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领航员的头像

老领航员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12/05
分享

氤氲着泥土和庄稼味道的年代大剧——电视剧《故乡的泥土》观后

前不久,央视播放了长篇电视剧《故乡的泥土》。或许因为几年前看过田运章同志的同名小说,于是怀着极大的好奇看完了全剧,凝神细思,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这是一部根植于故乡泥土、氤氲着泥土和庄稼味道的年代大剧!

一部优秀作品,必须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下,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蕴含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刻主题,弘扬真善美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故乡的泥土》交上了合格答卷。

第一集第一幅画面打出的字幕就是:1983年,滹沱河畔。这就明确告诉观众:该剧就从1983年拉开序幕,故事就发生在滹沱河畔。

“1983年”——那是个什么年代呢?那是中国刚刚走出十年泥淖的早春,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席卷华夏大地,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在广袤的农村兴起,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后延绵40年,中国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滹沱河畔”——那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万顷膏壤、麦浪滚滚的华北大平原,养育着几百万淳朴、勤劳、勇敢的庄稼人;那是有着悠久燕赵历史文化和革命战争红色基因的冀中老区,人杰地灵,崇文尚武,涌现出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子弟兵包括退伍老兵,以及各类俊才精英。仅就剧中的太极县——实则无极县——而言,历史上出现过西汉至隋唐时期的甄氏望族、“闻鸡起舞”的西晋爱国将领和诗人刘琨、把“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执政箴言的明代知县郭允礼等等;近现代走出高克谦等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先烈、“进藏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郭庄红旗民兵营、“感动中国”人物退役军人吕保民,以及著名作家张庆田等等。

《故乡的泥土》就是置于这个时期、这个地域,由此走出来一个个艺术化、典型化的人物:老一辈的高海堂夫妇、梁传根夫妇、李双河、二奶奶、德昌爷……中青代的杨春雪、梁麦茬、李银牛、黑嫂、军花、条子……新生代的高天骄……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物,出身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人生经历和生活追求,天性善良、性格迥异,但谁也无法置身世外,被时代风云裹挟甚至被推到风口浪尖,演绎出了一个个带有时代印记的故事,从婚丧嫁娶、家长里短,到分田到户、多种经营,最后走上农企联合、振兴农村、奔向农业现代化。全剧时间跨度三十多年,始终围绕”土地“和“脱贫”这个主题。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是:农民是中国几千来的农耕社会的主人,土地和粮食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而贫穷是农村长期落后、产生各种矛盾的根源。改革是农村的唯一出路和活路,改革首先从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开始,发展生产、提高产量,先解决温饱问题,继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营业,让钱袋子鼓起来,再上新台阶,振兴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该剧艺术性地反映出农村改革举步维艰,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每前进一步都要依靠党的正确政策指引和当地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依靠群众的不懈奋斗、辛勤劳动。该剧不像当下某些影剧中总要安排一两个贪污腐败、欺压群众的反面干部形象,而是满怀热情地塑造了一个个为民服务、廉洁正派的基层干部:村镇书记、妇女主任、局长科长、公安干警,科研所长、军队干事、校长经理等等,这不但符合那个年代干部队伍的实际,向老一代基层干部致敬,也为现在的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像汩汩清流浸润故乡故土,在今天继续深化改革新时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部优秀电视剧,必须要有一个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当然离不开人物。《故乡的泥土》展现的故事,仿佛为观众搭建起一条穿越时空的弯弯曲曲的胡同,胡同中众多人物在游走和表演,两边墙壁上涂满各种风景,鸣奏着各种音乐和声响,引导观众在这个胡同中边走边看,以致不知不觉与邂逅的人物情感共鸣,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忧虑着他们的忧虑,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为此,《故乡的泥土》的编导做出了极大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观众好评。

