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虹的头像

黄虹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1/14
分享

一支深情的青春之歌 -------读刘建华“知青系列”散文有感

 

-------读刘建华“知青系列”散文有感


                                   黄虹 


曾在陕西延川县关家庄插队过的作家史铁生,在回忆当年的知青生活时,曾经动情地感慨:“(知青)这一代人是命定的铺路石,……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都必有其前无古人的给予,有其史无前例的困境、伤疤和创造。”

读完刘建华先生的“知青系列”散文(《农村琐记之一》、《农村琐记之四 耕耩锄耪》、《农村琐记之六   做鞋》、《难忘的土地》、《当农民的日子》、《土砖窑里当小工》),笔者对史铁生所言感触颇深。


如果史铁生没有那段知青生活的真切感悟,他绝对写不出那令人动容的《那遥远的清平湾》。同理,刘老师也是因为知青岁月的耳闻目睹、躬行践行,才有了现在我们读者读到的“知青系列”散文。这组散文也因为是作家的有感而发,所以才能够在读者的心灵掀起层层波澜!


且看《农村琐记之一》中的一段:

“……那天,我跟着四舅从生产队的牲口棚里牵出一头老黄牛,去菜园拉水车浇水。到了菜园,他把老黄牛栓到井旁的树荫下,自己却费力地推起水车来。


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用这牛拉水车?四舅看了一眼卧在树荫下正在慢慢倒嚼着的老黄牛,说,这牛原来是土改时分给咱们家的,后来入了社,到现在都干了十五六年了,老的毛都快掉完了,就让他多歇会儿吧!我发现,四舅看那老黄牛的眼神带着一种温情。


我揪了一捧鲜嫩的青草,蹲到牛前,一把一把地喂给它吃。老黄牛抬眼看了我一下,就大口地嚼起多汁的草来,时不时惬意地甩一下尾巴。我轻轻地抚摸着牛背,帮它驱赶叮咬它的牛蝇。从那时起,我突然觉得自己和这牛也有了感情。以后每次到队里的牲口棚去玩,只要这头牛在,我都会悄悄地从喂马的饲料袋里抓一大把黑豆给它吃。


大学毕业后,我又来到村里,却没见到那头老黄牛。就问饲养员,‘那老黄牛呢?’


‘去年就下了汤锅喽!’顿时,我呆住了。我心里一酸,差点没掉下泪。老黄牛给人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活,到老了,不能干活了,却落得个被人宰杀下汤锅的结局。”


这一段描写首先令我们读者震憾,接着令我们深思:动物成了人类温柔以待的朋友!人类、动物、灵魂之间竟然能够如此自然的融合!这一奇幻的、有别于我们读者生活常态的陌生化的情景,这时空、环境、属性的反差,使笔者对於作者的大爱胸襟的敬佩油然而生。


笔者相信,当读者读到这篇散文的结尾,一定会有感同深受的体验!


“上个世纪末,我在河北工作时,准备租用一家屠宰场的厂房。场长先热情地请我去看‘杀牛’。


隔着玻璃窗,只见一个屠夫穿了件黑色塑料围裙,腰带左侧挂了一块长形磨刀石,腰带右侧的皮套里插着一把长刀,腰带上还插着一把方头榔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不一会儿,一头牛被赶进了刚用清水冲洗干净的屠宰间。那屠夫走近牛,先轻抚牛头。然后,悄悄抽出榔头,突然,他抡起榔头,朝牛眼上方门面正中猛砸下去。牛顿时呆住不动了,它没有挣扎,也没有出声,只是茫然地看着屠夫,一串眼泪从眼角流了下来。那屠夫紧接着又是一重锤,准确地砸在同一个位置上。那块牛骨塌陷下去,牛痉挛了一下,前腿跪了下来。屠夫立马抽出长刀,在牛喉咙上猛刺一刀,血喷涌出来。趁牛还没有倒下之前,转眼功夫,他居然就把那硕大的牛头给割了下来。然后,几个人拥上来,把牛挂到一个铁钩子上……


我木然了半晌,心里一阵恶心,情绪突然变坏,竟无由地和那厂长吵了起来,洽谈也不欢而散。”


知青的经历不仅仅教会了作者敬畏生命,正如作者在散文《农村琐记六  做鞋》结尾所说:“……的经历,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那么,知青生活究竟使作者明白了什么呢?还是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写到:世上万事,何难何易,只有亲历了才知分晓。连做双鞋都这么费劲,那我一个坐享其成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对生活挑三拣四?这也就养成了我从此以后对衣着毫不挑剔的习性。


其实,“我一个坐享其成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对生活批三拣四”这一感悟不仅得益于做鞋的经历,下乡期间“我”干过的所有农活,在砖窑厂当小工的经历,对北方农村土坑的深切体验……这些真实生活的叠加,促进了作者精神的脱胎换骨和质的飞跃!以至于农活再苦再累,也没有摧毁这个年青人钢铁般的毅志!


