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良军
我在休假期间,翻阅了书柜中的《蔡氏宗谱》,这是父亲留下来的。我仔细查阅了自己的宗族一脉相承的情况,并对蔡氏来源进行了探究,感受到了薪火传承的责任。
自己只是对近三代家族情况较为熟悉,对自己的祖辈还是很陌生,据资料显示,蔡氏来源有三种说法:
一是源自姬姓。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打败了殷纣王,为巩固西周政权,他大封宗室,把弟弟姬度分封在蔡地。姬度建立了蔡国,都城位于今天的上蔡县城附近,他被人称为“蔡叔度”。相传,蔡叔度死于郭邻(上蔡县城西1公里处),葬于郭邻东200米处的卧龙岗。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为了保留蔡姓,便以国为氏,四散分居。
二是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姞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姞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姞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三是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对于自己的蔡姓,族谱上没有记载,而我更坚信是从河南发源而来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迁徙到黄梅。族谱只是记载了黄梅允赤良恕支下铭礼房世系的情况,综合族谱的情况和族谱后续的薪火延续情况,蔡良恕是十一世,到儿子这辈已是二十二世。
综观血脉流淌的络状,我对祖父及以上的先祖只能是从家人的口述中或是在族谱里得到一些消息,除此之外就没有印象,没能更进一步地追根溯源,甚是遗憾。曾祖父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自从搬到罗垅后,为村里增添了一个姓氏,但势单力薄,他和曾祖母去世后都迁回老家蔡冲安葬。在四个爷爷中,大爷爷蔡期馥早年投身革命,牺牲后被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二爷爷蔡期胜从小过继与人,没有他的消息;爷爷蔡期祥从事泥匠,起早摸黑地做工还是穷困户,是在他的细姐也是我的细姑奶的帮助下,才有洞房与我的奶奶成婚。爷爷在1960年7月份因痨病辞世,年仅44岁;奶奶叫项桂枝,从小就被人抱养,所以她有两个娘家。奶奶初嫁于唐家,与我的细姑奶一个村,生了我的大姑姑,唐爷爷去世后,受尽了公婆虐待,在我的细姑奶的帮助下与我的爷爷重新组合家庭。奶奶于2011年正月十九(公历2011年2月21日)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去世,享年85岁。最小的爷爷蔡期光在解放前是当地名人,会武功,力气大,能飞檐走壁,也会调皮惹事,从事地方游击工作。周逸清(黄梅县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在周均桥战斗中被敌人包围,小爷爷一手拿着机枪一手抱起周逸清突出了重围。小爷爷在新中国刚成立时,被民兵当成土匪开枪射杀。我小时候听村里人讲,小爷爷如果没有死,也是县政府的官员。儿子欲计划将家族的来历进行考证,但因了解自己这一脉家族的人很少,考究起来困难重重,就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二十世的父辈们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出生的,经历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在清贫的生活里努力地跋涉着。父亲在农村务农,农闲时在城里做些临工,都是一些苦力活,比如拉板车、泥瓦工等,最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叔父在村办学校任语文教师,业余酷爱写作,这连盛夏的晚上在农田用木质水车抽水灌溉庄稼换班时都挤时间写稿子,他打着马灯照亮、双腿浸在水桶中防蚊子咬。工夫不负有心人,叔父的作品见国家各大报刊,作品《嫁不出去的织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起全国轰动。他通过自己的不懈辛勤耕耘,从一名乡村教师到地市报社记者的华丽转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励志人物。父辈的奋斗史就是家风的传承:吃苦耐劳、与人为善。
我这一辈的兄弟、妹妹从出生后,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我们虽然是赶在国家计划生育这趟列车发出之前见到农村集中管理体制,度过农村那段艰苦的岁月,也赶上了国家发展步伐,见证了自己从一贫如洗到小康生活历程。
儿子这辈中有两男两女,均是正月出生,男伢分别是正月十三、正月十四,女伢分别是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一,且同性别先出生的年龄大。这种罕见的情况出现在我的家族中,也属趣事。这一代人正在忙着他们的学业,期待着他们美好的未来。
2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