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秋翁翁的头像

秋翁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15
分享

童年的谜题

猜谜语是儿时最常见的益智游戏。尤其在夏夜纳凉的时候,一众小伙伴躺在月光下的凉席上,大家相互问难,争相出谜题,争相猜谜语。竞争越演越激烈,谜面越来越迷幻,别有一番童趣。

很多谜面中提及南阳一词,那时候很困惑,不知道南阳在什么地方。识字以后,终于知道了南阳是哪两个字。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在不同的版本中,“南阳”有时也写作“南洋”,哪一个才是正版还是搞不清。现在不但知道了南阳在哪里,也知道了南洋指哪个地方,但人们为什么对这个地方如此热衷,仍然难猜难解。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并排两棵树,长在石头上。”对于这个字谜,想必大家都知道答案。其中一撇到南阳,暗示那一撇很长,说明到南阳的路途一定很遥远。按这个说法应该是南洋才对,但有些字谜产生的时间在人们知道南洋一词之前,这样看,南洋又明显不对。查询资料的时候,有人说,南阳只是为了押韵,没有实际意义。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网站上,提及南阳的谜面,很多标注的采集地为南阳地区。是不是和这方面有关系,尚不能断言,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因为对于南阳本地的人,南阳显然谈不上遥远,与字谜中表示笔画之长的意涵不相匹配。既在南阳,又如何能产生南阳之远的感觉呢。

提到字谜,自然就会想起童年时玩过的游戏。跑马弁是那时候经常玩的一种群体游戏。在有星月的夜晚,游戏参与者分成两组,相向站成两队,成员之间相互手牵起手。然后唱起歌谣,歌谣结束,唱词里提到对面哪个小朋友的名字,那个小朋友就要拼尽全力冲向唱歌的队伍。唱完歌,成员之间马上拉紧手,做好阻止那个小朋友冲关的准备,千方百计地不让他冲开队伍。如果队伍被冲开,这个小朋友就有权从唱歌的队伍里挑一个小朋友带到他的队伍去,同时他的队伍获得唱歌拉人的权利。如果没有把队伍冲开,这个小朋友就要留在唱歌的队伍里,变成其中一员,而这个组继续唱歌拉人。输赢的结果当然是一支队伍不断壮大,一支队伍溃不成军。

每当月亮升起来,照得夜晚亮堂堂的,村庄里就会响起孩童的歌声。听见歌声的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家门,跑到打谷场上,加入到娱乐的队伍。于是歌声越来越大,响彻夜空。等小朋友们集合得差不多了,玩得好的小伙伴自动聚在一起,商量游戏的内容。有喜欢做迷藏的,有喜欢跑马弁的,大家叽叽喳喳地争论一番。统一好大家的意见,选择好游戏的内容,开始划分游戏分组,由指定领头的孩子交替挑选组员。分好组,游戏就开始了,村庄里到处听闻到孩子们的笑声,欢乐极了。

各地跑马弁在游戏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山西,又名跑马皮或跑马披,表演者全为成年男性,扮作古代士兵,或者传说中的阎王爷、黑白无常、小鬼等。上身赤裸,下着短裤,左手执火把,右手提环刀,立眉瞠目,凶神恶煞一般。分作两组,绕场奔走,边吼边舞。意在驱赶邪魔,当地有“一夜跑马皮,终年无病痛”的说法。

山西的跑马弁显然是成人开展的祭祀活动,要比我家乡的复杂得多,明显不适合在孩童们中间开展。

我在故乡夜晚和白天一样快乐。月光铺在田野上、荷塘里、打谷场上,把村庄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我们在月亮底下收割,洗浴,以及做游戏,以前那么稀松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像梦幻一样美好。

曾经的童谣忘记得差不多了,没忘的也已经记不全了,月亮底下召集小伙伴出来玩的童谣还记得几句。“月亮哥哥,跟我走走,走到黄河口口……” 歌词采用叠词我能理解,使用儿童口吻嘛,又可爱又朗朗上口,符合孩童的认知习惯,便于学习和传唱。只是干嘛要往黄河走,要知道我的故乡在南方,怎么会把一个北方的河流写进童谣里。而况且我们周边就有大江大河,母亲河在规模和气势上半点不输黄河,为何童谣里没有母亲河的影子。

为了搞清楚童年的疑案,我专门上网查询了这首童谣。可惜网上没有给出太多的信息,只找到一首比较接近的童谣,歌词如下:

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南山卖巴篓;巴篓巴,卖琵琶;琵琶软,卖竹匾;竹匾高,打把刀;刀又快,好切菜;菜又苦,过端午;菜又甜,好过年。

但这个歌词采用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意涵远不及童年唱过的有趣、温情。也可能我故乡的是因势利导改编过来的也不好说。这中间有着现实的明证,在前面提到的字谜中,谜面的后两句实际是“两颗木子树,长在石头上”,这里明显带有当地改编过的痕迹。木子树又叫乌柏或蜡子树,白色的乌桕果像绽开的棉花一样,成熟以后果实开裂,露出里面黑色的圆圆的乌柏子,在故乡十分常见。

尽管一心想搞清楚童年的谜题,只可惜真相淹没在历史烟尘里,难窥全豹。无法确定童谣的出处、流传区域及历史沿革等信息,只好当个悬案,束之高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