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流的头像

何流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11/06
分享

且从《九辩》看宋玉

£2004年9月21日《襄樊日报》发表

£2005年8月收入《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一书,由崇文书局出版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

“文如其人”,从作品里能够看到作者的性格、思想、立场和世界观,而在代表作里,尤其能看到这些。笔者通过反复研读《九辩》,觉得它在以下这些方面,给人深留印象:

一、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一部《九辩》,字里行间都写满了“爱国”二字,体现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它对先贤们因励精图治而出现的使人可以“高枕而自适”的太平盛世,极力赞美;对现今的、体弱多病、日暮途穷、“云蒙蒙而蔽之”的楚国,则心生百忧!一忧其君:“诚莫之能善御”(不善用人);二忧其民:“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农民弃耕,田地要荒芜);三忧其臣:“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群小居高位,贤士无栖身处);四忧其朝:“关梁闭而不通”(贤士报国无门);五忧其世:“逢此世之俇攘”(世道纷扰不宁);六忧其政:“窃悼后之危败”(将导致君国倾覆)……宋玉是进亦忧、退亦忧,他的爱国,就从忧国之中表现出来。唯利是图、投机钻营、损国肥私之人,无心也不会去真正忧国,只有深深爱国之人,才会深深忧国的!整部《九辩》,可说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抒情诗!

二、忠君之心不可化。

在宋玉所处的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爱国和忠君是不矛盾的,忠君甚至就是爱国的代名词。“朕即国家”,君主是至高无上的,国家的一切财富都是君主的,君主可以把土地和财富赏赐给任何一个人,也可以从任何人手中把这些夺走。君主是“一国之主”—— 一国的主人就他一人,别人全是依附品,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国家利益,就是君主利益,忠君就是爱国。虽然也有不少仁人志士(包括宋玉),以不同方式提出了“民本思想”,可是这种进步思想不断被扼杀、被限制,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占不了上风。宋玉是深深忧国、深深爱国的,他当然要执着地忠君。在《九辩》里,忠君思想贯串始终。我们从《九辩》中得知,宋玉在朝为官的时候,是“窃不自料而愿忠”(奋不顾身地效忠君王),为君王分忧,为国事劳碌;他被人排挤离朝后,还是“忠昭昭而愿见兮,然霠曀而莫达”(我愿表达光明磊落的忠心啊,然而浓云蔽日,丹心难达于君前),还是“专思君兮不可化”(一心一意要效忠君王的决心不可改变);直到多次求见楚王以表白自己的忠贞而未遂、只好选择“放游志乎云中”去四处飘游时,还十分虔诚地表白:“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我对楚君、楚国的忠心不可改变,但愿这种心意终于会推而广之),还心诚意实地祝愿:“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仰赖皇天的深恩厚德,保佑楚王无病无灾)。

三、苦谏君王,企盼国势好转。

宋玉的忠君,并非愚忠,而是始终以谏君和忠君相伴。他并不是千方百计地去向君王讨好、邀宠,而是冒着被君王怪罪的危险,不断地、反复地批评和规劝君王。整部《九辩》,就可看成是一篇谏君书。他为奸佞阻挡报国之路而谏君:“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奸佞像猛犬一样吠人,城门和桥梁闭塞);他为君王亲小人、远贤才而谏君:“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君王对贤才弃而远之,贤才虽愿竭智尽忠又如何能够?);他为要及时发现人才而谏君:“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有了明君,人才才能立身扬名);他为社会风习败坏而谏君:“变古易俗兮世衰”(世风日下);他为楚王好大喜功而谏君:“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楚王自夸美善、自恃勇武,并对伪装耿介的近臣信赖);他为人民的生计而谏君:“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农夫弃耕,田野荒芜);他为国运堪忧而谏君:“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人们争相损公肥私,楚国面临危亡的威胁);他为必须疾行改革而谏君:“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改良政治,寻找和改正自身的缺点,才能逃过危险,谨慎自保)……总之,宋玉是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无休歇地苦苦谏君,而他谏君的目的,便是企盼国势好转。

