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井隅,心向星光。
——题记
一
云彩掩护着夕阳,悄悄下山。云彩累了,趴在山头休息,热得红彤彤的。彩色的天边,白鸽飞过来,“咕—咕—咕”叫着。飞翔不需要太多气力,轻轻地扇动翅膀,看上去就像精心编排的舞蹈。鸽子白色的翅膀下,隆起的山梁,一道一道横亘着,起伏拥挤,一直涌向视线的尽头。
安小阳久久地凝视着黄昏的鸽子,看它一会儿在井场边的草地里觅食,一会儿悠闲地在抽油机上梳妆羽毛,再过一会儿,又从抽油机上飞下来,像一片云彩,从眼底滑过。他的心也跟着飞了起来。
一座山、一个人、一口井,组成一个世界;磕头机、彩钢房、铁丝网,围成一座孤岛。油矿的山连着山,弯嵌着弯,安小阳的站藏在山弯弯后面。
刚到井场时,他压根理不清工作头绪,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没有上班和下班的明确界限,再加上山里网络信号时断时续,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无以言表的焦躁,无处安放。
他向往有一只狗作个伴。看井的老师傅都有一条信得过的土狗,跟在沟子后头,像尾巴一样。可一想又行不通,自己一天都不能保证按时吃饭,更别说狗了。以前在家也养过一只叫“胖胖”的拉布拉多犬,但举家搬上四楼后,胖胖真胖得楼梯都爬不上去,不得不寄养亲戚家。这件事,让他伤心了好几个月。
春天,半袋子生虫的大米没法处理,堆在铁皮房后面的一角,几天后,来了一只白色的鸽子,慢慢把它们吃光了。这洁白的小精灵,翅膀上带着两个章印,刚开始以为是野鸽子群里的一只,后来看到外面飞的野鸽,基本都是灰色的,才想到可能是掉队的信鸽。
他休了一趟长假,回到井场时看见鸽子还站在窗户上,这让他心里荡起一丝暖暖的情谊。只是白鸽找不到吃的,把窗台上的蒜头和姜块叨在地上,把房子周围弄的一糟。
夏日,晨阳醒得格外早,早上鸽子在窗外咕咕叫个不停。门一拉开,碎银子一样的阳光洒满了看井房。
房外的窗台上,白鸽带着一只灰鸽子正缠绵私语。
大概一个月后吧,那只外面回来的灰鸽子羽毛蓬松着蹲在窝里一动不动,用手碰碰它,只见鸽子懒洋洋地站起来,两枚淡绿色的蛋出现在红色的小脚旁。
刚出壳的小鸽,比鸽蛋大不了多少,身上的乳毛还未褪尽。虽然井场没条件高规格款待这两个新生命的到来,但他还是用废旧的木箱做了个小窝。
鸽子长大了,好像也就一眨眼的功夫。一声长鸣之后,小白鸽拔地而起。它们与油井在空中点头示意,向着自由自在的天空飞去。
二
如果以鸽子的视角俯瞰这片黄土地,高原被水冲击后留下的梁峁、崾崄,零零碎碎分布的油井站所,高原地貌地势把一切的荒芜贫瘠都裸露出来。
绿色,在这片土地上是一种挑战。生命,在这儿也是一种挑战。
他见过这里的一种植物叫沙柳,此物形如火炬,根扎于地下像网一样四处延伸,最远能够延伸到一百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固牢。就是这样的植物,夏季还能结出如毛虫一般毛茸茸的絮,一片连着一片。
这片荒原是向他敞开,他看得到它的伤痕。这里虽然贫穷一无所有,但它能给你它的所有。这是小麦,那是谷子;这是苜蓿,那是燕麦;这是土豆,那是玉米,陕北给他上的一堂生动的植物科普课。第一次看见荞麦花开,浩浩荡荡的蔓延,像一坡粉红色云彩,粉嫩嫩的香传出去一两里路。所以现在他的记忆里,荞麦花远远比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更美丽。
晚饭他蒸的是米饭,炒两个肉菜,又拿出冰箱里舍不得吃的野菜,改善伙食。陕北的春天,来得晚,五六月份才渐入佳境。淅淅沥沥的雨雾,为山沟编织着乳白色的丝巾。山间野菜露出新芽,揪几框筛选、烹煮、榨干,冻在冰箱里,哪个季节都能吃出春天的味道。
坐在山头,山下风景尽收眼底。盘旋的路上一辆油罐车像只大青蛙,蹦蹦跳跳拖起尘烟滚滚。暮色下的古长城墙,随着山势蜿蜒起伏,烽火台轮廓依稀可辨。
这会雪白雪白的云,如一尊大神从山峦后缓缓飘出。陕北的云像吸饱水的海绵,贴着山顶冒出来,低的举着杆子捅一下就能下出雨来。云拉上宽幅的绵帘子,把太阳挡在背后。
