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虹的头像

黄虹

网站用户

儿童文学
201905/07
分享

作家伍剑的“从前慢”

——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新作《锔瓷》有感

《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写的一首诗: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夜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白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是木心记忆中的诗意的少年生活。

读完伍剑先生的小说新作《锔瓷》,一种朴实质纯、静谧优美的诗意扑面而来,让人欲罢不能,不由重又捧起小说,跟着作家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须知,我们远离这种诗意太久太久了;它在我们当下暄闹的生活中几乎已消失殆尽!

生活的节奏、生存的环境、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人与人的关系……现今的社会与作家作品《锔瓷》的时代背景已经大相径庭。如果非要谈一至的话,那么就如同木心的乌镇、鲁迅的绍兴、萧红的呼兰河、老舍的北京、沈从文的凤凰和冯骥才的天津一样,作家伍剑生活成长的摇篮,老汉阳的那条古街____西大街,这里生活的人们和环境无疑是伍剑创作的源泉!同时,这里也是作家提供现代人精神与文化反思的一个参照和模板。

英国诗人怀特说过:用大众语言、大众气质和品格去锤炼具有时代清新气息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是每个作家的天职。

《锔瓷》这部作品与作者以往的《外婆》、《西大街》等作品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浪淘沙,除旧迎新,不破不立!但变革并不是不闻不问地全部推倒重来!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也就是说,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有益养分!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

在《锔瓷》这部作品中,作家立体地再现了鲜活、生动、真实的西大街市井风俗印象;纵深地触及了街上各色人物的真实生活场景;敏锐而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作家以饱满的热忱深切表达了对这方水土及人物的爱!

先说“真实的场景”。

作品的开篇可以说先声夺人!西大街原生态的格局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走过田埂就是一条满是尘土的小道,也是通往西大街的一条小路,小道坑坑洼洼的,大雨之后,泥泞有几尺深,垫上小石块马上陷下去,只有铺上烂稻节垫,像跳鼠在上面跳跃行走,太阳出来暴哂几日,泥泞又会变成一尘浮动的烟尘,飞扬起来。一路我都小心翼翼,像手中捧着一个滚动的鸡蛋,生怕再摔倒地上粉碎。”

“走过小路就到了青石板铺着的宽敞的西大街上。西大街是汉阳城外唯一的大街,两旁的房子整齐,白墙黑瓦,乌木门脸上方雕着云纹浮雕,下面却是神话人物故事。最为气派的是老锦春酱铺和刘家鞭铺,四开间的铺面,铺面之外还有三尺宽的屋檐,铺板虽然时间久远,斑驳得发黑发喑,还是看得出乌红漆痕的残留,不管怎么样陈旧,但门枋、木槛、长长的柜台总是那么的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老锦春酱菜店门前竖着一个双斗旗杆,上面白得发黄的布上就写着‘李锦春’几个字,随着风吹日晒不是那么精神。街上除了几个大的店铺,更多的是一些门面不大的店铺,比如张家的裁缝店,王家的瓷器店,李婆的米粉应,最为热闹的是一家牛杂碎馆,从早到晚都有人吃着满是红油的大碗杂碎,直到大汗淋漓,嘴里辣着哈气,还是一个劲儿叫好。……”

这样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西大街历史的风貌:作为汉阳最早的商业街,西大街左起归元寺,右接北城路。往年,汉阳人买颗扣子都要上这来,在老一辈眼里,逛过西大街才算真的来过汉阳。这条街给来过的人留下了老味道,市井烟火把这里熏得古朴陈旧,但风情拥挤依在,精气神尚存!目前,随着归元片城区大改造,西大街归元寺段已经拆得体无完肤,只剩下塞满老街风情的半截路,但是,从中还能看见几十年的老店一家挨着一家,展现这条街顽强的生命力!

如果说“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进程中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那么伍剑的这部小说,把西大街这块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铭刻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同时,作品留给我们的子孙一个回望历史的空间,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

其次,再说《锔瓷》这部小说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人与人之间那份浓浓的真情。

有道是,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真心相待,诚如木心诗中所写:“大家诚诚恳恳,”不来虚伪的那一套!然而遗憾的是,这种君子之风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却成了稀缺的!

可在《锔瓷》这作品中,你却处处可以看到这种真情,尤其体现在李师傅身上。作者伍剑把传统手艺人的德艺双馨表现得淋漓尽至!令读者阅读完后无不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

作者透过“群”对李师傅锔过的瓷的几次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对李师傅炉火纯青的手艺可以说崇拜到五体投地!

