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虹的头像

黄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12/28
分享

父亲的秘密

父亲的秘密

——作家张年军中篇小说《父亲》赏析

            黄   虹

有幸在《琴台丛书》第八揖《五月诗笺》中读到作家张年军《文亲》这部小说,心中可谓五味杂陈。

不同于大多数小说按时间顺序、情节的发展平铺直叙,作家张年军的这部作品完全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其波澜起伏、天马行空的大量的心理描写牵动读者的情感,又使人物的命运陡起迭宕。直叫人捧起这部小说就欲罢不能!

这部作品中“父亲”的遭遇,虽说没有前苏联《古纳格群岛》那么的血腥,也没有美国好莱坞电影《禁闭岛》那样的恐怖,但却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千百万普通的中国人在那场特殊年代的运动中经历的,不同寻常的痛苦生活。可以说,这部作品对于中国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作了严肃而理智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鲜活地再现了整整一代人的个人及家庭的命运。从以史为鉴这个角度而言,这部小说有着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典型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父亲》这部作品中,作家并没有直接正面地描写那场动乱的场景,而是作了淡化而隐喻地处理。这是作家高明之所在!毕竟,文学作品不应该是简单直白的还原生活和历史,哪怕这段历史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应该被抹去。

所以,作家创作《父亲》这部中篇时,把重心放在深刻地思考这场运动对普通个人及家庭命运产生的影响关注之上。说得更直白一点,小说探索的是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再进一步说,小说中“父亲”“洲上”的风风雨雨,无疑就是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社会历程的一个缩影。

说到这段历程,现今的年青人也许是闻所末闻!请问现在有多少人看过由张贤亮小说《灵与肉》原著和由其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又有多少人看过古华的小说《芙蓉镇》原著和由其改编的电影?就在笔者为写这篇书评在网上搜索《牧马人》辞条时,网上呈现的竟都是汽车品牌的条目!最后,你要的结果还要在辞条前前缀“小说”或“电影”才能搜索得到!这真像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文革”的历史注定不会重演;“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先辈痛苦的历史记忆正被磨灭、被遗忘!

在我的记忆中,就有一段与小说中“父亲”经历非常相似的真实故事。不过,这段记忆是我的父亲事隔多年后感慨万千告诉我的。

我和父亲曾先后在汉阳弘桥小学(原大桥局汉阳铁一小)工作。据父亲说,他在“文革”中曾负责过“外调”,经常出差。

有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出了事:这位老师昏头昏脑地拿了一张印有伟大领袖照片的报纸点柴升煤炉,要知道,那时候人们的住居条件哪有独卫,都是共厨房共厕所。结果,这事儿被“觉悟”高的邻居举报了。我父亲就这样被学校派去这倒霉的老师老家“外调”,可是查来查去,这位老师没有什么历史问题。不过那位老师还是没逃脱干系,后来被解职并全家遣送回乡。直到“文革”结束落实政策,这位老师才获准全家回汉。大概是怕回到旧地引起痛苦的回忆吧,回汉后,他被安排进了同系统的另一所学校。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这位老师在校门口接他孙子放学。只见他小心翼翼地躲在人群后,眼神空洞而木讷……活脱脱一幅鲁迅笔下的成年闰土形象。当时我看了,心里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作家张年军的这篇小说能为共和国普通人过去经历的命运曲折立传,让读者更加珍惜现在的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后的成果,可以说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

回到这部作品的谋篇布局,足以可见作家的独具匠心。小说按人物思想自然流动的心理坐标来建构小说的脉胳骨架,从而刻意突显人物的意识流程。在《父亲》这部小说中,作家完美地以人物的主观感受替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以及矛盾冲突的主线。因此,从这部作品中,读者能清哳地品味到大量的内心独白、思维迁移和意识流的闪回。读完这部小说,你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作家在题材处理、写作技巧上的别具一格和得心应手。

尤为难得的是,作家一方面把创作的侧重点放在人物思想情感过程的再现上;另一方面,作家在描写中又特别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独有意境。这样别开生面的建构使作品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情感都能在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和迴响!

还有,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是——小说中大量长句子的应用,这使读者更能贴近人物那凄凉而充满压抑的思想感情!同时,大量长句子的应用使小说要表达的情愫更加伤感,句句心痛,催人泪下!

尽管作者说“父亲”是“因为某一种不可知的缘故而在那个地方劳动……”,尽管小说中介绍“他因为什么缘故被遣送到那里,这对于所有人来说应该是一个秘密,它的谜底就在父亲和母亲的心中,他们永远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然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小说中“大鹏告诉‘我’的话”中找到一些线索——‘……那天,你爸爸听我唱歌,他流泪了……’”那么,“大鹏”唱的是什么歌呢?“大鹏”唱的是一首歌唱教师的歌:

“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

我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

从一个爱哭的孩子

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少年

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

红领巾却抱着我们的双肩

这一点一滴的进步

花费了老师多少的血汗

……

假如联想到“我”的“妈妈”也是教师;联想到“爸爸”在洲上曾为“老同事”的儿子教“诗词和写作”;再联想到一对“以修鞋墩为桌……共进午餐”的“恩爱夫妻”家的那个小女孩,她“端着一碗面”为“我”父亲送葬的感人情景!不用多说,读者应该看出一些端倪。也就是说,“父亲”的秘密应该是不言而喻了!至于父亲究竟因为什么被放逐到“洲上”,这个已不重要。