天色开始发暗,那头骡子也不再像先前那样安静,焦躁地刨起脚下的草皮。远远的山头明亮的燃烧起一道闪电,闪电刚刚收尾,一声深沉的雷声远远地传过来,震动着传到身后去。雷声渐渐地更紧更密,一声声锐利清晰,闪电如一只八爪鱼的触角胡乱挖抓着大地。
雨下来了,滂沱如一堵密集的墙。这场大暴雨下了半个小时,它突然从天而至,突然间又戛然而止。现在除了一两声微弱的雷声在远处山峁徘徊,四下又恢复了往常的寂静。
人在陕北,如果要给这里赋予一个意象,那不是滩地里的砍头柳,也不是崖畔上的酸枣树,它应该是在你不经意的午后,从你的脚下缓缓飘过的羊群。羊群是这片大地上移动的云朵,让这座高原有了不一样的轮廓。
这里盛夏的夕阳,隆冬的白雪,晚秋的荞麦,初春的杏花,都是他喜欢的;他还喜欢文字的开疆拓土,思维的天马行空,独处的自由自在。喜欢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正午的向日葵耀眼夺目,傍晚的月季暗香扑鼻。
身边的旅伴如车窗外的风景换了一轮又一轮,他的口音不再是家乡的口音,是石油圈的石油白话;他的重心不再是家乡的县城,是石油上的世事人情。有诗云: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或许以后的故乡,不再是一方真实的地域,而是一方能让心安息的土地,就像现在脚下踩着的这片黄土地。
来这里的养蜂人,是一对父子,父亲憨厚,儿子机灵。凑到蜂箱前,跟父子俩聊上几句,两人的话跟蜜似的一下子变的粘稠,话稠的他插不上嘴,拔不开腿。
一年到处走,就怕耽误了花期。月月年年,当一个地方花季结束,他们就会拔营起寨,奔赴下一个地域。内蒙古的向日葵花、山东的枣花、甘肃的槐花、陕西的荞麦花、广东的荔枝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计。
父亲说话时,儿子一直拾掇着酿蜜工具——摇蜜机、巢框、铁桶。一会他拿来一张浅黄色的巢框,渗出来的蜂蜜有种诱人的琥珀色。他说一只蜂箱里有几张巢,每张巢可以摇出三公斤的蜂蜜来。放入铁桶中,转动摇柄,浓稠的蜂蜜便洇洇地流淌下来。
“你尝一尝吧,甜!”儿子和他一样少言寡语。他醮取蜂蜜品尝,琥珀色的蜜汁顺着手指流进嘴里,香味浓郁。那是荞麦花的清香味道,站在荞麦花的前面,品尝荞麦花的精华,这种香味越发饱满。
帐篷的门敞开着,床板一张,水桶一个,锅碗瓢盆,就是全部的家当。走进帐篷,他的鼻子几乎浸没在甜蜜的气味里,这个帐篷里所有东西都敷上了一层薄薄的甜味,连空气都有些黏滞。
回去的路上,大风渐起,走出了好远,他回头拍摄了一张照片:一顶帐篷,一只黄狗,百十蜂箱,一字摆开在花海边缘,无数个忙忙碌碌的精灵,陪伴着孤寂的养蜂人。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也许这世间,令芸芸众生瞩目者,往往就是把生命放置于低处,而把灵魂放在高处的人了。
三
中秋的月亮升得刚刚好,玉盘一样隔着苍穹和人温柔地对视着。山底下,车的尾灯一行一行忽闪忽明,那是一条通往家的泊油路,这会儿母亲应该在热腾腾的大铁皮锅前忙碌着,用小勺搅动锅里的菜肴,妹妹总跟在后面,跌跌撞撞添乱。
不知不觉间,他的眼泪和月光一样,无声无息地落满了脸庞。
早在安小阳出生的二十年前,有一位叫马丁路德金的先生遇刺倒下了,但是有一句叫“我有一个梦想”的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刚满五岁的那天晚上,高烧不退的他被送进医院。在医院醒来时,他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冲击着鼻腔,那是盖在他身上的道道服,散发出的浓郁气味。母亲说,父亲在风雪荒山夜,走了几十里,才赶到了医院来。从此父亲身上的油香,袅袅地飘进他的记忆里。
小学暑期,父亲带他来到井场。车子从盘旋的公路向上冲刺,忽然在高高的山梁上,突兀地出现了一匹棕色的马,耳朵一会向前一回贴紧后背,偶尔俏皮地抖动,长长的尾巴有力地甩动两下。父亲说,马的一生极其艰辛,除了劳作没有完整的睡觉时间。
