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几年没进影院了,听说《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过几十亿,网上造势甚是猛烈,于是去看了一场。
先说几个优点:
一、 主题好。关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启发人们行孝要及时。
二、 角度好。家家都有父母子女,“父母慈,子女孝”是人间大愿,天伦之情的阴晴圆缺,最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所以该片先天的煽情效果就好(许多人也正因此走进影院)。
三、 演员好,都认真卖力。
窃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一、体裁把握不够,尚欠故事片的“火候”。像个纪录片,或者像个拉长加水的小品,而不像一部体量充实的故事片。虽然用的是颇为浪漫的穿越手法(此手法古人亦常用),可是又对原始的素材,自然主义缺乏剪裁地、仅凭某种感性拼凑,没有形成既生动完整又逻辑链条紧密的故事结构,“创作”、“典型化”的成份太弱。故事片的本质就是冲突,可是此片无论行为冲突或是意志冲突,都明显不够。比如类似于忠孝不能两全,“学孝”也不能两全啊——女儿贾晓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紧张的学业,顾了“学”,就难顾上“孝”,就会面临一次次行为或意志的冲突,而这些冲突,又往往会因“来日方长,以后报答”这种理由而使“孝”让位于“学”。可是未等报答,“亲”却离去……这些地方,是很有故事和写头的,作者也绝不会缺素材,理应成为着力点,现在却基本被忽略。
二、枝蔓太多,随意性太强。像这种一两个小时的电影,反映的内容相当有限,谋篇布局应“孤桐劲竹,直上无枝”,严格选材,深度开掘。可是现在枝蔓太多,让不少无关紧要甚至完全无用的东西占了位。比方那个买电视的情节、排球赛的情节,都与主题关系不大,而所占篇幅太大。还有沈腾饰演的戏,无用又多,这个角色甚至都可删掉。他既不是主角,也算不上配角,就是个“赘角”。还有那些“无厘头”的、胳肢人勉强去笑的地方,大可删掉。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没有一处闲笔、一个闲人、一件闲物。正如刘勰所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此片却多见“疏”,少见“密”。
三、重心偏移。既然是要表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个“亲”,自然是父母,此片就主要是母亲。要集中笔墨将“李焕英”作为母亲后如何伟大的各个侧面,用诸多感人的细节来呈现出来。可是现在却把李焕英婚前(还不是母亲)的时间拉得太长,而她成为母亲后的作为却展现得甚少。像母亲李焕英心疼钱,当着女儿买了车票,却又背着女儿退票的细节,就很感人,可是这种镜头却少之又少。相信这方面事例一定很多,因为仅从贾玲自己的介绍和新闻报道中就看到不少,可惜在剧中却被大量次要的东西喧宾夺主给挤掉了!选择演员时选中了刘佳饰演母亲李焕英是对头的,刘佳也是明星演员,她主演的任长霞等角色,很是出彩。可是由于在此剧里,对本该成为一号主角的母亲李焕英,却因戏份严重不够,而黯然失色。就连影院大招牌广告上的宣传画,也没有她这个母亲的位置,也被“赘角”给占了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电影剧本当然不例外。而剧本都是有“剧眼”的,涉及到此剧的“剧眼”,窃以为就应是“李焕英好”,而这个“好”字,又应是“剧眼”中的“剧眼”。用一系列感人的细节,将作为母亲李焕英如何“好”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则其效果自会事半功倍。该笑的地方,不用胳肢引逗,就会和贾玲一样会心的笑。该哭的地方,也不用技巧催泪,也会和贾玲一样发自真情的哭——因为母亲李焕英的种种“好”,那浓浓的母爱,都装在贾玲的心里,表演时当然会真情喷涌,泫然泪下;那么,作为主演又是编剧还是真实生活中李焕英女儿的贾玲,你就去掉枝蔓,让重心归位,集中资源讲好你母亲的故事,将你母亲的种种“好”也移植到观众心里,这种“无技巧”就会成为最好的技巧,就能让观众和你一样感同身受,那真情的泪水,也会汩汩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