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山道之跌宕,山泉之流淌,《道泉记》由最通常的乡村、人文、礼序和振兴等话题切进,借助“道”与“盗”的存与悖的剖析,在道泉村两大家族(廉家、志家)间的百年史与恩怨史及文本人物情节的发展史等,统在“正道”与“偷盗”的较量与抗衡中,变革与救赎中,解读一座村庄的变迁。作者通过神话、传统与现代等大背景的乡土构叙,借助人物关系、道利关系和生存关系等交叠的现实主义发生,依托层次分明的叙事章法、几代人的志趣迭级等,试图找到一种真正符合精神主义及价值主义的思考与警醒、正道和良知的新图框。
何为道?圣、勇、义、知、仁:集此为一体是道;何为盗?圣、勇、义、知、仁:集此为一体也是盗。虽然用相同的五个关键字作界定解释,但其中各自所含的真义却有着本质不同,这就牵扯到是“面子”上的道还是“里子”上的盗,或反之。庄子在《胠箧》中赞扬盗贼是“道”的人,实则是一种反讽,讽刺那些表面上正人君子背地里道貌岸然的小人。所以,在剖析《道泉记》里的多个主题并行之前,还是想要写写关于多少抛离作者笔下的“道”与“盗”的非严谨性述断。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指的是:早上悟到真理,晚上死去也无憾。因此,笔者简单分析关于“道”与“盗”“泉”与“全”的四种关系。是道,非盗。正之道需要一种坚守,需要面对利诱而不为所惑,需要观镜正衣冠,观道正自身;是盗,亦道。盗窃者也有其自身一套非道德的理论:利己论。不然难在非平衡的心理找到“小而为”的平衡定位,使己走上独属内心精神上的非道德的小路窄路罪恶之路。是泉,非泉。水的清澈,是在映射生活的一种美,风吹泓泉动,有微小的涟漪,也会有幅度大的波澜,而泉之水也是小众、寡而廉的美,社会发展是在大江大河的浪潮中进行;是泉,亦全。只有经受岁月的洗礼,经天道之水的洗涤、淬炼,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污秽才能被净化。之所以这样讲,可从文本人物中进行对照。道:廉背、志慧和志荣;盗:廉把、箧ㄠ姑儿和志富。笔者觉得,顺着此逻辑再通读全篇文本,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作者所设置的每个单元主题,人物关系,事件历程和乡村振兴的阐释。
一、题旨结构叙事的新主张与不变性
纵观《道泉记》全文本的叙事手法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步入式的记叙结构之外,作者另外还穿插了顺叙、平叙、插叙、呼应等方式,免予读者一文到底的疲劳与乏味。乡村叙事离不开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支撑离不开人物事件,人物事件推动少不了生活碎片,而组成生活碎片的结构自然离不开地点定位。
全篇以递进的结构格式,把组成生活碎片的地点放在了四川蜀山乡的道泉村(简言道泉村名字之由来:一座山,两道坡,一泓泉),人物事件发生选取了志家五兄妺(志荣、志华、志富、志贵和志慧)与廉家三兄弟(廉把,廉背和廉口)两个联系密切(世代有矛盾,世代瞧不起)的家族进程,而故事情节围绕自然而然由恩恩怨怨的纠葛展开。小说的主题叙事便从乡村社会的原生状态,贫匮状态到乡村振兴状态等可观视角的深层变化,同线张弛的也有传统文化的打破,礼俗视野的撕裂以及新文化的生机和希望,以及在改革开放浪潮冲击下,承载两个家族日长兴旺的成员面对新环境里的不同抉择,人生道路,理想信念及事业所选之路而趋成的命运的既定变迁。一层层剥开包裹全思想的各饰物,直至把隐藏在结构里部的质子摆在读者面前。
小说文本从小偷小盗:偷粮,偷财,骰苗;再到大偷大盗:偷权,偷人,偷章(改革开放初期的分田到户)和偷矿都有着较精彩的平稳与撞击。但作者也非直甩答案,而是介入意象事物的隐喻展开,不直写结果,写引发另一种结果的某种看似接近答案的意向留白,更多思考留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总结答案。
变革之路曲折不平,前进之路铺满荆棘。新事物总归击败旧事物,社会发展总在精简落后的糟粕,传承其质地的精华。这让我想起了2021年于湖南卫视热播的《江山如此多娇》电视剧。澧水市庸城县坐龙滩镇的碗米溪村,这里也是一个思想保守,封建文化禁锢和经济落后的穷山村,且村子的整体结构也由两部分组成:山上和上下。同样的境况,碗米溪村的山上和山下的邻里关系也是存在着隔阂,互相瞧不起,互相看不上,“互不通”的一村无论从水源、田地、嫁取以及教育,或是处世、权利(村长之争)以及经济上都有着质的区别,他们也面临着铲除穷根,摘穷帽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原因,同样有“有道”的有为青年和“有盗”的无为青年,以及“精准扶贫”下出现的不同的产业结构(新媒体、养蜂养蚕和种茶园等)和青年人的人生抉择。
二、以剥茧抽丝的述盗,得以丝结结的论道