“他身边的桌子上摆着被我摔坏的那只花瓶?哟、哟哟,好像不对哦,因为,我家的花瓶是净瓶,沒有花闪,本身是青中略带暗黄(黄色主要是炸瓷裂纹显现出来的颜色),老头儿桌子上摆着的花瓶,颜色形状都和我家那只被摔坏的花瓶差不多,上面没有裂痕,只有一只斜出的梅花,枝干遒劲盘旋在瓶子上,其中一根梅枝猛然从花瓶口倒插下去,直到瓶底,然后又倔强地翘起头向上生长,在梅枝上还点缀着大大小小,正旺的,打着花骨朵儿的梅花,似乎正在风雪中绽放着。”

“老头儿手上拿着一个白色的笔筒,上面明显的一道灰色印痕,老头儿把笔筒夹在两脚之间,手上拉着钻子,然后在木墩上敲出一个龙头的锔钉,接着又把几根铜丝像麻花似的拧在一起,但似乎又能清晰的见到铜丝的纹路。敲好了铜丝线,老头儿拿住铜丝线的一头穿进用金刚钻打的窟窿里,像外婆缝衣服那般从这个孔穿到另外一个孔……

我睁大眼睛,望着老头儿干瘪枯稿的手拉着扯着,不时用小锤敲着。他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小心,又是那么的果断,那么的纯熟,沒有一丝的犹豫,和外婆缝补衣裳一般。

……乖乖,笔筒上出现一条红色鳞片的长龙盘在柱子上(圆形的笔筒就像柱子)。龙头在笔筒的沿口,张着嘴威武极了,两只龙爪更是雄劲有力,金色的龙身则穿过白的瓷身,似在奔腾的云雾波涛中翻飞。”

仅从这些描写,你就可以深切体会到李师傅是完全沒把自已的手艺仅仅当作吃饭的饭碗的!他完成的每一件活儿都是在倾注自已的心血!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给赋予了自已每一样的作品以新的生命和艺术价值!

锔瓷又称锔艺,这门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中国多少代人的生活。然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也发生了巨变,瓷器坏掉了再买新的,没有了市场,锔瓷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也就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

可是,因为这门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使之变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可以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而且是研究民问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这样看来,作家伍剑创作的这部《锔瓷》,对于抢救、保护、传承锔刻瓷技艺,具有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而作家对李师傅“德”方面的描写,则更是全方位、立体的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写作手法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这使得李师傅这个人物显得尤为丰满!

阅读完《锔瓷》这部作品,你会发现在李师傅这个普通手艺人身上,集中地、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忠”、“礼”、“义”、“廉”、“耻”等优秀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美德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熠熠生辉!

你一定会为李师傅的身世、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及教“群”学手艺的经过而感慨万分,从而对李师傅肃然起敬。

李师傅的爷爷在庚子之乱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下国家的文物,却并没有私留,“解放后就捐献给国家了。”李师傅在提到这话时,是笑着说的,丝毫没有丁点的后悔。

看到好的物件,李师傅可以分文不收地帮你锔!你看,他对在“群”家院子里发现的摔坏的哥窑花瓶,明明爱不释手,而且“外婆”已经发话,要把花瓶送给他。可李师傅却把破花瓶精心锔好,还叫王木匠做了个小木匣子装上奉还给了“群”。

“群”去李师傅家拜师的那天,李师傅不忘谆谆教诲他,“说了一些礼、德、诚信、勤俭……”值得一提的是那天的拜师仪式,虽说简朴,但颇为庄重,透出文化的厚重感。这是薪火相传的一次郑重交接和传承!

他常对徒弟“群”说:“艺痴者技必良。”“手艺就是良心活,不能投机取巧,做好做坏,不仅人知道,天也知道。”大热天的,他不顾年老体弱,为在搬运队工作的黎家父亲锔摔碎的大汤碗,他考虑的是:“出力气的人,不用大碗吃饭咋成。”

小说写道,李师傅做活时从不赶工,有条不紊,讲究慢工出细活;完工后交活时,他不忘讨口水倒在锔过的物件里,以便货主验收,哪怕对方再怎么信得过也从不改规矩。这种传统工匠的操守令人动容和折服。

更令人敬佩的是___李师傅还精通书画诗词。这完全巅覆了人们心中手艺人的形象!

就因为这些,李师傅赢得了西大街男女老少的尊重!

也难怪在小说中,作家诗意地赞美道:“我站在树荫下望着,不知咋地,我感到阳光中的老头儿好似成了一尊金色的塑像,矗立在余晖中……”

就是这种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你为我想、我为你想、善良仁爱、讲究规则和操守的朴实情愫,维系着街坊邻里的亲情。可以说,这是一部暖心的、扬善的好作品。

也只有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作者,才可能写出《锔瓷》这样感人肺脯、烩炙人口的好作品!!

衷心地期待这部作品能像李师傅高超的锔瓷手艺一样,能找回一些缺失了的民族文化精髓,修复我们这个时代某些分崩离析的魂灵。

2019•5•6       于武汉市洪山关山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