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流的头像

何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3
分享

宜城的“宜”

湖北宜城是我的家乡。

外地人问起宜城为什么叫“宜城”时,宜城人就会自豪地说:“这里是宜居之城。”“宜”是个会意字,象征门户之下有肉。这地方有肉吃,还不适宜居住吗!

宜城的这个“宜”字,最能概括它的特点了。首先,她的地理环境十分宜居。宜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她的东边有汉江伴行,西边有蛮河环绕,东西两端的群山,手拉手屏障似地把宜城圈成了一个蝴蝶状的盆地,让宜城尽享土肥水美的冲积平原之地利。“小胖子”的赞誉,早就蜚声四方。

宜城这地方适宜居住,是几百年、几千年验证出来的。宜城人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恋窝”。在宜城住久了的人,搬到哪里,都觉得没有宜城这个“老窝”好,总想搬回来。去外地打工再挣钱,呆不久也要回来。而外地搬到宜城的人,一住就不想走了,这个“窝”,水好、土好、气候好、物供充盈、物价便宜、生活安逸、生活节奏不慌不忙,能“拽”住人永久地留下来。我的好友李今华先生说,据他们李氏族谱记载,四百多年前这一门的李氏三兄弟,因饥馑从江西出走,一路寻寻觅觅,找到千里之外的宜城后,便定居下来再也不走了,至今已经繁衍了二十多代,族人有数万,成了宜城的一个大姓。

宜城的“宜”,不光是适宜普通居民居住,她还曾是那些帝室王家“龙兴之地”的选择。我和新中国同龄,从我祖父起,就定居在宜城城区北街的北井巷。小时候听我有些文化的奶奶讲:“知道么,宜城过去叫‘鄢’。”当时,我对这个‘鄢’是满不懂。长大后读了些书,才逐渐明白:我生长的地方,还真有点儿了不起呢!“鄢”,是宜城的前身,由于宜城这地方好,西周时,便成为鄢国的领地,春秋时又成为楚国的鄢邑,继而又跃升为楚国的首都——鄢郢。史料明确记载,从楚文王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鄢郢,到公元前504年,在此建都共达180余年。而此后楚都虽然另迁,鄢作为楚国的陪都又历时两百多年。一个作了四百年都城的地方,还不值得彪炳史册吗?所以,自2200多年前的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鄢就正式改名为宜城县,直接标明这是宜居之城。

宜城的“宜”,更体现在她的文化方面。宜城建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3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不少是重量级的,仅举几例:

——宜城东临汉江,江东有十里长山,它是张自忠将军抗日殉国处。山上立有张自忠上将殉国纪念碑,山下有张将军同难官兵公墓。张自忠将军曾参与了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功显赫,于1940年5月16日在宜城与日军作战中牺牲,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战死的著名将领,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张将军殉国处,如今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宜城的城西有一条古渠,名叫“百里长渠”。此渠原是秦将白起攻楚所挖,后军改农用,至今仍能浇灌宜城的田地三十万亩。长渠始修于公元前279年,比郑国渠早40多年,比都江堰还早20多年,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堪称“华夏第一渠”,已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当年楚国的都城楚皇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紧傍百里长渠。一个楚都,一个长渠,是光耀宜城一方的“双子星座”!

——宜城南街尽头的腊树园,更有一个重量级的文化遗存,这就是宋玉故里。宋玉不但和屈原齐名,并称“屈宋”,他还独创了赋体文学,又称“赋家之圣”。李白赞他“立身本高洁”,杜甫赞他“风流儒雅亦吾师”,欧阳修更赞他“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这样一个国宝级的文化俊杰,实在是宜城的骄傲!

……

宜城啊宜城,您这个“宜”字真是太好了!

最后,谨以我不久前发表在《湖北日报》客户端的一首小诗,为此文作结——

宜 城 好

宜城好,

楚都谁不晓。

光辉灿烂楚文化,

堪称是国宝。

宜城好,

宋玉领风骚。

赋圣美文誉中外,

故里在城郊。

宜城好,

长渠把福造。

中华水利第一渠,

“世遗”名分高。

宜城好,

长山颂英豪。

抗日名将张自忠,

舍身把国保。

宜城好,

创业涌大潮。

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片新面貌。

宜城好,

雄心永不老。

再接再厉再攀登,

明天更美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