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军
我热爱文字,喜爱阅读。从1995年开始订阅《人民日报》,至今23年来从未间断。《人民日报》在我的阅读天地里烙上了最浓厚的墨迹,文字的香气四溢,一直在帮助我学习,不停地指导我工作。
1995年,我原在建行湖北省黄梅县支行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动态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我的爱好。《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权威性、政策性不容有任何挑战,便成为我每天必阅读的报纸,研究报纸上的热点,写单位上发生的事,有选择性地向《人民日报》投稿。
1996年,全国刚刚推出了承诺服务制,建行黄梅支行率先实行限时承诺、质量承诺和态度承诺,涌现出大量的承诺服务案例。在8月29日,有一个“检验信誉”的故事正在上演。那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当时在营业部工作的余徐军接到下新镇一个客户的电话,称有2万元待储。他毫不迟疑地披上雨衣,骑上摩托车向下新镇飞奔而去。到下新针的路坑坑洼洼,余徐军行到距客户家6公里处,泥泞的路面使摩托车再也无法向前行驶,他索性将车寄存在一户农家,提着鞋艰难地向前走去。等余徐军到客户家时,已淋成落汤鸡,客户惊讶地望着他,连连说:没想到银行工作人员如此讲信用。
我得知这件事后,立即提笔,以《赠人以言 感人以行》的标题写成新闻特写,并寄至《人民日报》编辑部。这篇稿子经过编辑,与全国各地的承诺服务故事合并成综述稿件,并以《赠人以言 感人以行》的通栏标题发表在11月4日的《人民日报》第九版。
这是我的单位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一个科级行业单位的典型事迹在全国来说就是普通现象,能登上《人民日报》是难于上青天,这与我平时研究报纸有关,有针对性地向不同需求的报纸投稿,上稿率就高,因此我的宣传工作年年被上级建行评优。
2000年,我进入了黄梅报社工作,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从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转变成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人民日报》给了我更多的帮助和指导。《黄梅报》是中共黄梅县委机关报,每周三刊,我作为记者经常见证了县委、县政府一些大型活动,特别是县领导出席重要会议时,怎么写好和编辑好会议新闻尤为重要。我以前很少写会议新闻,但我知道写会议新闻既要讲政治,又要讲写法。我也非常清楚,要注意会议新闻的政治影响力,文笔再好,不讲政治,就是一篇麻烦的“垃圾稿”。所以,《人民日报》上的会议新闻是我重点阅读的篇目,每篇必看,每字必读,不错过国家领导人的每个会议新闻。通过大量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会议新闻的规律,对大型重要会议认真写会议新闻,对小型重要会议跳出会议圈子写会议议题的亮点工作,较好地宣传了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编辑会议新闻时,做到了政治上与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在时效和热点上与新闻的要素保持一致,较好地把控这块舆论阵地。
2003年底,党中央为了减轻基层负担,下令撤销全国县市报。我编辑完最后一期《黄梅报》后,就告别了报社,进入了中国移动湖北公司黄冈分公司工作,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在变化,也不管人生如何在沉浮,我对订阅《人民日报》的初心未改,剪报学习的劲头不松,每个时期均有学习的重点,如今,我除了阅读会议新闻外,还学习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社论、重要述评文章、“人民论坛”文章等,这些文章对我写领导讲话、经验交流、工作调研、新闻信息等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我遇到自己心仪的文章就剪下来,有时候《人民日报》被剪成大窟小窿,虽然看上去是千疮百孔,精华的文章却被我收藏起来,成为我的精神财富。
现在,虽然网络的信息快捷,但订阅《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读者》等报刊的习惯未变;虽然工作时间很充实,但工作之余的阅读已成为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