四、以秋设喻,长谏不止。

如果宋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度民主的社会,君主也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人都可以批评他,甚至可以起诉他,提议罢免他,那么,每个臣民都可以毫无顾忌地直言谏君,不需要弯弯绕绕。可是,宋玉所处的不是这样的时代,而恰恰是一个没有民主、只有专制(对楚国而言则专制得更残酷)的时代,稍一不慎,就有杀身之祸。既要谏君,又想奏效,就不得不考虑方法问题。他可能是汲取了历史上直谏之臣的一些教训,特别是总结了先他在朝的屈原的犯颜直谏和君不纳谏的教训,便在谏法上另辟蹊径,独出机杼地创造了曲谏(就是讽谏、谲谏、婉谏、晦谏、智谏)。这曲谏,曲言说志,曲径通幽,曲线救国,往往能收到直谏所收不到的效果。宋玉的作品中,有不少曲谏的范例。如他在《风赋》中,借说风有雌雄、贵贱,婉谏楚王切勿凌驾于万民之上,沦为独夫;他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又巧借和登徒子辩解谁不好色的问题,而言在此、意在彼地讽谏楚王不要沉溺于女色而不顾朝政;他在《钓赋》中,以钓鱼之术喻治国之道,巧谏楚王从沉迷游乐的状态中自拔出来,学习先贤治国安邦的“大王之钓”……宋玉这些高明的曲谏,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在《九辩》中,宋玉对曲谏方法的运用,更有“高难度”的展现。在此文中,宋玉以秋设喻、以秋起兴、以秋成谏,从“秋”这个喻体着眼,匠心独运地铺陈出一篇大文章。在顷襄王执政的当时,楚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运凋敝,宋玉仅用一个“秋”字,就把楚国当时的这种社会状况描摹得惟妙惟肖。是呵,秋天来了,凉气弥漫,满目枯黄,万物萧条,生机颓败,这一切不都是眼前楚国的真实写照么?如果直言去指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运凋敝,不仅刚愎自用的楚王不能接受,只怕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也都是不能忍受的,也是难以收到劝君改过的效果的;可是启用“秋”这个形象的喻体,却很利于把劝谏的话说下去。这是宋玉谏法讲究的一个生动体现。

宋玉在《九辩》里以秋设喻进行的长谏,可分为三个较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悲诉秋气肆虐的种种现象:“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悲凉啊,秋天的肃杀之气!萧萧瑟瑟,草木枯黄、凋零。凄凄凉凉,好像是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将踏上归程);“惨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屡次叹息秋凉袭人);“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秋雨绵绵,土地久湿不干。独守芜泽,仰天长叹);“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日昏月损,暗淡无光)……悲秋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篇幅,将肃杀秋气造成的种种迹象揭示出来,使人感到问题的沉重。第二个层次,是追寻秋气产生的种种原因:“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弃良骏,用劣马)——用人不当;“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凿”(办事不按规矩地胡来)——没有好的制度;“闵奇思之不通兮”(好的建议不能上通于君)——言路闭塞;“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君王炫耀武力,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偏信佞臣)——抛弃仁政……对使楚国衰败的“秋气”的追根溯源,文字也不少,理透据实,使人信服。第三个层次,则是宋玉为抵制“秋气”、挽救国运,而开出了药方:“愿皓日之显行兮”——盼君王能像皓日一样显耀地在空中运行、明察一切;“今修饰而窥镜兮,后尚可以窜藏”——现在寻找自身的弱点,还可逃过危险;“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像尧舜那样任用贤才,才能高枕无忧……宋玉为振兴楚国献计献策,开出的药方情真意切!

