅游品牌。

2016年9月1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