先看看作者笔下的农活的苦累:


“可没干多大一会儿,我就感到刚才的新鲜感全没了,有的只是腰部出奇的疼痛和两个手掌全被又光又硬的麦杆麦叶割得满是横七竖八的道道血口子,疼得钻心。六月的太阳热得能把人给烤糊,汗珠子掉到地下就腾起股土气来,浑身上下全都被汗湿透,真真的就是白居易讲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苦呀!实在苦。


过去在中学练田径时,我的腰就过伤,一弯腰就疼痛难忍,可拔麦这活全靠腰来支撑身体。我实在受不了,就挣扎着直起身想喘口气。这时我才突然发现所有的人都已经拔完这块地上的麦子,转到另一块地去了,只剩给我留下的那四垄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的麦子!

……

那几天,我借来一块擦板,我负责擦红薯,我姐姐负责晾晒擦好的红薯片。用来擦红薯片的擦板就是一块中间挖一个方孔的长木板,上面夹着一把菜刀,刀口朝上。擦红薯时,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掌和手指擦掉一块皮。不过,为了来年的生计,也就顾不得许多了。手指手掌擦破了,就随手把淋漓的鲜血甩掉,再从衣襟上撕块布条包上,接着再擦。一直擦到月亮高升,一直把分得的几十斤红薯全部擦完,这才回家吃饭。


第二天,继续挖红薯,继续擦红薯干,继续折腾到半夜。”(见《当农民的日子》)


“这苗和草长得也就那么寸把高,我又是个没戴眼镜的高度近视,非得凑近了使劲睁着眼盯着小苗。看了不一会儿眼就发花,等再看清楚了,又忘了到底是苗叶子上长毛还是草叶子上长毛。等到总算闹清楚了什么是苗什么是草时,又感到蹲着的两条腿发麻,腿窝里全被汗水给浸湿了。天上的太阳烤得人冒汗,地下的潮气蒸得人发昏,抬头看看前面,地垅长得望不到边。我不由地暗暗叫苦,不知哪个家伙把地垅闹得这么长!这什么时候才能干到头?


看到前面有几个人站起来伸胳膊蹬腿捶腰放松,我也想歇一歇喘口气,就跟着站了起来。可只感到眼前一黑,人就向前栽倒到地上。我一个激灵,连忙又爬了起来,掸掸膝盖上的土,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免得让人笑话。好在我落在最后,没人看见。人虽晕倒了,活还得干。我只好又拿起小锄接着干起来。这一个上午真不知是咋熬过来的!太阳烤得背上的肉都快熟了,汗水蜇得眼睁不开,腿蹲着酸得挪不动步,我真恨不得拿块土坷拉把太阳给砸下来!


我可算体验到什么叫‘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什么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了。就这样一个上午又一个下午,一天又一天地蹲着除草间苗,一连七八天,总算跟着把队里几百亩的谷子玉米地收拾完。”(见《农村琐记四    耕耩锄耪》)


然而,面对这些城市青年难以忍受的苦累,作者却是乐观的坦然面对:


“太阳毒辣,地里潮气又重,潮热的蒸汽熏得我简直喘不过起来,我就坐谷子地里的田埂上歇口气。不知怎的,我却迷迷糊糊地暈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慢慢苏醒过来,发现我就仰面躺在窄窄的田埂上,衣服里外全都湿透了,全身冰凉。我就这么继续动也不动地躺着,两眼直直地从谷叶的缝隙中望着蓝天和白云,泪水不禁滴淌下来。直到天快黑了,我才爬起身,扛着大锄默默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我没有出工,在家里傻愣愣地待了一整天。


在农村的日子,虽苦,却挺有意思,更值得回忆。”(见《农村琐忆之4 耕耩锄耪》)


正因为“我”认为值得回忆,所以那一幕幕往事,一个个细节,作者一一道来是如数家珍!而对细节的处理,则是刘老师这组“知青系列”散文特有的风格所在。


无论是农业耕种和节气的密切联系、北方土坑的搭建、农活中农具和耕牛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技巧乃至注意事项,还有土布鞋的制作方法……作者都做了真实的生活还原,尤如电影的慢动作,让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身临其境!这些细节的设置可谓匠心独具、形象传神,从而使这组散文作品丰满动人,真实感人!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强了这组作品给人精神启迪的感召力量!它使读者笃信坚信-----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而笔者之所以非常欣赏这组“知青系列”散文,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刘老师在系列散文中洋溢的青春的激情、纯情和诗情!