车向深处颠簸,路两旁的山梁上出现了另一种“马”,这些马三两相伴、五六集中,形态相同,色彩一致,如同孪生兄弟。那些三色马像坚守的卫士,生龙活虎,呈现着万马奔驰的姿态。这些马,有一个让他后来耳熟能详的名字,叫抽油机。他被载到荒凉掩映的井场,平生第一次接近了流淌的石油,嗅到了最真实的油味芬芳。父亲一次次讲着风云际会的沧桑旧事,那是一次次难忘的石油会战。父辈的艰苦创业,决定一个石油子弟为油拼搏、用啼血的心地唱歌。
生命之花,在阳光饱满的季节浓烈绽放。安小阳的成长,见证了马岭川从荒无人烟到繁华鼎盛的过程。那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下河捕鱼、上树捉蝉,下坑抓泥鳅、上山烧土豆,马岭川留下了他最天真无邪的欢声笑语。后来他们举家搬到西安石油基地,父亲激动的心情洋溢言表。
西安就是一个火柴盒,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每一边都有一个客运站,城西城东城南城北。他每次休假回西安的家,都从北站下车;每次上班去大山里的家,都从北站上车。每次翻山越岭,坐同一趟车走同一条路。
休假回到西安的家,母亲就开始忙碌,该洗的洗,该擦的擦,该买的买,洗了又洗,擦了又擦,买了又买,一家人团聚,欢声笑语,蒸、炸、煎、炒,母亲说这样的家才像个家。
家是什么?
父亲说:“哪需要,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就是流动的家。”
母亲说:“家是干打垒、土坯房、筒子楼、多层楼,有你们父子俩的地方,就是家。”
四
月光如水银倾地,山里的人早已经沉睡,时钟停下了指针,世界也似乎停止了运动。
地93-91井组是这个油矿海拔最高点的井场,门口的石头上雕刻着海拔一千八百五十米。安小阳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看守井场,便是与月色为邻的人。
每个月有二十几天好月光,坐在井场门口的石头上,满眼是骆驼山朦胧的夜色。这会依着石头躺在洒满月光的石阶上,思念像开了闸的水库一样泻开来。
陕北的黎明,开始于一声底气十足高亢嘹亮的叫鸣声,好像黎明就是从那声叫鸣里开始透亮。如纱的黑暗一层一层退下山去,惨白的月亮一坠一坠躲藏起来,眼前的世界被勾勒出山水画一样的轮廓。这时鸡叫的越来越响亮,你方唱罢我登场,黎明真正来了。
一夜的黑暗坠入到眼前的沟沟壑壑里面,藏觅在黑窟窿一样的窑洞里面。天边先出现一片玫瑰色的云彩,太阳射出一道金光,慢悠悠地攀上来。等玫瑰和金黄融合时,天空便燃起一场大火。侧耳聆听那火焰,噼里啪啦直响。也有阴云密布的时候,他总是会失望,那一天像丢了魂一样。有时锻炼完踢球,一脚踢得过重,飞出去的足球让他满世界地找。
拾掇完毕,他换上红工服,开始巡视井场。这个井场投产时,特车队的吊车、水泥车、压裂车都来了,来的人和设备没有一个闲着的。他自然在这个片段里唱了主角,这边小心翼翼地紧固抽油机底座螺丝,那边观察着抽油机的平衡;这边在抽油机减速板上打油,那边在驴头上刷漆。平日里粗枝大叶的小伙子,每次面对新井投产任务,总能把这个钢筋巨人摆弄得服服帖帖。
坐在山边,想着往事历历在眼前回闪。一片白云从月亮边掠过,抽油机忽然暗淡了一点,又恢复了光明。
山下的小溪波光粼粼,那条溪水又浅又瘦,许多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把花儿一样绽放的多情时光,定格在青春画卷里。拿出手机里和女友的合照,想起第一次和女友并排坐在这里,她身上散发着的气息,让他心里如江河奔腾。女友有双漂亮的手,柔软的手掌不薄不厚,手背的皮肤白皙细腻,玉笋般的手指指尖饱满圆润。
他恍惚又嗅到女友身上散发出的醉人芳香,香源是身后的洋槐树上一串串白色的槐花散发出的。一树槐花如雪似玉,像月光下撒了一地的碎银,纯净且诱人食欲。
在一年一场雨的陕北高原,长成这样一颗槐树实属不易。如果历史是一条长河,这棵槐树就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棵树的年轮里,刻着油田的变迁,流动着油田的血液。