因为,那个年代荒诞不经的事太多了。当时抓右派各个单位可是有指标的,据当时的知情者回忆:一次,内蒙古卫生厅给内蒙古卫生防疫站规定了6名右派的指标,而且必须完成任务。但防疫站是一个只有80余名职工的单位,为了这已抓出的4名右派,站领导已是搜肠刮肚、竭尽所能了,但上级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所以,站里不得不举行会议,命令全站职工检举揭发,必须要在本次会议中再抓出2名右派,否则会议不能结束,职工不能离开会场,包括大小便也不能。就这样,这次会议从早上8点开到下午5点多。与会职工个个又累又饿,关键的是人有三急,终于,有2人憋不住了,跑去上厕所了。不幸的是,他们撒尿回来后,都成了右派。这2名职工为自己辩解时,党委书记义正词严地说:“你们意志力软弱,政治立场不坚定,连一泡尿都忍不住,如何抵御敌人的糖衣炮弹,你们不是右派,谁是右派?”

而小说《父亲》中的“父亲”被贬的原因想必也是如此的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由一名“亲爱的教师”到一名“洲上”的种瓜瓜农,这种角色的转换却具有悲剧色彩,而命运的瞬息变换则是个人无法抗拒的。

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尤其是并没有因此而给“我”而造成任何负面的影响!因为“父亲”一直都在坚强地克制着、隐忍、回避遮掩着,“父亲”不愿意因为自已的遭遇在“我”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

为了心爱的妻子和孩子,“父亲”不论在洲上,还是难得在岸上和家人短暂团聚的时侯,都憧憬着像鸟儿一样摆脱“桎桔”、重获自由。这是一个饱受苦难和心灵折磨的、英年早逝的“父亲”留给“我”的不屈的背影!“他是那样高大,那样伟岸。”这“高大”、“伟岸”的身影“老是站在田垄上往江边上遥望,他说每当一艘又一艘轮船从沙洲旁经过,他会伫立原地,凝望船上那些忙忙碌碌的水手们,也疑望船上的烟囱,或者栀杆,或者空旷的甲板,或者粗壮有力的缆绳。

他说这话时,他的心儿会飞了去,是化作一只鲜活灵动的红嘴鸥才飞了去的,是化作一个自由的生命才会飞去的,他说这是他的一个美梦,他还说,往往美梦是很难成真的,真正能够成真的东西,往往非常残酷,不堪回首。……”

一位会讲诗歌的老师,一位身陷桎梏却不失梦想的教师,当然令“我”难忘,这也是州上人们崇敬“父亲”的缘由!更是我们读者应该反思检视的依据。那就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这样的人间悲剧重演!

请看这部作品中妻离子散、生离死别惨景的一次次慢镜头重放;

请看一位孤立无助的少年苦苦的寻根问底、内心的焦灼、两眼的惆怅、痛苦的熬煎以及他的目光在江边对父亲的迎送;

还有“妈妈”无尽的哀怨、苦苦的等待、无声地抽泣和挚爱地支撑;

更不必说“父亲”爱的沉默、掩饰和不拘的向往、美好的憧憬!

而这部小说中前后多次反复提及的“父亲的渡船”、“父亲的领地”、“父亲的草帽”、能传递信的“信鸽”以及“江边上飞翔着的一种渡鸟”——“红嘴鸥”,应该说是颇具象征意义。它们维系着亲人间的纽带和思念,它们承载着父亲的苦难,它们传递着父亲向往自由的内心呼唤!

而“父亲”所讲的那个“沙洲上听来的故事”,其寓意更加美好!你看“那对信鸽”,“它们扑的一声飞上了天空。那对亲密无间、生死相依的信鸽在沙洲上空盘旋,它们的鸽哨不断地制造呜呜的声响,那声音随着它们飞翔速度的快慢而起伏变化,是人工天籁的合奏曲”然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这个美好的愿望!“父亲”“母亲”和“我”只是“无所凭依的小小的卑微的生命”!连“我”都明白:这只是“我的梦幻之鸟”?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父亲》这部小说引子和尾声部分安排的相同的散文诗:

一只灰色的鸟儿盘恒在灰色的江面。

风吹来,廖廊苍茫的江面骤甜角涌起雪白的浪花。

那只鸟儿猝不及防,无可凭依,上下翻飞。

它的坚硬的喙儿死死叼着一片书页。

我担心它俊忽间被卷入滔滔江水,我的心,悬在嗓子眼。

过了一会儿,那鸟儿从浪花里钻出来朱。

继续上下翻飞,依然无可凭依。

我揉揉眼晴。

郑重其事地想:

那只红嘴鸥翻飞的情景真实地存在吗?

那只红嘴鸥红色的喙儿果真撞击过我脆弱的灵魂吗?!

那只红嘴鸥……

“啪!”

不知是什么鸟儿,飞喝而过。

那声音消失之后,一切都不存在,化为虚无。

这里的“虚无”笔者认为是它只是“我”经历父亲去逝内心苦苦挣扎煎熬后的暂时性的虚脱。是的,“父亲”的存在变成了“虚无”,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永存!因为:

你难道没看见那“一片书页”吗?

那不就是不熄的文明之火吗?

你难道没看见搏击风浪的鸟那“坚硬的喙儿”吗?

那不就是我们伟大民族不屈的灵魂吗?

           2018.11.2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