世代乡村维持的基本现状(传统经济模式,如志荣所坚守的种粮),解放后经济体制的曲折发展(粗放经济、多元经济和环保经济,如廉把的煤矿开采,志慧的茶园种植)、和时代背景下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变化等,都依附在道泉村细腻的生活细节里和两个家族的恩恩怨怨中,被作者触底的笔墨和生动的刻画呈现。尤是作者巧把《庄子》一书的艺术性和章节布局等表现形式,融进该小说新文本叙事,形成结构、文理上的互文互通。经过新加工生产的喻义,诞生的意象、适时的幽默等荒诞新元素,十分系统。如偷盗喻体,庄子名理等。
有“正正”的存在,就有“非正”的存在;同理可知,有“正道”的存在,就有“非道”的存在,它们同属矛盾的统一体,相伴相生,有时呈现此消彼长之趋。但即便离开作者笔下落后的乡村视角,放在更广更繁的世界各地,生活里的那些发生,又不是如此呢?顶多换个形式,或比其更劣。生活本身并存多面性,人与人之间更存在着复杂性不可知性,或许自始至终都不能调和,毕竟,我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小视角往往有大作用,如放大镜下某颗近似规则的圆点,当放大镜离圆点距离越近,我们越能察清它的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作者在字句精准,情境生动的笔墨之中,亲切而熟悉的再现这样一种生活场景:那种只有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能懂的那样的发生和那样的事。看似不起眼的视角确实大的视界,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有时你会发现,作者之墨并非作者之手,也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书写。我们所生活的乡村现状不也是如此?在这里,经济、道德和教育等,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不容忽视的话题。
三、情感“纠葛”间的无爱与自我道德的救赎
《道泉记》里叙述了这样一场爱情故事,志家的女儿志慧痴恋着廉家的廉把(他是通篇文本里小偷大盗的人物典范,除此之外还有箧幺姑儿,这里不做详述),这种无望之爱可谓痛入骨髓,使她病毒膏肓,但凡她能从廉把那里得到哪怕丝毫的回应,她都会忘乎所以(给她多次被廉把利用埋下隐线),忘了自己不可自拔(作者浅笔)。其实这是种病态,且单纯的个体病态。廉把作为“道”的另一面,是邪恶的腌臜的令人羞耻的代表,他的伪善面孔是大多数伪人格最丰满的呈现。他不仅不爱志慧,而且还恬不知耻的利用、压迫志慧,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他还盗取了志慧的录取通知书,断送了志慧更加“智慧”的前程,落榜的她只能去城里打工,后来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她在荒茶岭上种茶,办茶室,办茶神节,希望蹚出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小说是这样,人的情感也是这样。有人被爱,有人不被爱,还有人偷偷去爱。廉家的廉背就是一种偷偷的爱、隐藏式的爱。但这种爱也不是情侣之间的爱,放在当下看这种爱的方式连“舔狗”都算不上,顶头是条“虾狗”。因为他的爱是带有目的的,不纯粹的。他只不过想赎罪(廉背之所以能去读名牌大学,是因为他的哥哥廉把调换了他与志慧的学籍档案),赎谁的罪?赎他哥的罪?或赎自己的罪,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也是他甘愿放弃在城里就业的大好,返回家乡的原因。另一面也反映出廉背和廉把的人格不同。廉把作为富裕(煤老板)和权利(职务关系)的象征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文末救赎不谈),是极尽的功利。而廉背虽是背着不光彩的背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却也是趁“利”的同时反思“利”的来源是否道德又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走出矛盾的人(即便后来他承认自己“偷”了志慧的录取通知书时,也没把廉把供出来,这是以德报怨?还是另一种保护?)。廉背在道泉村一直帮助着志慧的茶产业,即便后来志慧的茶产业经济危及了廉把的煤产业,他也受到过廉把的要挟,但他的信念从未动摇,毕竟他是带着势必要娶志慧为妻而回来的!单从这点出发,廉背算一个正直的人。
四、方言叙事的地域色与艺术力
