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禾源的头像

禾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5
分享

向山外喊

 

      苏家山

 

    这里,村与村里人千年共守一个姓氏;

这里,相传一个故事,把山水与祖先一同神话;

这里,一个苏家后人,为家乡闻名,从城市返回村里;

这里,神奇造境,演绎出山村新神话!

……

虽说是仲夏,可在云端周宁依然是一场风雨一场清凉,酷暑的热潮被接连的雨水淋得浑身湿漉漉地依附在群山绿树碧草间。时令、草木、雨水,在一场又一场的对话里,彼此妥协,彼此共守。树枝低垂、小草弯腰,热气随雨水落土,留在叶尖和草末的露珠将是盛夏来临时短暂的微笑。

雨停了,各类虫吟而起,叽--叽!咦--咦!忽远忽近,时隐时现,若不是有清脆的鸟鸣声,我会怀疑是耳鸣的错判。轻轻的虫吟,辨别不出是什么虫儿,或许正是这种听不清、辨不明的声音才是打开生物链的秘咒。一阵,再一阵,盛夏的热闹就要来了。

想起山野、村庄的热闹,想起苏家山。我便问:“苏总,苏家山苏姓是从何处迁徙而来?现村里有多少人口?”她微微侧了侧身子,说:先申明,我是苏总的姐姐,苏家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是苏文达。至于苏家山苏氏从可何处迁徙而来,至今有多长历史,苏氏宗祠大门的对联是这样题写的:“先秦封郡武功显赫,自隋入闽苏氏争荣”。大概隋朝入闽后到处开枝散叶,宋高宗二年(公元1128年),周宁苏姓始祖肇基苏家山。另有家谱记载苏氏从福安穆洋到此定居。还有人说是朱允炆一个护将留守居下,可明朝那些事儿与苏家山开基相差两三百年。也有人问这苏氏与眉山苏东坡是否同脉同宗?我说源追远了总有那么一些关系,如同这苏字,写法都一样,能没关系吗?只是太遥远了,再长的竹竿八竿子也打不着。

我心里称赞,眉山苏小妹大有智慧,苏家山苏大姐也真有才情!让她多说,要在她的口风里听到有故事的苏家山。她说:周宁世界地质公园主景区九龙漈瀑布的风景是苏家山的苏北公串龙开田而遗下的。

苏北公,实为苏氏兄弟排行第八,称为苏八公。八、北土话同音,怎么称都顺。他勤劳勇敢,一心开荒拓土,终年掘山造田。掘出水田一垅又一垅。后人为了纪念他便赋予其神奇的力量,说他挖出造田中掘开了地门,遇到了白头仙翁,教他串龙开田。

苏北公照白头翁教的办法,到东海寻找巨龙。那一天,龙王被玉皇大帝请去吃蟠桃宴,龙宫内九龙柱上的九条金鳞龙,被绑在柱上感到不自在,趁这机会挣脱枷锁到外面逛逛。苏北公就把这九头龙抓来,把鼻子串住,一直牵到牛岭头。这九头龙一进周宁境内,走过的地方地塌山裂,变成一条条溪河。从仙溪起头,九条龙吞云吐雾,兴起大水。龙借水力,水助龙威,把周墩岗推成东洋36个村庄的36片平地。此后,九条龙又去推山,它们变成九头黄山羊,在前面跑得飞快,苏北公在后面紧紧追赶,总是追不上。苏北公追到东洋外一个村,碰见一位村妇,苏北公问:“阿嫂,你看见九头龙吗?”那位村妇说:“没有,我看见九头无尾狗走过去了”。

村妇无心破了玄机,九龙被指为狗,一下子失去了灵气,滚入龙溪,不会推山了。龙王吃蟠桃宴回来,看见九龙柱上的九头金鳞龙跑了,就派神将去寻找九龙,一直找到了龙溪,但九龙因失去灵气,不能回宫,就被神将劈死在龙溪。后人为纪念九龙推山造田的功劳,就把当地取名为龙溪村,水漈就名九龙漈。

这个故事的主人就居住在九凤山下苏家山。苏北公串龙开田故事还有另一种版本,说是苏北公闾山学艺,串龙开田,后被嫂子加害。这个故事九凤山下的苏家山人从不讲起,因为九凤居山,九龙在渊,和谐共主这方山水的安宁,苏家山代代繁衍,开枝散叶,闽东北许多苏氏人家都可溯源于苏家山,哪来个嫂子加害叔叔之说。

