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罡戈的头像

罡戈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22
分享

于成龙为什么这样红?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罗城人民常歌颂,一代廉吏于成龙;清正廉洁传千古,功德美名在世中。”一首首动听的山歌,宛若天籁之音,在广西罗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回荡飘扬,不绝于耳,诉说着百姓对一位好官敬仰爱戴和一往深情。

作古三百载,于公的为民情怀,仍旧被百姓称赞;于公的廉政故事,依然是人间美谈。单田芳先生的评书,有他120回;纪连海先生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他占重要一席;再现央视黄金档荧幕,他创收视新高。他是廉洁为民的典型,《一代廉吏于成龙》,就是廉政教育的精彩视频;他是清检家风的楷模,《山西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清俭家风传世》,就是家风教育的经典课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廉吏于成龙》我看过,感到很有现实针对性,能够起到启迪、警示的作用”。

大清王朝的“一代廉吏”,缘何活在百姓心中?康熙大帝的“股肱之臣”,为何赛过当今“网红”?

让我们穿越三百年烟尘,请历史告诉我们标准答案。清史记载,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顺治十八年,初入仕从政,时年已四十五岁。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武昌知府、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为官二十余载,三次举为“卓异”,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方向。顺治十八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背着行囊,道别亲友,从山西老家赴广西罗城就任县令。披荆斩棘,车马劳顿,跌跌撞撞,一路坎坷,才到广西罗城。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现实中的罗城,与于成龙期盼中的县城,竟有天壤之别。他初仕之地,居于万山之中,环境恶劣,瘴疠盛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盗匪猖獗。县城居民仅六家,一片乱世景象,着实让人绝望。几间荒草丛生,风雨飘摇的破茅屋,竟是堂堂一县衙门。首任知县被杀,第二任知县逃走。如果知难而退,立即选择离开,于公定然不会留名青史。作为第三任知县,他没有扭头就跑,毅然决定留下。

面对人烟稀少、民生凋敝、毫无生机的罗城,如何破题,打开局面,干出样子?是摆在于成龙目面前的最现实问题。察清民情之后,他坚持以民为本,始终把民心放在首要位置,怀爱民之心、行为民之举、施富民之政。安抚百姓,严惩盗贼;兴利除害,荐贤举能;访问农事,体察民情;奖励生产,开垦田地;救助贫困,廉政爱民。皇天不负有心人,更不负爱民如子、视百姓为父母的好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路子走对了,埋头苦干实干,成效就会慢慢凸显。施政七年,罗城呈现“时和年丰,盗息民安,官民亲睦”的新气象,成为广西的治理典范,他被举为“卓异”,誉为广西“为政楷模”。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于公心中有民,眼里容不得沙子。康熙十七年,他升任福建按察使。到任后注意到,前任为官不为,使众多平民锒铛入狱,导致田地荒芜、怨声载道。在封建社会,面对前任欠下的“孽债”,他本可新官不理旧事,假装视而不见,不纠前任偏差,不揭前任伤疤。如初这般,既不会得罪人,又可以明哲保身。但,如若对冤假错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于公就不会有“青天”之美名。他心里惦着百姓安危,胸中装有民生疾苦,绝然不会这样。相反,他不顾自身安危,冒死直谏,向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利欲熏心的官僚斗智斗勇,最终克服万难,救无辜百姓于水火之中。最终,那些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官吏,也依律得到了应有的制裁和惩处。

一身正气从严治吏,两袖清风严于律己。康熙十九年,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到天子脚下任职。穷乡僻壤能干事,皇城脚下难为官。真的是,不到直隶不知官小。天子脚下,皇亲国戚众多,达官显贵云集,各有各的来头、各有各的背景,关系盘根错节。新官要作为,上任“三把火”。上任伊始,于公烧的第一把火,就与“火”有关,即为老百姓去了“火耗”之苦。所谓“火耗”,就是官府将从民间征收赋税所得之细碎银两重新熔铸为银锭时的损耗,由州县自行征收,有的地方“火耗”甚至高达正赋的百分之五十。多征收的这些钱流到哪里去了?一方面,用于官吏“分肥”,中饱私囊;另一方面,用于馈送上级,疏通关系。于公深知其弊,痛心疾首,决心治此顽症。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颁布实施《严禁火耗谕》,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赢得百姓的点赞。与此同时,为了刹住当时直隶盛行的送礼歪风,于成龙起草并颁布了《严禁馈送檄》,对官场风气进行了强有力的整饬,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有位就要有为,居庙堂一日,就得履一天的职、干一天的事。在直隶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他一如既往,鞠躬尽瘁,革故鼎新,换来了直隶的政通人和。他也赢得了百姓的称赞,获得了皇帝的表扬。入朝觐见时,被康熙皇帝褒奖为“清官第一”。

廉洁奉公立政德,生活简朴树家风。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成龙不论在何时、到何地、任何职,都能够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就是他的立身之本、为官之道、为政之德。纵观他的为官生涯,不难发现,他始终如一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他生活追求简朴,注重树立良好家风。不论到哪工作,当多大的官,他非但不挑食,几乎“经年不知食肉”,每天与青菜豆腐白饭相伴。哪怕升任了“两江”总督,来到沃野千里、富甲天下的江南,他仍然不改初衷,始终一如既往,“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亲切赠予其“于青菜”雅号,与“于青天”美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客观的历史中,你可以看出,于成龙为什么这样红?从动听的山歌中,你可以听出,于成龙为什么这样红?从臧克家的诗中,你可以读出,于成龙为什么这样红?

“魂飞万里,盼归来。百姓谁不爱好官?”于公已别三百载,渐行渐远;好官何处不存在,你我身边。斯人已逝,精神不灭,风范永存。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于公的大德大爱大善大智,我辈只能望其项背,终究难以企及。然而,为人处世,与民谋事,为民干事,当以于公为标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担当尽责。如此,方能,不负年华,不负家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