宋玉以秋设喻,长谏不止,不管当时的君王是否听得见、听得进,但对后世的君王和执政者们,却永远有劝谏的作用。《九辩》应是千秋长谏!

五、疾呼用人问题,力主远小人、近贤才。

这是宋玉长谏君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宋玉自己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实力的人才,许多有关人才的问题亲见亲受,对人才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会,已到了极尽的地步,“失人者亡”的忧患意识在胸中久久聚结,成为庞大的块垒,在《九辩》中便形成一吐而不可收之势:“坎壈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无背景的贫士失去官职,心意难平);“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生不逢时,寂寞孤立,时闻蟋蟀哀鸣);“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处事圆滑的小人得势,坚守志节的贤者飘零);“骐骥伏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朝中不用贤人,小人当道,贤者匿迹);“宁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当年贤士宁戚饭牛而歌,遇齐恒公而被重用;现在没有了善相马的伯乐,谁来称扬人才?)……宋玉对人才问题的呼吁,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不容忽视。这种呼吁,在《九辩》中随处可见,本文其它地方也涉及较多,故此处不赘述。

六、呼唤仁政。

《九辩》在诅咒秋气的同时,呼唤仁政的春天,这种呼唤真切而又急切!这种呼唤先从对扼杀万物生机的秋气的控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秋气”,就是施行暴政的结果。暴政误国、亡国,仁政利国、兴国,便是《九辩》所要反复申述的主旨。什么是仁政呢?宋玉在《九辩》中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列述了仁政的各种特征。诸如:朝廷政治开明,不“背绳墨”(规矩);人民安居乐业,没有“俇攘”(纷扰);举贤授能,斥疏小人,不能对有才能的“凤皇”“弃远而不察”;善于用人,不能用人不当,搞“相者举肥”(不能推举只有空架子、却跑不快的肥马);政令畅通,上下无梗,不能“闭而不通”;广开言路,让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不能“世雷同而炫耀”(群小唱和、众口一辞、善恶不分)……宋玉从各个侧面勾勒出一幅仁政的图画后,说道:“乘骐骥之浏浏兮,驭安用夫强策?谅城郭之不足恃兮,虽重介之何益?”这意思是说,只要真正实行了仁政,朝中必然是人才济济,尽是良马(骐骥),那国君就省事了,不须用强力来鞭策,良马也像畅流的水(浏浏)一样,跑得飞快;金城汤池,铜墙铁壁不足依恃,坚盔重甲(重介)也无济于事,只有实行了仁政,取得了民心,才能无敌于天下。仁政是最省之政,用贤是最良之举——是宋玉通过《九辩》传达给人们的肺腑之言!

七、操守高洁,不趋炎附势。

既是“文如其人”,《九辩》又是宋玉传世作品中的唯一一篇直抒胸襟的抒情之作,其里面宋玉的影子就更多,而给我们最为清晰的影子之一,就是他操守高洁,不趋炎附势。你看:“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圆的凿孔,方的榫头,我本知彼此不合、格格不入);“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跼跳而远去;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执政者不高明,我只有远去;群小居高位、食重禄,贤人只有远走高飞);“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餧而忘食”(骏马不会急于求人乘用,凤凰不会贪食苟活);“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为不使自己陷于迷惑,经常自我克制,学习诵读《诗经》,借以坚志);“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光明正直,不随波逐流,仰慕、取法先圣);“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不喜爱显贵荣耀,与其寡德无义而窃取名位,宁肯处穷困而保持高洁);“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不苟且衣食,追慕诗人遗风,在粗茶淡饭中磨砺志节)……宋玉高尚的人品、高洁的操守,令凡是读进他作品的人深深赞佩。诗仙李白在《感遇四首》中由衷地赞道:“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绝。”李白对宋玉人品、文品及二者价值的赞颂,代表了广大宋玉读者的心声。郭沫若先生在《屈原》一剧中,美中大不足地、毫无根据地将宋玉写成“卖师求荣”的小人,实是对文化遗产不慎重的表现!