是的,苏家山村背靠九凤山,当面走坡,坡下才见溪流,梦想中家园边也要有一块好大好大的平地,只可惜串龙开田玄机被破,苏家山代代只能开垦种地于九凤山前,只能坐看山下云起,偶尔在田间地头眯上一阵,做个神仙梦,醒来时老老实实地过上水田种粮,旱地种薯,园边种茶的田园生活。有人说“苏”的繁体字是草头护荫,鱼、禾相伴,活脱脱一个大农业文化的姓氏。别的姓氏又何尝不是,各村都一样,村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茶,每一株草,都根扎于农业的土壤上。

串龙造田的梦想,苏家山有,许多山村类似也有,这个梦想在一代代耕种的岁月里被锄头挖碎埋在地里,而又在庄稼抽穗时一串串长出,瓜果结实时爬上藤秧、挂上枝头。苏家山在一天云雾升腾罩住村口池塘时,池塘里鲤鱼跃过了龙门跳到云海中。也正是那天,苏家后人苏文达从上海返村,说:回乡创业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苏家山!从此,苏家山不再做造田梦。

苏文达没得到“白头仙翁”的指点,可得到了苏家山的山水启发。苏家山山高水清,盛夏清凉,他先建起一座游泳池,让喜欢游泳的城里人先走进苏家山。人来了,一批批的来了,苏家山得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苏文达从传统的产业中琢磨,从惊人举措中寻找突破。生产不能只为果腹,还可以观光,他养起观赏的豪猪,建起了有机茶叶观光园。他还琢磨观光中能刺激人的是有惊无险的项目,建起了慢步栈道、高空玻璃悬台、蹦极、步步惊心、高空秋千、滑索、滑道等。还为了满足人们寻找森林野趣,建设了卡丁车越野基地、丛林穿越野外生存拓展基地。

……

苏北公串龙要推山造田,苏文达则保护生态,邀得白云巡游九凤山。祖辈的神话在风景中传说,而苏文达把山水中的风景演绎成神话世界。走到玻璃栈道的楼阁里煮一泡茶,茶香袅袅,座下几十米深处是有机茶园。风,走过茶园,一束芦花飞起,被带进茶室,轻轻落定!它与品茗人共侍茶香。走过高空玻璃悬台,极目看远,云海茫茫,千峰如岛,互为蓬莱。俯视山间,绿树昂瞻,境高让它望尘莫及,此境中真不必想自己是谁,飞鸟的鸣叫,只在百米悬台之下的林间,即便是鹰隼试翼,悬台上的挥手之影会让它误为境遇昆鹏。蹦极、高空秋千,等等,都有瞬间飞跃的愉悦,都能给游客创造了一个别样的空间感,那就是神话般的世界。

常住人口百余人的苏家山,一年接待游客有几十万。2019年居然突破60万。苏家山再也隐不住了。苏北公的故事将越传越远,苏家山大姐也将如苏小妹一样被传颂,苏文达要让苏家山扬名的愿望一直奔驰在通往各地的高速路上。

        玛坑茶园

 

    坡与谷的走势为茶园画弧

绿色螺旋把山丘拧紧

天风与地气的缠绵遗下露珠

瞬息的剔透玲珑一生

……

那天我特意要了一个玻璃杯,取少许的绿茶,注入开水,不急端杯,不急闻香,而坐看茶叶曼妙轻舞,茶叶在轻舞中舒展,旋转中浮起,浮起时立挺茶芽纤纤姿态。茶在曼舞中生香,我在欣赏中放松,背靠座椅,深呼吸,吸足幽幽茶香,再抿茶汤,我在玛坑这样喝茶找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自然之趣跟茶趣一同走心。

丘陵地貌的玛坑,应该有的就是这份从容,不要雄峰峭壁那么逼人,不要深谷险滩那么惊魂,让阳光暖洋洋地照彻每座山丘,每一面山坡,让水流缓缓而流,润透每一个旮旯,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本就是温润舒缓。天公凭四季调万物生长之期,地母借地气养育生灵习性,玛坑的地理气候决定这方水土养育的一切有着中和本性。