激情的体现除了在《农村琐记之一》中的结尾部分不满现场杀牛的残暴血腥,与“场长”不欢而散外,还体现在这些地方:


“(拔麦)这些动作都是一气呵成的。看着‘掌做’的宋来成头也不抬地龙飞风舞般的优美连贯的动作,我心里也痒起来。


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干什么都不知深浅,好争个上风不肯服输。看了一阵子,自觉着也学会了这套本事,就跟着拔了起来。

半人高的麦子发出一股醉人的芳香,尖尖的麦芒扎在脸上,痒痒的,丰收的喜悦充溢全身。刚开始觉得还挺新鲜,见别人拔四垅我也就跟着拔四垅,死死地紧跟着我右前边的人猛拔起来。……” “……没躺一会儿,上工的钟声又催命般地敲响了。姥姥劝我,说不行就别硬挺,咱又不缺那几个工分。可我为了图个表现,不让别人瞧不起,我还是费力地挪下炕,用布条把满是血口子的手包起来,又咬牙挣扎着出工去了。”(见《当农民的日子》)


“我是个不甘落后的主,所以一到农村,就努力去学这些农活。” “……很快的,我就学会了杖犁吆喝老牛犁地。这活还行,又好玩又不用弯腰也不累。赶着一头老牛,右手掌着犁柄,只一声吆喝,老牛就闷头走起来,自己也顿时觉得有了一种‘征服者’的骄傲感,人也格外神气。” “不管咋说,看着脚下一垄垄被翻起的还冒着湿气的土地,心里都会升起一股成功的喜悦。此时的我忘记了远离父母、朋友的愁念和农村生活的辛劳艰难,心里有股难以名的状轻松痛快。”(见《农村琐忆之四   耕耩锄耪》)


再说纯情。值得称道的是,散文中作者并没有为了拔高人物粉饰虚构,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艰苦环境中的内心世界:


“我不由地暗暗叫苦,不知哪个家伙把地垅闹得这么长!这什么时候才能干到头?”

“这一个上午真不知是咋熬过来的!太阳烤得背上的肉都快熟了,汗水蜇得眼睁不开,腿蹲着酸得挪不动步,我真恨不得拿块土坷拉把太阳给砸下来!”(见《农村琐忆之四  耕耩锄耪》)“看着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田,看着大家兴高采烈地样子,我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恨不得这大片的麦田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这一个下午我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那一个晚上,两手疼得我根本无法入睡。第二天,我被迫在家躺了一整天!当时我就发誓,今后这辈子无论干什么苦活累活,也决不拔麦子了。”(见《当农民的日子》)……


最后说刘老师这组系列散文中的诗意。这种诗意,完美地表达了作者朴素的审美情趣,读来极具感染力!


请看这两段文字:“记得那时也常见姥姥盘腿坐在炕头,静静地纺线。那是一个何等温馨何等美妙的场景:姥姥用右手轻轻地转动纺车,左手握着一根棉条,纺车的尖轴飞快地旋转着,瞬间就从蓬松的棉条里转捻出一根细细的棉线。纺车就那么不停地转着,发出沉稳悦耳的“嗡——嗡——”声,听了就让人醉。” “在农村生活的那几年,干活之余,我也时常盘腿坐在小炕桌旁,就着一盏忽闪忽闪的小煤油灯,看书写信。听着夜风吹着破了的窗纸忽沓忽沓地响,听着窗外秋虫的低鸣,一时间,还真就忘了白日劳作的辛劳,忘了一家人的天南地北,忘了此时是何年!” “家境殷实的人家很看重炕沿、炕面、炕裙、炕围的装饰。炕沿容易被蹭磨破损,所以人们多用一根打磨光滑的硬木条嵌放在炕沿;也有的用磨圆边棱的青砖砌的。有钱的人家还会在炕沿上涂上一道清油或国漆,油黑锃亮的,煞是气派。

炕两端的墙上还会请人画上炕围画。炕围画一般不高,多在半米左右。炕围画很是花哨,各种图案的边框,当中是花鸟鱼虫、松竹楼亭或是历史人物故事,多有富贵吉祥的含意。”(见《难忘的土坑》)


正是作者赋于家乡的诗情画意,使人物情感在真实的情境和场境中自然而然的流露,从而实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和表达!


总的来说,刘建华老师的这组散文具有鲜明的纪实性特色!文中那些淳朴的农民形象和“我”的单纯坚强,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这组散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我”下乡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磋跑岁月”,真实地展示了“我”所走过的纯真年代,精彩地讲述了“我”奉献青春、励志成长的故事!


正如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所唱:

……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

一支歌,一支奋进的歌,

一支高亢的旋律谱成的歌,

希望和理想那么多。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汉阳弘桥小学   黄虹

          2018年9月2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