好多写作者都在讲文本技巧,不是结构的技巧就是语言的技巧,但很少有人把方言写入自己的作品,毕竟当前流行的是普通话。而方言叙事自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它不仅能深刻的展现当地的地域特色,还能通过作者精准的方言对话和描写,增强作品的艺术张力。虽然《道泉记》里穿插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限制了人的阅读速率,但却给这部作品界定了“独蜀”的地域文化和特殊的语言符号,让作品的叙事语言更具文含表现力,同是也增加了小说的底蕴厚度,当然也从侧面反应出作者对自己家乡和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于此简单列举几个方言词汇,如,“撬杆儿”“割面花”“瓜娃子”“龙岗”“蔫岗”“脑壳““玉麦”“荷包”等一系列方言词汇的运用,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展现当地本土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生存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文本虽有虚构影像但却更加贴近现实照进现实。通过作者真实地描绘和书写,能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如人说话的习惯、表达的方式和个人的喜好等,使作品更加传神,而阅读带有作者本土方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另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给养,它不同于规矩的通用汉语言书写,无需过多技巧修饰,同时也能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吸引不同地区的读者去了解去探索。
五、偷盗背景下的(当代)深层思考
从《道泉记》第一层的世代恩怨的由来,再到集体生产时期的矛盾冲突,以至后半部分的乡村振兴,虽说该本小说为虚构类,但却是基于丰厚散文现实发生而取材。这里我们不得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提新乡村?新发展?新面貌?很明显,这是时代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割除旧面貌,旧形式的当代要求。过去落后的粗糙的乡村生产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脚步,我国的经济已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如还不改革,不变新,即便是乡村维持原样不动,也是在飞速落后。同样,我们也可换个讲法换个角度。
通俗来讲,如果家家都有,家家都不缺;你家资丰硕,他家资也丰硕……或上升到群体间的精神和物质追求都能顺然亦然。不惦记,不强争,不抢求,守于矩,安于仁,达到真正的共产共富,那自是不必煞费苦心的黑天白夜思摸着别人家的一砖一瓦,一瓜一豆,一针一线。也就少了些勾心斗角,也就少了些尔虞我诈。说到底还是因为乡村的落后,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萎靡。这也是作者在结构上归结了两大家族,不同代人命运之后,铺砌出乡村振兴之路的原因。
新与旧的碰撞总是伴随着阵痛。作者笔下的乡村振兴并非只是停留在乡村面貌,经济结构和新道路新赛道阶段,而是写乡村振兴的同时反思文化振兴、思想振兴,觉悟振兴等要兴的根本,这些根植于人的自身境况人的发展蜕变的重要性。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的振兴,良性的发展规律离不开良性的行为标准,先立德立人才能立事。同样的道理,要扶贫先扶正,扶正要扶志,输血变造血,持续的造血需要一个机能健康的骨髓,乡村建设的生命之源不就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吗?
六、向着美好生活进发
从早年张生全的《重返蜀山》到如今的《道泉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关注的视角及切入的主题始终定位在山乡巨变新进程中最本质的东西的崛起的重要性。立足现存里的发生,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在寻找另外的一些。亟待变化的有哪些?有哪些变化需要剔骨换髓等,或许只有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产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势必要打破一点东西才能趋于完熟的果敢和决断,才能透过物质经济振兴的表层触及精神振兴的深层,让乡村建设截断浅层的近道,步入精准的大道。唯有如此,最诱人的烟火气才能于乡村鲜活而灵动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