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领航员的头像

老领航员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7/08
分享

九江寻古

    尽管已经离开两个月了,不过,我还是想写写九江。

九江,雄踞赣北,面向长江,背依匡庐,位于长江、京九铁路两大水陆交通交叉点,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华夏居先。

而我,更向往更看重的是九江的历史和文化。

对九江的最初知之,是早年看《水浒传》,其中宋江发配江州(九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的故事给我印象深刻,尤其那两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令人血性喷张,心潮澎湃。

后来读到白居易《琵琶行》时,开篇即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寥寥数言,即把地点、季节、时辰、所为、景物、心情,交代的一清二楚,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浔阳江”又一次嵌进我的脑海。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京九铁路,九江是“小京九”之终点,宣传的热闹;1998年夏天九江军民奋力抗洪,吸引了全国人民目光,又让九江名噪全国。我也更想有机会亲临这座古郡名城。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四月,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与友人结伴去游庐山,故择毗邻的九江而下榻。

那天上午,我等4人拦下一出租车。司机是个年轻人,听说我们要去浔阳楼,说道:“有什么好看的?都是后来造的,现代新建!不过,只有那个塔是真的,我们从小就在塔下玩。”我顿错愕,心想:此楼始建一千多年了,怎么可能保存至今?前几天刚刚登上的南昌滕王阁,也是28遭毁29次重建。不管是真迹还是今建,都可解我怀古之幽情、抚我久藏之夙愿,足矣!

下了车,一座巍巍高楼矗立眼前。

看那高处檐下巨大匾额,“浔阳楼”三个大字赫然入目,落款为赵朴初,甚妥,只有他的身份和书法,才配把这三个大字悬在此处,敢与当年苏东坡媲美。

售票处门口“浔阳楼”隶书,另人所题,也很见功力;驻足观看那门柱上的楹联,内容含蓄,文采斐然:千秋废复兴,喜重临楚尾吴头,呼吸遥通万里;九派分仍合,能一览长江鼓蠡,风光岂让三楼。

再看那门前介绍: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始建年代虽不可考,但在唐代诗人、江州刺史韦应物和白居易诗中已出现了“浔阳楼”,说明至少在唐代已颇具规模,宋元明清期间,多次毁建。眼前的浔阳楼,是九江政府于1986年开始重建,1989年年底竣工,宋代古建风格,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龙檐飞翔,黛瓦朱栏,四面廻廊,古朴凝重,宛如一位从唐宋而来、穿着新装的历史老人,站在这浔阳江畔,迎迓八方来客……

进入楼内,一楼大厅东西两壁镶嵌了两幅大型陶瓷彩色壁画,一副内容是宋江发配江州、浔阳楼题写反诗,另一副是李逵等梁山好汉劫法场,画面色彩绚丽,人物栩栩如生。大厅内还陈列着景德镇瓷厂精心烧制的《水浒》一百单八将人物瓷像,据说是全国唯一,也是这里的镇楼之宝。

廊柱上镌刻着多幅诗词楹联,例如:一幅出自九江籍著名作家杜宣之手:果有浔阳楼乎,将宋江醉酒,壁上题诗,写得有声有色;如无水浒传者,则梁山聚义,替天行道,就会无影无踪。”

二楼“忠义堂”,设置了当年宋江醉酒题诗场景,现仍备有宋江当年喝过的那种酒,以及独具特色的“水浒宴”,落座三杯豪气在,出门一笑大江横”游人在此可体会一番把酒临风或舞文弄墨的雅兴。一侧白粉墙壁上赫然写着宋江的“反诗”: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三楼主要陈列字画,有一处,煞有其事地介绍了浔阳楼的来历:传说这里原为民间一酒楼,苏轼曾于此饮酒,乘兴题写了“浔阳酒楼”四字,酒家不小心把其中“酒”字弄坏了,找人作招牌时,将错就错,只刻上了“浔阳楼”三子,从此,酒馆生意日隆,客人们不但来此饮酒,还要看一看大文豪苏轼题写的“浔阳楼”,至今这一美好的民间传说和“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等古老的名联,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正是:胜地因一人而名世,山水为一书而增色。

四楼为茶室,也是登高赏景、凭栏怀古的最佳处,游客站在廻廊,可远眺匡庐,近观长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或怒发冲冠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那位出租车司机说的那座“真塔”,就在毗邻的锁江楼,为明代所建,蓝天白云下,傲然屹立,伟岸轩昂,风雅古朴。塔高735米,宛如擎天砥柱,突兀江畔。因时间关系匆匆而过,未知其祥,只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琵琶亭在哪儿?一定要去的。于是又拦下一辆出租车,沿滨江路东行,不足十分钟,一座崭新的唐代风格的古建映入眼帘,不用问,这就是琵琶亭了。

看门前简介,琵琶亭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今天的琵琶亭,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后又扩建,位于九江市长江大桥南岸东侧,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亭院正中,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塑像老先生右手拦腰拿书,左手抚凝视远方作沉思状,真乃“胸有诗书气自华”。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7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高20米,亭前悬挂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琵琶亭”金字匾额。门柱上镌刻着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既赞美了琵琶声的美妙,又咏叹了白居易诗的绝唱。

亭内琳琅满目,四周是解读“琵琶行”的壁画、景像,图文并茂,惟妙惟肖,还陈列着有唐以来不同朝代琵琶亭模型,书写着多幅名联佳句,如:“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云沉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唐 白居易好友元稹)“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聚散总前缘,最宜明月一船,清风两岸;古今几名士,共唱大江东去,秋雁南来。”……

最具匠心的设计是,大门口横矗着块巨石,上刻毛泽东墨迹《琵琶行》长诗全文,六百多字,龙飞凤舞,洋洋洒洒,气脉贯通,虽有残缺——毛主席抄写时遗漏了6行——仍堪称精品佳作,反增加了一则趣闻轶事。

众所周知,毛主席喜爱唐诗,尤爱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虽然他曾说过,杜甫、白居易的诗啼啼哭哭,我不愿看,但实际上他对白诗进行过深入研究,熟稔在胸,据身边工作人员介绍,在他书房里就有一本平装的《白香山集》,1972年批判林彪罪行时,毛主席在白居易其中一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下面划了重重红线,并引用过,显然他对白居易这首诗的观点是赞赏的。

《琵琶行》与《长恨歌》一样,均为白居易巅峰之作,毛泽东也是情有独钟,他曾对儿媳韶华说:《琵琶行》不但文采好,描写得逼真细腻,难得的是作家对琵琶演奏者的态度是平等的,白诗的高明处在于此而不在他。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亲手抄写了《琵琶行》这首长诗,表达了他对此诗的喜爱,也才成就了今天琵琶亭门前之勒石胜景。白老司马如在天有灵,当捋髯大笑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