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惠长的头像

惠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9
分享

人生二重奏

一、生活奏鸣曲

甘罗发早子牙迟,彭祖颜回寿不齐;

范丹贫穷石崇富,命运推来各有时。

这是旧时代江湖术士常悬于口头的一首八字歌。

星命术把人生命运际遇归结于唯心宿命,认为贵贱寿夭、吉凶祸福与生俱来,后天是无法改变的。

乡村企业家黄锦信偏不信邪!

黄锦信四十五岁以前,无论他如何拼搏、如何励志,到头来总是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家里七、八口人嗷嗷待哺,不时有隔夜粮之愁。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黄锦信爱人到处求神问卜。黄锦信不信命、不信鬼神,他不服输!

他尤其不相信的是,凭借自己的脑袋与双手,就不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黄锦信的秉性,可用四个字来形容:“聪明”“着迷”。

黄锦信的聪明能干,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任何活计,他看一两遍就能上手;上手之后,就开动脑筋,思考和钻研如何把这个活计做得锦上添花,这时候便进入“着迷”状态。

聪明是把双刃剑,有时候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

少年时代,黄锦信一直想学习一门手艺傍身。他认为:干体力活,重活、粗活,甚至小生意做得好,不过是一时的生活保障;而有一门熟练的手艺在身,才是人生的长期饭票。

因为家境拮据,黄锦信十几岁便辍了学。父亲央了人,让他拜在本村一家造船师傅门下学修船。尽管仪式按最严谨的古礼举行:递拜帖,行拜师礼,约定三年零四个月学艺干活,只管饭不发工钱。几天后师公看了他使斧子的架势,却发话了:“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种徒弟不能收!”他的师傅,师公的儿子,检视了他那几天做出来的活路,心慌了,反悔了,赶紧辞退了他。

青年时代,黄锦信进裁缝培训班学裁剪,两三周便掌握了衣服图样的绘制,并在设计上翻新出许多花样来,制作出来的衣服大受客户欢迎。裁缝师傅中途退还学费,开除了他。

他并不怪任何人。乡村资源毕竟有限,谁能毫无顾忌地培养自己行业的竞争对手?

黄锦信二十岁顶父职成为本村水产站的职工,二十九岁下岗,下岗后他尝试创业,与人合伙开鱿鱼加工作坊、酿酒作坊,办过果林场,都以失败告终,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些债务。那时候,他已经娶妻生子,一家数口,生活毫无着落。好几年的时间,他举目无亲,借贷无门,尝尽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

时间来到了21世纪,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里各种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他和老婆孩子,在一家亲戚的食品加工厂打起工来,温饱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渔村里这种食品加工厂,实际上就是鱼丸厂。黄锦信在厂里是炸丸工。虽然专管的是鱼丸的油炸工作,但厂里有时其他环节出现技术故障,他爱看,也好鼓捣,鼓捣鼓捣经常被他鼓捣好了,久而久之,他成了厂里的半个兼职技术工。

钻研技术,是他的爱好,尽管没有额外加薪。

我采访他时,问他在亲戚厂打工期间,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他介绍说:鲜鱼制成鱼丸,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切头、剥肉、洗肉、搅拌、出丸等,其中最关键是鱼肉搅拌。鱼肉只有搅拌得均匀,做出来的鱼丸才松脆可口。而搅拌要均匀,关键处在于搅拌机的螺旋刀。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痛不痛?

鱼肉在接受绞刑而化为齑粉的时候,这行刑的螺旋刀要锋利、光滑,刀叶的弧度要弯曲得恰到好处,这刀在紧贴鱼肉作360度的转体运动时必须是缓慢、温柔、亲切、含情脉脉的,搅出来的鱼浆才松软、膨胀、富有粘性和弹性。而工厂生产出来的搅拌机的螺旋刀是粗犷型的,需经技术工人再次的手工打磨,才更受用。黄锦信后期在亲戚食品加工厂的义务兼职就是这么一个角色。由于黄锦信的细心、耐心、动心,这一关把守得滴水不漏,所以,亲戚家鱼丸的质量在所有当地出口厂家中呱呱叫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夜静更深,鱼丸厂周围的住户经常听见磨刀的霍霍声和小铁锤敲击的叮当声。一架新搅拌机到来,黄锦信加班加点专心打磨、调试刀具,直至理想状态方休。

精心打磨,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极致,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日常劳动中的每一件活计!

