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炎的头像

叶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2
分享

擒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响应号召去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插队的地方属于半丘陵地区,不毛之地,贫瘠至极,一个整劳力累死累活干一天,工分仅值一毛多钱,是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穷也罢了,要命的是这里燃料紧缺。每当农闲时节,天气晴好,家家户户都要到几十里外的鲁谼山区擒柴。


那天,图个新鲜,也想挣个表现,我也加入了擒柴大军,跟在生产队长后面。队长姓崔,年近半百,个头不高,墩实憨厚,育有八个小孩,四龙四凤,张口吃饭的多,动手干活的劳力也多。


天不亮,我们就出发了,十几户人家的二十几个劳力,清一色的纯爷们,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腰间别着镰刀,肩膀扛着扁担,扁担头上挂一布袋,袋里装的是一天的干粮,山芋、炒面或锅巴,像是一支偷袭鬼子据点的八路军武工队。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荤素段子不断。我紧跟在队长屁股后面,一步不敢拉。我好奇的问,“队长,这不就是进山砍柴吗,为什么叫擒柴”?


队长干咳了两声,他讲话前一般都这样。“砍,不太好,太残忍了,一草一木也有生命。擒,就是捕捉的意思,文明许多,再说擒和勤是谐音,勤劳、勤奋嘛,和请也算是谐音,客气多了”。


我知道队长没读过书,只上了几天扫盲班,他的随口解释让我目瞪口呆,肃然起敬,打心底佩服身边这位高人。


鲁谼山紧邻龙眠山,都是大别山的支脉,在三国时代曾是战略要地,历史遗迹甚多,谷林寺、鲁肃亭、古洞崖、试剑石,足显其历史厚重。有一个地方称为叫花甩瓢,意思是乞丐走到这里都紧张的把要饭的家伙扔掉了,说明其山高岭陡,地势险峭。这里植物茂密,灌木丛生,枝叶婆娑,荆天棘地,是擒柴的理想场所。


太阳约莫一丈多高,我们爬到了半山腰。队长一声令下,“大家伙分头干活吧,别跑远了,注意安全,下午听我的哨音集中返回”。


大家顿作鸟兽散,开始擒柴。首先要擒的是荒弃的木材或干枯的树枝,这算是上等的好柴。虽然在这荒山野岭,荒弃的木材也是少的可怜,它能辟为一尺多长、二三寸宽的硬柴,称之为马柴,能烧成炭,在柴场上能卖到尚好的价钱。其次是干枯的树枝,也叫枝柴,火旺耐烧,但也少有。最多的便是茅草、松毛和枯藤,不用擒,漫山遍野,触手可及。茅草是自生自灭的,草木一秋,长有一米多高,已经枯黄,和枯藤交缠在一起,荆棘密布,稍不留神就被刺把手脚划伤,疼痛难耐。山上的松树很多,成林成片,据说还是用飞机播栽的。每到这个季节,松毛开始枯萎,风吹枝摆便散落下来,遍地金黄,像是给鲁谼山铺了一层黄丝被。松果依恋着松毛,随后也自然脱落,像一朵朵棕驼色的花蕊点缀在黄丝被上。


好柴难擒,大家纷纷去割茅草、耙松毛、捡松果、砍枯藤,累了就席地而坐,甚至躺下来小憩片刻,渴了就到山泉边痛快的喝上几大口。不一会儿,我就累的不行,腰酸背胀,手破腿软,才割了一小捆茅草。队长说,“你就歇着吧,累坏了我们可交不了差,体验一下擒柴就行啦”。

晌午过后,大家开始各自捆扎自己的劳动成果。几乎都是茅草柴,捆绑起来跟两座小山丘似的,要两个人相互帮忙,体积大不经称,但每个人也有一百四五十斤。大家小心翼翼的下山,然后一字排开,挑着担子往回赶,脑袋都夹在两个小山包似的柴火垛里,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扁担发出有节凑的吱吱声响,与急促的脚步行成共鸣。


夕阳西下,家在前方。队长像凯旋的将军,走在队伍的前面,一脸灿烂。我像是被俘的小鬼,空着手拖在队伍的后面,一脸疲倦。


此时的风已不再温和,拂过山峦,拂过田野村庄,拂过这些庄稼汉古铜色的脸庞,汗水依在流淌,捆扎在柴火垛里,也滴答在擒柴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