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炎的头像

叶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8
分享

大关水碗

大关水碗是家乡的名优菜肴,传统筵席。鲜美柔滑,清香飘逸,细腻可口,风味独特,如同六尺巷一般,都是桐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水碗最早起源于清初时期的孔城一带,也称水席。孔城是桐城的一个大镇,水陆通达,交通便捷,商贾云集,熙来攘往,饭店酒楼接待客人免不了都是水碗主打。当地老百姓置办红白喜事,从早吃到晚的流水席,也是以水碗为主。后来传至相邻的大关镇,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途经桐城县大关镇,做客路边的一个饭店。店老板见原材料量太少,不足一碗,便加入汤水凑数,皇帝尝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醇香鲜美,便问店老板这道菜叫什么名字,店老板心虚,一时无言以答,后来随口答道,叫“水碗”。皇帝又问此地是什么地方?店老板答道,叫“大关”。皇帝边吃边赞叹道:“此美味佳肴乃‘大关水碗’也”。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得知此食客可不是一般的官儿,乃大清皇上,“大关水碗”是皇上的金口玉言所赐,激动不已,大关水碗的名号从此保留至今。只可惜皇帝当时没有亲笔提写店名,留下墨宝,否则大关水碗不也跟同仁堂、全聚德、稻香村一样,成为全国有名的老字号了么。不知哪位诗人留下了“易牙梵正做美食,京川扬粤菜一族。大关水碗闺中叹,皇言一赞惊口福”的诗句来佐证此传说的真实性。从此以后,大关水碗成为乡亲们居家待客必不可少的美食,逢年过节、朋友聚会、婚丧嫁娶的筵席中大关水碗从未缺席,有的人家有孩子赶考,家里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大关水碗,为其送行,主要是取顺汤顺水、一帆风顺之意。

大关水碗其实就是汤羹形式的菜肴,将上等的食材,经过高超的刀工,制成条、块、丁、团等形状,以烧、焖、炖、煨、、溜、蒸等手法烹饪而成,用晶莹洁白的兰边大花碗盛装,有鱼有肉,有荤有素,夹汤夹水,油而不腻,色香味形俱佳。其特色在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原材料好,新鲜且原生态,这是硬道理。猪是黑毛的土猪,鸡是散养的土鸡,菜是农家菜园里自产的新鲜蔬菜,我觉得它最大的特色是水碗的水取之有道,取用的是当地优质水源。大关古称泉水铺,群山环抱,泉水四溢,透明无瑕,清凉气芳,甘甜爽口。当年吕洞宾路过此地,捧水而饮,感叹道:“此乃瑶池之水也”。其次是制作方法讲究。一碗汆肉片,一般先用器具将肉片锤过一遍,这样更加润滑可口。鸡丝用的是纯鸡汤,鱼片、鱼丸子用的是鱼汤,猪肝、腰花、肉片、鸡蛋丝、山芋粉条甚至白菜豆腐用的汤汁那也是大骨头高汤勾兑出来的,是不是有点奢侈。

记得小时候谁家在烧肉,谁家在做大关水碗,不说香飘十里,那也是左邻右舍无人不晓,馋死了一众别人家的孩子。

印象中第一次吃水碗,还是小时候在六伯家过春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调回桐城老家工作的第一站便是水碗的发源地孔城。巧的是他的小哥我喊六伯一家就住在孔城老街上。六伯是一位憨厚勤快言语不多的汉子,近一米八的个头。大家都说他有两把“刷子”(家乡方言,形容有特长),一是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因为他在搬运社当会计;二是烹调手艺精湛,尤其擅长水碗。

那一年,父母带我们去六伯家过年,六伯一家老少八口人,我们一家六张嘴,标准的大户人家。那些日子自然是六伯掌勺,顿顿一大桌,天天换新样,但水碗几乎每天都有,多少而已,每次水碗都让我们舔得底朝天,绝对是光盘行动。

大关水碗的正宗老店当然在大关镇老街上,以前没有高速公路、高铁动车,合安公路206国道边的大关水碗便成了人们出行就餐的首选,物美价廉,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吃货,餐馆的小院子比镇政府热闹多了,什么时候去都挤得水泄不通,一位难求。

随着交通的发达便捷,合安公路上的车比以前少了许多,大量的人流车流与大关镇老街擦肩而过,大关水碗老店的生意也大不如前,不得已不闯出一条外向型发展道路,先向县城进军,后在周边的安庆、合肥开设了连锁店,甚至开到了南京、上海等地,合肥目前好像就有三四家了。

有一次京城来几位朋友,在合肥海吃海喝了几天,酒醉人疲,临走前的那一顿,我把他们带到繁华大道旁边的大关水碗,离合肥南站也近,上车方便。该上的水碗几乎都上了,大概七八个,还配了一些桐城土菜,山粉园子烧肉、水芹炒香干等,谁知道碗碗见底之后,他们几个击桌大叫,你小子真不够意思,把最拿手的东西掖着藏着,临走的时候才带我们来吃。我笑道,这就叫好戏在后头嘛。

在城里生活久了,回老家的机会并不多,偶尔出去潇洒一回,基本都是去附近的大关水碗,可能也是在寻觅那浓浓的乡愁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