五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井台一片繁忙,大家期待已久的目光,全都盯着那根通往采油树的长长出油管。“哗”——那根直径8毫米的油管,忽然响起巨大的呼啸,随即人们看到一条棕褐色的游龙喷射而出。“出油啦!”那一刻整个庆阳黄土塬欢呼和震荡起来。井台上,有人抱着油管哭,有人抱着油管笑,有人拎着一只葫芦瓢,满满地盛起一瓢新鲜的原油,最后失声痛哭。大伙捧着原油往自己的脸上和身上抹,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那天是1970年9月26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在庆一井出油的11年前,大庆松基三井也打出了工业油流,自此发现了大庆油田。大庆长庆,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喜讯,也不断从前线传出,继庆1井喷射出黑呼呼36.3吨的油流,与它隔山相望的岭9井,又是一个“金娃娃”,日产原油258吨。
穿越半个多世纪历史云烟,石油大会战气吞山河的激情仍在燃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数万名石油大军“跑步上陇东”,会聚在陕甘两省交界的长庆桥的小镇,开启了石油开发。“长庆”这个名字由此而来,并蕴含着祖国石油工业悠长的喜庆。长庆北枕阴山,南抵秦岭,东起吕梁,西达贺兰,黄河奔流,长城横贯,数万口油气井分布在五个省区,工作区域线长点多、高度分散。他脚下的油层,属于超低渗油田。这是石油行业描述油气流通性的常用语,0.5毫达西渗透率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六十分之一,要把石油从这样致密的超低渗岩层中拿出来,国内当时没有成熟技术。他的父辈们人牙一咬心一横,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一项一项技术的研究、一个一个瓶颈的攻关,一次次失败后从头再来,用了整整八年时间,终于探索出了中国石油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安塞模式。有了安塞油田的斗争经验,父辈们又将矛头指向难度更大的0.3毫达西、0.1毫达西等非常规油气藏,发现并成功开发了靖安油田、靖边气田、西峰油田、姬塬油田、华庆油田等超低渗透油气田。才有了他现在坐着的这个井场。
在与“磨刀石”的较量中,在黄土千尺厚、塞上西北风的万千沟壑,毛乌素沙漠的猎猎西风中,长庆逐渐成长壮大,年产油气当量相继突破1000万吨、2000万吨大关,跨进我国大油气田的行列。在1997年,长庆天然气穿越八百六十公里漫漫长路,向首都北京奔腾而去。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供气,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了天然气时代。2003年,长庆天然气经过一千四百八十五公里输气管道,翻越黄土塬、太行山,穿越黄河、长江,到达了上海。长庆“福气”同样惠及陕甘宁革命老区,化为千家万户灶台上跳动的蓝色火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李宁变身空中飞人点燃奥运主火炬时,亿万中国人欢欣鼓舞。那一刻,燃烧着的天然气让产自苏里格气田的长庆人热血沸腾。如今,全国每生产6吨油气,就有1吨来自长庆;全国每4户家庭中,就有1户家庭的天然气来自长庆。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油田的诗人深情写道:“我们愿意脚踏鄂尔多斯,点亮大海星辰。”这是诗人梦中的未来,也是他心中的未来。
六
安小阳站在高塬山巅,张开双臂闭上眼,让风从腋下呼呼地钻过去,想象自己飞起来了。这样的夜,世界只剩一个人,你高歌一曲都会消逝得悄无声息,好像一滴眼泪掉进大海里。
睡觉前,他到井场转了一圈儿,把一天的工作在脑子里过一遍,把明天要干的活儿记了下来。睡觉时,房门开着。井场上有动静,鸽子有声响,便可以冲到井场。
月光,像散落在地上的诗行。安小阳从石阶上起身,披了一身月光。
这里的山静悄悄,油井静悄悄,白鸽静悄悄。
这里的世界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