读一段历史,明白玛坑之玛原是马氏之马,最早来这里开基是马氏人家,称作马溪。后因马氏迁往他处汤氏迁入,以示这里易主,改称玛坑,近千年的历史如玛坑溪的流水源源不绝。流走的带着茶思,留下的继续开荒种茶,一片片茶山像击水泛起的波纹,一圈圈蔓延乡村四周,一丘丘茶园像一浪浪起高从山脚下涌向山顶,虽说这个节奏掌控在开山锄地的律动里。这个律动不知走过多少年,如今极目茶山螺髻阵列,坐落其中的村庄倒成了为它而居下的驿所,荷锄的男人,背篓的女人都成为这螺髻阵护荫下的臣民。

几片嫩叶香了一室,几丘茶树绿了一片,满山的茶园香飘万里,玛坑的万亩茶园茶香弥漫百年岁月,风风雨雨不仅冲淡不了浓郁茶香,反浇得茶树更加茁壮,绿野山丘试比高,举起了宁德“十大产茶之乡”的称号,一条条的茶路走向大江南北,向大山外喊起玛坑茶来,又在各式各样的杯盏中端上玛坑的茶文化。一杯一茶韵,一叶一菩提,懂得品的就有味,茶味文味随呷生津。喝着玛坑茶长大的叶诚忠烈士,就是京剧《沙家浜》叶排长的原型,福建佛教界中享有很高地位的方广寺,1935年,中共周墩凤山区委在这里成立,玛坑的茶园有着深深红色足迹。三月三,歌满山,畲家歌台在茶山,玛坑的茶园畦畦长满畲家风情。方广寺,梵音阵阵,茶香袅娜,“丹山梦缘”禅茶韵幽。……每一样的文化与茶共生,每一味文化气质与茶同饮,玛坑人种茶制茶,喝茶卖茶,都是在传承与演绎着玛坑文化。

茶是村里人走出乡村的引路人,茶是外村人走进村里的迎宾者。如今玛坑的茶园成了观光园,步入茶园步道,足下生风,绿波齐腰,一畦一波,一畦一浪,在他人的眼中,移动身影是波推浪涌。摄影观光长廊,各种镜头寻找着心与境的聚焦,他们反倒成了茶园景观中的表演者。有的茶园樱花点缀,若选对了时间,绿浪里的簇簇红樱,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当然最生动画面还是采茶场景,蓝天衬底,白云悠悠,茶树新叶的嫩绿在阳光下争耀,采茶姑娘灵动的巧手如弹奏般上下翻飞,在凝绿的波纹中跳跃,鲜嫩的春色一把把地投入篓中,收获填满心仓,坡上谷中演绎着一首首浓情的歌谣。“三月采茶三月三,妹妹上山采茶青。满山茶树哥手种,满园茶叶妹手摘。四月采茶人播田,田间茶山都没闲。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五月采茶石榴红,哥想妹来没媒人。株株茶树有情义,片片新叶可传情。……”玛坑茶园的景致,不仅游客乐着,就是天上的白云也喜欢停息空中。

