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炎的头像

叶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5
分享

那些年那些娃那些事

                                                                                             叶炎/文

那些年,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极度贫乏,什么都得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煤票、豆腐票,连买包火柴都要票,几乎无票不供,家家户户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

那些年,计划生育尚未成国策,“添个小孩添瓢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家家户户小孩好几个,一大帮,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老四老五凑合着穿,现在的年轻人不可思议。

家穷娃多,万般无奈;穷则思变,勤工俭学,穷人的孩子不想“早当家”都难。

糊纸盒子。那时候家庭作业没有那么多,晚饭后常常坐在煤油灯下帮助大人糊纸盒子。不知道大人从哪里领来的己经裁好的纸盒模板,一盆浆糊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围着桌子糊纸盒子,一个一个粘起来,纯手工打造,估计利润都不好用数字来计算,一晚上也挣不了几分钱。

砸石头子。县里有一家水泥构件厂,需要大量的石头子,好多人家把东门大河(龙眠河)里鹅卵石捡回来堆在自家门口,然后按厂家要求砸成小块,按方计算卖给厂家。当时这些家庭里的小孩都是砸石头子的主力军,放学后,只听见砸石头子的声音响成一片,犹如鞭炮齐热闹非常,有的小伙伴手上早早的就布满了老茧。砸石头子是体力活,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收益也相对高不少。

做小工。每到暑假,我们不需去补习这个补习那个,那玩意花钱,我们需要去挣钱补贴家用。家里只要有点关系的都把小孩送去做小工。那时候运动多,经常办学习班,小小年纪就到厨房里捡菜洗菜端盘子洗碗;有的给泥瓦匠打下手,和泥递砖,干重体力活;有的到县食品厂批一些冰棍汽水,背个小木箱,沿着大街小巷吆喝。

耙柴。那时候烈士塔下面有个柴场,山民们早早的挑一担柴下山卖,二块五一担,马柴稍贵一些。我们一放学就跑到柴场上去寻一些残技剩叶。那时候只休星期天,小伙伴们成群结伴去西门山上耙毛草,捡松果。校园里的树叶只要一落下来,就被我们义务“打扫”干净,化为己有。扛着耙子,提着篮子,戴个帽子,这帮孩子还真帮助家里解决了十分棘手的燃料问题。

拾废品。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双勤劳的小手,什么破铜烂铁瓶瓶罐罐甚至是玻璃碎片,什么鸡胗皮牙膏皮鸡毛鹅毛鸭毛王八盖子乌龟壳,几乎没有不能卖的,都能变废为宝变现成钞。

那些年那些娃的那些事,虽已久远,但刻骨铭心,这一代人过早的用柔嫩的肩膀承担起沉重的家庭负担,锤炼了顽强的毅力和能力,成为享受一生的财富和资源,弥足珍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