一是以疑引人。剧中不断出现矛盾,给观众制造疑问,三十二集就是胡同中三十二个拐弯,看罢此处不知道下处,引导观众一集接一集看下去。第一集开始就是一场闹剧:村支书高海堂家正在为儿子举办婚礼,突然发生部分村民砸门子、抢公章,同时娶亲又没有娶来,兰花气呼呼找到杨家,在激烈的争吵和打闹中让一群人物充分表演,各自的形象清晰鲜活起来,并由此扯出四个家庭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此后一个接一个的意外发生,高潮迭起,让人目不暇接,例如,在粮食丰收后出现了卖粮难,在转盘窑生产中出现了塌方伤人事故,在服装社经营中发生了被骗问题,在筹粮支援灾区中发生了仓库起火,在种田中出现了假种子事件,在农企合作中遇到了迁坟难题……通过故事中人物在处理这些矛盾中的各种表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也给观众解除了疑问,真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是以情动人。编导把人物塑造成本质善良的好人,又把他们推到不幸和困难面前,甚至逼到墙角,让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尽显人性的光辉和共产党员的本色,以情打动观众。例如:女一号杨春雪是近乎于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大胆追求爱情,以死反抗封建包办婚姻。极不情愿地嫁到高家后,在全家人关怀下,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但他不是逆来顺受或一蹶不振,而是逐渐融入这个家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乡亲们致富,磕磕绊绊、风风雨雨,苦辣酸甜,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才有了后来她与婆婆、与奶奶的深情倾诉,令人泪目。又如:高海堂担任了三十年党支部书记,对党无限忠诚,但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面前,他犹豫彷徨,难以接受,被免职以后,他没有心生怨恨,而是一方面帮助年轻人,支持村委会工作,一方面拼力改造河滩的不毛之地,获得高产丰收,面对丰收的庄稼而手舞足蹈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与妻子兰花在炕头对坐,名为玩牌实则谈心,一句句掏心窝子的长情告白,深深打动了观众。他救火牺牲后,兰花声泪俱下的哭灵和副镇长银牛在追悼会上讲话,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观众不禁热泪盈眶。还有,退伍军人梁传根找部队中几段叙述,酣畅淋漓,声情并茂,激起观众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崇敬。春雪和麦茬几次面对村民们的诚恳检讨,显示了真正共产党员的担当和负责,温暖了村民的心灵,也沁入观众肺腑。

三是以真服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观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真不真、像不像?为了真实,剧组在故事发生地搭建了百亩场景,在1比1还原上下足了功夫,泥泞街道、平顶住房,青砖家门、通屋大炕、被褥摞子、农具家什、大马毛驴、割麦打场,以及人物的容貌、发型、服饰……使得每一帧画面都呈现出很强的质感和带入感。印象深刻的是群众割麦子的场景,将两束麦子拧在一起——故乡人称之为“打腰”——又将麦子捆在一起,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自然真实,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叹为观止。还有方言“沾”“吗”“俺”的运用,开口就叫奶奶、爷、爹、娘、叔、哥、姐、嫂,洋溢着当地的乡韵乡情,更增添了真实感,使本地观众感到亲切,外地观众也能理解和好奇。

一部优秀电视剧必须要有一群实力雄厚的主创主演和剧组。

《故乡的泥土》的总编剧田运章就是冀中滹沱河畔无极人,有长期故乡生活经历,深深爱着自己的故乡,他说:“故事的背景是我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故事里的人和事,都在我的身边真实地存在过、发生过。“”剧中人物基本都有原型“,而且他非常勤奋,每天三点起床,把窗外沉沉黑夜视为故乡的泥土,手中的笔就是犁,耕耘不辍,长年如此,所以近几年间硕果累累,由他编剧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那时芳华》《桃花盛开的地方》《古田军号(与人合作)》等影视作品,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票房价值。这次《故乡的泥土》直接表现他的故乡故土,更是他的强项,他说这部作品调动了他全部生活积累,让他积攒半生的故乡之爱炽热爆发,任性挥洒,遂愿圆梦,带领编剧组反复打磨修改,为拍摄提供了扎实、很美的剧本。

总导演习辛是军人和作家出身,功底深厚,视界开阔,社会面广,执导过多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前不久央视播放的《娘大舅亲》《一路向前》就是他的作品。他尤其擅长农村和社会下层题材,从《故乡的泥土》可以看出他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导演功力。凭借他对影视圈的熟悉和人气,所以能够组成雄厚的创作团队。

主演马黎、张粟都是而立之年的实力派演员,科班出身,演技精湛,他俩把杨春雪和梁麦茬这两位年轻人的角色,拿捏的十分准确,饰演的栩栩如生,得到了观众认可和喜爱。老戏骨刘佩琦、闫学晶表演真实、细腻、倾情,亮点纷呈,闫学晶塑造的兰花个性鲜明,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家庭妇女的形象。赵恒煊饰演的梁传根,无论容貌、服装、表情、动作、台词都倍显功力,超过他以往任何角色。田玲成功塑造的黑嫂这一角色,也走进观众心里。

电视剧是一种综合的大众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故乡的泥土》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的细节还欠真实,有的情节有些牵强,有的人物思想转变失之粗疏。但瑕不掩瑜,并不妨碍该剧如同影坛一股清泉一阵春风,带着浓烈的泥土和庄稼味道扑面而来。

田运章同志的又一长篇大作《故乡的召唤》已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有消息透露,不久的将来也会搬上银屏,让我们翘首以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