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罡戈的头像

罡戈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7
分享

读书日谈读书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钦定”的世界读书日。今天,属于塞万提斯,属于莎士比亚,属于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家,属于“地球村”每一户普通的人家,属于每一位平凡的读者。关于读书之名家名言名篇,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恰逢读书日,谈谈自己对读书之拙见。

今天,我还是老生常谈,重点围绕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如何知行合一三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谈一谈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按照余秋雨先生的归类,大概属于“傻问题” 。然而,类似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回答。

在读书无用论有抬头倾向的今天,网络媒体上、报刊杂志中 ,有许多驳斥读书无用论的文章,但大多苍白无力、论证乏理,有时甚至陷入孤军奋战之尴尬境地,被“水军”群起而攻之,最终独木难支,消失在茫茫网海之中。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大学》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读书学习做学问,在古代圣贤心中之分量和地位,不言而喻。荀子作《劝学》,就是阐释读书的意义,劝世人不忘读书;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勉励读书人珍惜时光,刻苦学习;《颜氏家训·勉学篇》嘱咐子孙后代“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曾国藩家书·劝学篇》生动展示曾氏家族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的良好家风。重温以上经典,再拾尘封的书卷,相信你会读懂东坡居士“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言壮语,你会明白诗圣“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苦口婆心。

其次,说一说怎样读书?关于读书方法论的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指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陈寿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吾以为读书的方法,朱熹“读书之法”与“读书要三到”最为全面系统、最为简便易行。朱子读书之法概括起来,无外乎就是“熟读、精思”四个字,之前你不一定知晓朱子读书之法是什么,但是他的方法你肯定经常用,因为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一直都是这样教我们的。那读书要三到,是哪“三到”呢?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牢固。三到之中,心到最为重要、最为关键。心到了,眼口自然回到。《菜根谭》中提到“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应该也是告诫人们,读书就要用心。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自己喜欢就好切莫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第三,谈一谈如何知行合一?读书何用的问题古人已给出标准答案,但读书何以用的问题,是所有读书人都绕不开的课题,都必须去回答。小时候的王守仁在私塾读书时,曾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惊叹答到:“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守仁摇了摇小脑袋瓜, 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我们都知道,王守仁贬至贵州,龙场悟道,创阳明心学,与孔孟朱并称,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致良知,知行合一”的阳明学说,影响着后人,影响着世界。问题来了。读书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韩愈指出“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最后一句讲的就是怕学到的东西,不会付诸实践;陆游强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提醒我们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毛泽东主席作《反对本本主义》,就是要告诫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读书,贵在学思践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愿你的一生,书香为伴,不管是不是读书日,都能一以贯之,坚持读书,热爱读书,享受读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