一篓篓茶青下山,一股股茶香从这里出发,带着林公忠平王悟道之理,大音希声走向山外。

       陈 峭

       这里离天很近

闻公鸡啼鸣还未见红冠赤羽

则看见天际金色霞光

这里自然大美

羞得神工鬼斧

常把大作潜在云海中

这里,这里……

这里就是爱侣圣地鸳鸯溪畔,火山口上的千年古村陈峭村。

鸳鸯溪峡谷,两岸青山对出,势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劲头,一方悬崖万丈,一方壁立千仞;一方跌水成漈,一方飞流挂瀑;一方洞窟出岫,一方奇石显形。亿万年的神工与鬼斧斗法不息,最终和谐在鸳鸯溪的自然道法中,以一个“峭”字,书写出两岸的山势情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居在两岸上的村庄在效法自然中,村名中都以峭字定性,“前峭”“后峭”“峭顶”“陈峭”。这些村庄的先祖迁居到这样雄山峭顶之境安家繁衍,肯定不像鸳鸯溪峡谷中鸳鸯一样,生活习性使然,或许是无奈的选择,或许有远离喧嚣归隐之心,或许骨子里有强烈的钟爱奇山秀水的基因,宁可过上艰辛劳作,粗茶淡饭的生活,晨出荷锄一路踩着金光与太阳同行,伫立园边,看溪谷云海茫茫,把自己视作仙境中的耕夫。劳作累了,放下锄头,坐在园边歇歇,听听瀑布跌水砸雷,听听鸟鸣虫咏,还可以蓝天中鹰飞,草丛间蝶舞,这种境趣就是有万贯家财的贵族园林也寻找不到,而自己可以是拥有人世间神奇园林的主人。农忙稍歇,下到溪谷,在瀑布下的深潭边掬水濯身,到溪谷的浅滩处拾取溪螺摸鱼,到深潭中下钓大鱼,只要守住这方山水,富有就在其中。

陈峭村的先祖从何处迁居到这,这方山水知而不言,我从别处听到、读到,陈峭村原名张家峭,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帝二年(公元908年),张氏在这里开基,约300年后,陈氏先祖陈九公入赘张家,而后生根独立门户,繁衍发展为张、陈两姓共居,陈氏后来者居上,人口偏多,便更名为“陈峭”。山水成了家园,家园冠以姓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出了与这方山情水性相融的情感世界,养出了这方地质物品所赋的品质特征。陈峭,放眼千山,丘壑尽在眼下心中,面对四季风云突变,也只是一时风景,处事不惊的大情怀。

虽说生存的方式代代变化,而基因代代相袭。我认识了陈峭村的陈氏一位后人,人人称他四哥,本名陈圣寿,他们向我介绍说陈峭峭得高,山高才也高,他曾是个高考状元。他有文采有风趣,言及陈峭,脸上的笑容明朗而非浅显,道出的话俏皮兼有机锋,有时会让我觉得境幽深远,有时又觉得面临险境又突然柳暗花明,有时在气势磅礴中突然又以轻巧夺趣。见微知著,由叶看茎,从枝寻根,这个村改名为陈峭,让陈氏作为这方山水的代言人是恰如其分地表达。

《道德经》中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不知道他们经过几代人的磨合,陈峭的山、石、风景从无名到有名。可我领悟到有名后的这些山水、奇石、风景,便有声有形,有趣有韵,有寓意有内涵。“将军石”一山护将,威风凛凛,抗风雨雷霆,斗霜雪严寒,护五福于一方;“神龟望月”石附龟形,昂首望月,祈太阴护平安千秋;“狮鳄献瑞”陆上百兽之王,水陆两栖霸主,在这里归顺为献瑞神兽,给这里献上吉祥瑞气。还有“观音坐莲”“巨象争宠”等等,陈峭人以天上之境,草根情怀,赋予它们一个个美名,一个个美丽故事。让悬崖峭壁有了生命,奇峰险境有了生机,野性中融入了神性与人性。

山、石画形,四时画神,陈峭风景形神兼备。水画情长,花草画趣,陈峭风景情趣自在。飞禽画高境,走兽画奇遇,陈峭风景境遇俱在眼中。

我在这里不愿错过四时,我在一天游程后,回到住处,写下这么一段话:“青山黛色,似醒非醒,天际火烧,红霞满天,一轮红日升起,金色涂满天上人间,醒来的一切,就是一株草也有了晶莹光耀。夜里蛙声四起,我选一处坐下,足下清风掻脚,本想在寥廓星空中寻找那颗属于自己的晨辰。只是正赶月明星稀之时,我只能在村前栈道漫步,在一路清辉中,踩下一串与俗事无关的脚印。我回到房间正记下在村前风水林中遇见的那只松鼠,它仿佛与我前世有缘,不仅照面,它还朝我叫了几声,虽说离去的速度挺快,可那条大尾巴摆动好几下,我还本想记下一些,可有人约小酌,说要品饮陈峭特酿!”。

在小酌中,几个人各有得意之处,有的说他秋季来过,冬季游过,赏过“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高气爽的陈峭;有的说他冬天来陈峭看雪,山显得冷峻,铁色石身白头沧桑,力量无穷;有的说他见佛光,吉祥万千,还有的说他每个暑期定来这里消暑数日。我说,风景都在,只要来了,陈峭日日新风。

2022、7、3 于听月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