八、珍惜光阴,盼有作为,为报国无路而痛苦。

从古至今,凡有志向、有抱负的仁人志士,无不把有作为放在首位。如果有作为与艰苦相伴,他们便选择艰苦;如果有作为与低酬相伴,他们便选择低酬;如果有作为与离乡背井相伴,他们便选择离乡背井……宋玉这个热血男儿,正是把有作为、报效祖国,作为他人生的第一要义。从他的《九辩》和其它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有非凡的知识面,他是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的,而他的读万卷、学五车,都是为有作为而打下的坚实基础。那时他的苦读、苦学,一定没有今人强烈的文凭观念,就是为了有作为。据记载、考证和其文章透露:他出身贫寒,入朝后当了一个文学侍臣——是一个比先他在朝的屈原小得多的官,在朝中是人微言轻的,不但没有直谏的条件,就连曲谏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且曲谏时还须慎之又慎,可他位卑不忘有作为,仍然作出了令世人和后人景仰的成就——他用文学谏君报国,留下了《风赋》、《钓赋》、《笛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诸多不朽之作(应还有失传的作品),这些作品就是他政绩的记录。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小人的排挤,君王的信谗,险恶的处境,迫使宋玉离朝而去。他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更为难有作为、报国无路而陷入巨大的苦痛。这种苦痛,在《九辩》中倾述得凄怆哀艳、催人泪下,使我们深深触摸到了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忠心赤胆:“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霄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通宵达旦难以入睡,伤心蟋蟀彻夜哀鸣。时光匆匆流逝、转瞬过了半生啊,我却久留他乡无所成就);“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伤心不能进献我的政治主张,我将离开君王远走他乡);“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诬陷和迫害虽然一齐降下,内心还希望那帮小人阻挡不了我报国的路);“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以俪偕”(暮秋的长夜万籁俱寂,心中的哀思缠绵不已。年岁日高、往事逴逴迢远,使我不禁怅然悲凄。四时交替而来,一年已将近啊,人不可与流年并驾比翼);“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寥廓而无处!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岁月洋洋无尽地流逝,我春秋已高却空虚无依。国事虽在变我仍图进取,久留此地我徘徊犹豫);“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效”(艰难前进看不到终极,穷愁潦倒忧伤又失意。人生天地间白驹过隙,功业无成不能效力)……

不能作为,是宋玉最大的痛苦;报国无路,是宋玉最大的悲哀;人生易老,人生又只有一次,有什么能比既有报国之志、又有报国之力、却无报国之路、不能建功立业更使宋玉痛苦悲哀的了?!

九、可贵的艺术独创精神。

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独创性。在艺术上,《九辩》是领异标新、独树一帜的成功之作。分析《九辩》的艺术成就,我们可看出宋玉那可贵的艺术独创精神。虽然,《九辩》有袭用屈原作品某些词句的痕迹,但《九辩》整体的独创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它的独创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独创了悲秋这个文眼诗目。宋玉为国运日衰,当悲;为饥民荒田,当悲;为君王远贤近佞,当悲;为自己报国无路,当悲……可是,如果仅从理性的角度、直露地去写悲,就难有新奇可言,传达给人的只会是一堆干巴的概念(尽管这些概念中也会不乏慷慨激昂的词句),没有形象感,更不会产生憾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宋玉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注意了感性的角度,而且还从感性的角度深挖下去——即:他不仅找到了悲秋的喻体“秋”,而且还将这喻体深挖下去,找到了“秋气”。如果仅仅以秋景喻悲,尚能有人为之,那秋季里的萧瑟的秋风、摇落的草木、淫溢的秋雨、哀鸣的蟋蟀、惨凄交下的霜露、生机委顿的万物……这些还都是有形的、易见的衰败;可是宋玉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许多人正是满足于浅尝辄止,从而和美文失之交臂),而是抓住有形,深究其里,捕获了那个无形的“秋气”。秋气,这个悲凉之气、摧残之气、肃杀之气,这个使万物萧条、衰败的罪魁祸首,不正是当下弥漫在楚国朝野的恶劣的政治风气、不正是最应该诅咒和声讨的不祥之物吗?抓住了“秋气”这个文眼诗目,从这里着眼张目,既能将宋玉的一腔悲愤和衷情引领而出,又能使一切复杂、抽象、难说的东西,都因附着在“悲秋”这个载体上而变得形象、具体、易于感知起来,遂使《九辩》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成为千古悲秋之绝唱!