这就是黄锦信的工匠精神!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黄锦信打工一年后,一次机会出现了,一个港商客户来厂子里洽谈生意,亲戚家厂子的生产任务已经饱和,于是把黄锦信推荐给了港商。黄锦信果断与人合伙,办起了鱼丸加工小作坊,当然,工余时不时还得过去关注老厂的技术问题。

五年后,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人民币二十多万块。

五年后,黄锦信独立办厂,厂名叫做“新联兴食品加工厂”。时年四十有九,已贴天命之期,而在大器晚成的黄锦信来说,此时正值创业的青春,曙光初现,朝晖铺满大地,前路满眼金黄。他购地、建厂、买设备,把省吃俭用的全部存款一文不剩地投进去。在别人眼里,他这是孤注一掷,舍命一搏,成败是个未知数。

因为,他把销路留给了合伙的老厂。

没有客户,订单归零,市场从零开始,考验的是魄力与胆量!

黄锦信胆粗气壮,他信奉“酒好不怕巷子深”,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技术,凭借产品的质量,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路血路来。独立办厂头两年,他开发的是深圳广州等地的内销市场。两年后,经朋友推介,他的产品开始打入香港市场。样品头天过港,香港活海海鲜批发市场的唐老板麻将打得兴起,瞅都不瞅一眼,因为上门推销产品的厂家太多了。午饭前他叫店员顺便把新样品拿过来看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老唐的两只小眼睛通了电,他拿起一粒鱼丸在手里用指头按压,弹性极佳,又撕成两半,肉质柔滑均细、内外一致,放进嘴里咀嚼,松脆可口,味道鲜美。他抬头问:“这是手工鱼丸还是机制鱼丸?”店员面面相觑,无人能答。他让店员把厂家的电话拿来,亲自与黄锦信通话。通话很简短,唐老板略作自我介绍,便用命令式的口气,让黄锦信第二天照样品的标准做30斤托车过去。

翌日,唐老板用黄锦信托过来的鱼丸设宴,专门请线下二、三十家零售商品尝,人人喝彩,说是几乎与三十几年前的手工鱼丸毫无二致。

于是议价格、订合同,订单一天天如雪片飞来,新联兴食品加工厂的产值日升月跃: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直至峰值时期的上百万元。

我问黄锦信他家鱼丸质地何以比其他厂家都要好?他说他家搅拌机的螺旋刀相当于055大驱螺旋桨推进器的缩小版。我呵呵一笑不再深究,知道这已涉及商业机密。

二、艺术奏鸣曲

早春二月,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在黄锦信家近200平方的底层客厅里,我与他相对而坐,边喝茶边切磋书法技艺。

他临田英章、文征明,我学欧阳询、董其昌。

进入花甲之年,他把食品加工厂交给了下一代去经营,自己处于半退休状态,偶尔回厂巡看一下,兼作半个技术指导,空闲时间大把大把,有时访访友,有时打打小麻将,日子过得悠闲写意。

一段时间,他忙于宗族的公益事务,有一些关于传统风俗的事情弄不明白,经常登门请教于我。一天,我看他记事本上铅笔字写的异常灵动,禁不住叹息一声说:“可惜了……”他问:“可惜什么?”我说:“可惜没有练毛笔书法!

茶桌边一句闲话,却不料引出一个农村书法家来。

几个月后,黄锦信笑眯眯地上门来了,他伸手摸索内衣口袋,我以为他要摸烟请我,他居然摸出一幅书法作品来:田英章体,临得中规中矩。我惊疑地睁大眼睛,问:“谁写的?”他含笑回答:“还有谁?我写的呗!”“真的?”“骗你干嘛?”

“才三几个月,你突然会书法了?咋个练的?”我禁不住内心的震惊与好奇。

“肩膀有点痛,医生说是有点肩周炎!”他晃动右肩膀,用手掌揉了揉,又抬起双脚,让我看他脚掌,说,“长时间坐着练字,都有点水肿了!”

这就是黄锦信的性格:入迷!

第二年,他的书法作品在县参展,成为县书法协会会员;第三年,他的作品入围揭阳市“贵雅杯”临帖大赛,被吸收为市书协会员。

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厂,一座建筑面积2200平方的三层楼,三个儿子子承父业,儿孙满堂。

村里的公益事业有时需要捐款,黄锦信献献爱心,限于财力,虽然不多;亲朋戚友建新屋,黄锦信应邀写写牌匾;春节期间县宣传部门送文化下乡,黄锦信与本县书法家一起为贫困乡村写写春联。

这,就是中国乡村一个普通村民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说平凡,是黄锦信的经济收入,在我们这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渔村——揭阳市惠来县澳角村,充其量仅是中等线段上冒尖一点点,说不平凡,是黄锦信那种物质和艺术双丰收的幸福状态。

工匠精神和字匠精神,在黄锦信身上体现得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