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源
曾经我说过,村庄在历史的长篇巨著中,只是一个逗号,后来渐渐发现这句话浅显得如自己村前那条小溪之水。原来村庄中有许多佼佼之村,他们与高远的庙堂之间有着笔墨相传,甚至还有皇恩浩荡的御笔帛书。石堂,宁德石堂,这里就有圣旨,就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中的二十二卷约30万字的《石堂先生遗集》。想到斯,念到斯,这个村庄在历史的巨卷中就不仅仅是一逗而已,完全就是瀚墨书香有遗篇。这里蛙声虫吟的浪潮里也就有了朗朗诵读声。
宋淳佑四年(1244年)陈普的第一声啼哭,如一声春雷乍响,惊动了左邻四舍,惊醒了四周群山环抱的山野,带来春风化雨的强音,“四书五经”与把酒桑麻、田家谈鸡和谐相融。陈普这一个伟大的名字如同石堂境的文笔峰,挺秀在每个人的心中。
站在“陈惧斋先生祠”门前,想起先生的字、号,思绪如隔溪千重稻浪漾起层层涟漪。“尚德”之字,确实德馨八闽,那件长衫儒雅翩翩,北至建阳云庄书院、政和德兴初庵书院,闽中福州鳌峰书院,莆田勿轩庄书院,还在政和、古田、屏南等地游授十几年,何处不是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可先生为何号“惧斋”呢?一位心中满是石堂之境的万千丘壑智慧之人,何惧之有?是的,石堂先生的“惧斋”正是无惧之斋。古人曰:心安无惧,行端无惧,“惧斋”惧的是无知愚昧而狂望。先生正为人人知书达理,无所畏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号天下。这一字一号,把品德、知行两面旗帜竖立。我深深鞠躬,弹去风尘,才进入“惧斋”祠。
先生祠的格局与许多大院落或宗祠一样,坐北朝南,中轴对称,一进上下廊,这中规中矩的建筑,正合先生有方有矩的处事哲学。青砖砌墙,翘角巍峨也符合刚正之秉性,元朝庙堂几度要启用先生,而先生婉拒而归隐。下廊中间天井,四水归堂,这也正是先生追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之境。大厅高达两丈有余,歇山顶的屋檐把人字顶天,一根根大柱顶起了一个“栋梁纵横柱擎举”的普通道理。288平方米,虽不是太大,也算宽敞,足以让先生深思慢踱,左走“尚德”,右行“惧斋”,把“儒、道绝学”一步步摆渡到了这祠堂里,朗朗书声和着石堂境的风声雨声蛙声溪流潺潺流水声,年年传诵,越流越远。一个两千余众的文峰村,就出两名进士、八名举人,秀才一百八十二人,更何况石堂境还有梅鹤、南岭、岔路、黄柏等村,这些村一样人才辈出。清朝宁德县令叶稠改寺为祠,纪念石堂先生——陈普,也是品德修及,从善如流的体现,这位叶知县该也是一个开明智慧的七品官。
史料记载:“‘陈惧斋先生祠’位于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北。祠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嘉靖四十年(1561)毁于倭患,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三年(1738)、七年(1742)、四十一年(1776)三次修葺,坐北向南,前为戏台,后为正厅。正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梁架,单檐悬山顶,高约7米。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硬朗的文字,如石刻铁铸,岁月的风雨永远只能把“石堂先生”学识、渊源、治教、功绩、品德洗刷弥新。“石堂之学,实本辅氏,辅氏之学,出自考亭(朱熹)。真知实践,崇雅黜浮,自六经外,星历、堪舆、律算以及百家之书,靡所不究。后聘礼勿轩庄书院,而道行延建(福建)。目今莆中多贤,讲学造就,石堂殆为鼻祖。”这一切清晰可见。
胸怀格局决定了人的一生运势,乡村的格局也一样影响着这方水土人的胸怀格局。石堂境,北有笑天狮子峰,东有笔架山峰,南有展旗峰,西有黄柏峰,而这些山峰岩高体大,三千公顷良田如堂置前,原来“石堂”之称也正由此而来。堂中溪流忽明忽隐时穿时绕奔流不息,这峰高、堂明、水畅的山水田园格局,能不出志明、亮节、文秀、才溢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吗?石堂先生留诗云:“云作交游山作客,道心为主自安贫。绿水一潭澄静性,青山万迭裹人心。”这是一种饱食五谷的风雅,这是一种“化纯堪渡虎,学粹许谈鸡”的情怀,陈惧斋先生,是这方山水养育了他,他让这里的稻香蛙声传出永久不衰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