二是独创了一系列极具审美价值的意境。意境,是艺术的最高灵境,艺术的胜境。《九辩》中,诗人宋玉为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思和报国之情的需要,创造了“秋(当然包括秋景、秋气)”这个传导情感的载体,然后将自己主观的“意”,和“秋”这个客观的“境”,进行了或对应、或交叉、或渗透等等多种形式的奇妙组合,正是在这多种形式的组合中,产生了各具其美的意境。文字所限,很难将这些意境一一表述出来,仅看首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开篇即见意境,而且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而且是“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相生!无怪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读了《九辩》后,“惊”得他由衷地感叹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他尊宋玉为师,遗憾没有和他生在同一时代,实是宋玉的文品、人品和艺术独创精神,深深感动了他!

三是语言艺术上富于独创性。使用语言,绝不仅去追求外表的整齐划一、辞藻华丽,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使句法参差错落、变化多端,亮彩纷呈;重用比喻,是《九辩》的一大亮点,除了运用秋气、秋色、秋声、秋意这些长喻外,还有不少贴切之比,如把良臣贤士比作“凤凰”、“骐骥”、“美人”、“蕙花”、“櫹槮”等,把奸佞小人比作“猛犬”、“驽骀”、“凫雁”、“霜露”、“浮云”等,耐人想象,使作品的形象感大增;用韵也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拘一格,自由变化,灵活多样,既准确达意,又使声律谐美而动听;另有一显著特色,是多用诸如“翩翩”、“雍雍”、“昭昭”、“悠悠”、“狺狺”、“晏晏”、“抟抟”、“湛湛”、“习习”、“丰丰”……等双声、叠韵字,增强音乐感和表现力。

四是在以情动人上有创新。《九辩》因秋兴感、因秋兴悲、因秋抒情,全在一个“情”字上做文章,不仅开创了悲秋的题材,而且其悲秋情结也是独具一格的,以至于同样是忧国忧民、又报国无路的后人要宣泄胸中悲愤之情时,只能以《九辩》为悲秋的范本,进行仿效、引用,而不能超越《九辩》,所以,《九辩》独特的悲秋情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刘熙载在将屈原与宋玉等作比较后说道:“屈子以后之作,志之清峻,莫如贾生《惜誓》;情之绵邈,莫如宋玉‘悲秋’……”(《艺概、赋概》)鲁迅也认为《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托尔斯泰说:“文学的总的目的,是要从感情上认识伟大的人。”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可是即使仅仅留下一个《九辩》,也足以使我们认识宋玉那高洁的人品、非凡的抱负、苦痛的灵魂、坚贞的气节了,因为《九辩》是一部专注的写情之作。

以上将《九辩》划分成九个方面,并从这九个窗口、九个角度来认识宋玉。各方面中引用的原文,不得不有少量交叉,一来因为有的原文原本就有多义性,二来因为九个方面并不是各自孤立、相互绝缘的,而是有着有机的联系,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才分开来说。这九个方面中,前八个方面都主要是从思想品格上来了解宋玉的,只有第九个方面主说了艺术问题。之所以要如此侧重,是觉得太有必要从思想品格上来认识宋玉了。宋玉身上,实在有不少不但值得中华文明史记取、而且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

(2004年7月完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