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民谣
黄虹
登上了朝宗门楼
看万千气象
面前是 奔流不息的
万里长江
夕阳下 江水泛着波光
舟楫穿梭 白帆点点闪亮
眺望那江对岸 蛇山顶上
黄鹤楼的琉璃瓦金壁辉煌
崔颢的题诗 李白的遗墨
相得宜彰
门楼下江水边
商船云集 一片繁忙
上货的 下货的
只听得挑夫的号子
激昂高亢
朝南望 鹦鹉洲
茫茫的芦苇荡
水草丰美
白雾茫茫
身后的鼓楼
锣鼓咚咚作响
规模宏丽的 汉阳府学
是否又出了一位进士郎
环视南门内 大街小巷
众书生行色匆匆
熙熙攘攘
却原来今日里贡院放榜
十年寒窗 不知这今昔
哪位文魁 有望登上庙堂
贡院门前
耸立着贡勉牌坊
它身披彩霞 气派雄壮
石柱顶部的小石狮
昂首眺望
青石桥的集市
生意兴旺 桥边竖着
高高的酒幌
正迎风飘扬
想当年 李白他
是否在此倘佯
西北望 晴川书院的方向
依旧是 书声朗朗
莲花湖边的 太白楼
也早已灯火通亮
各路的文人骚客
他们欢聚一堂
吟的吟诗
作的作画
唱的唱曲
对酒当歌 潇洒豪放
诗仙虽已经随黄鹤远去
叹亦罢 悲亦罢
又能怎样
还不如 把那热血激扬
长江后浪推前浪
薪火相传 谱写新的华章
让我巍巍中华文明
渊源流长 永放光芒
2018.6.27
【汉阳古城简介】
显正街是汉阳的一条古老街道。也是汉阳城东西横向的一条分界线。如果摊开古汉阳城的地图,我们会清晰地看见,汉阳古城内的街道总体呈现的是一个大十字形,这个“十”的第一笔把汉阳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第二笔把汉阳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而这个“十”字的第一笔就是显正街。这种模式大约在唐代建城时就基本定型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大水泛滥,汉阳城毁。从南宋开始,汉阳府官员就多次呈请修复汉阳城,未果。此后汉阳再无城池,但街道的格局与分布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四克汉阳城,战火将城内毁为废墟。光绪六年,汉阳知府严舫、知县林瑞枝主持重建汉阳城。新城基本依据唐代古城的基础,其地理位置仍取“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之势。新城的城围共计2公里多。设有三门,城东有朝宗门,城南有南纪门,城西有凤山门,北面则凭借了凤凰山这一天然屏障。从凤山门到朝宗门的这条通衢,依然是十字的第一笔,依然是汉阳城的一条中轴线,依然还是汉阳城的正街,今天的显正街。
显正街出凤山门和西大街相接。西大街是一条官道,凡进京入城的官员,都必须从西大街出进。今天的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都是官道上歇息的地方。因此,进出汉阳城的官员,都必须在显正街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显正街,还真是一条显贵之街。可惜的是,冷眼看了汉阳城数百年的凤山门城楼,于1952年拆除了。
由于处于江河相汇之地,自唐宋以来,汉阳城便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府治、汉阳县治两级衙署以及县学、文庙、书院均设在城内。由于显正街在城内的特殊位置,这里衙门齐集,商贾云集。街南侧的棉花街(今为棉花小区),是商贩们专营棉花、布匹的街道;街北侧的凤凰山,有“凤立梅岩”摩崖。有位名为萧方伯的绅士在这里兴建了一座景色秀美的“萧园”,萧园后倚凤凰山,前临凤凰巷。清康熙年间,汉阳人江繁又在凤凰山北建起江园,江园“赤城烟景、绿树参差、水光山色、交相掩带”;清代中叶朝宗门附近又出现一座盛极一时的“怡园”;显正街东段的古楼东街附近,有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的太白祠,周围形成的街巷称为太白巷。步出显正街南门外,可以到达鹦鹉洲,这里是来自湖南的木材贸易商们的集中之地,也是长江中游的木材集散之地。
1927年后拆除了汉阳城垣。1931年洪水时,汉阳城内水淹4尺,大水使汉阳城垣的残垣断壁荡然无存。洪水过后,朝宗门外仍为商贾要道,沿江一带通联着朝宗门码头、钟码头、濂溪祠码头、刘家码头等近十个码头。与显正街垂直的东门正街(今拦江路)经铁门关、高公街到接驾嘴,隔河与汉口相望。显正街西门外的西门正街(今鹦鹉大道)一带,是汉阳商贸繁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