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全国各地都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而在我的家乡甘肃庆阳,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
过端午节,香包是必不可少的。香包俗称耍货子,其形式多样,用料讲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做香包首要的材料是上好的丝线。节前,人们要从集市上买回大量丝线。我小的时候,市面上销售的只有白色丝线。要想做出五颜六色的香包,需要再买些染料。卖染料的商贩面前的货摊上摆放着无数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都装着一种特别颜色的染料。小贩根据买染料的人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描述总能很快找到顾客想要的颜色,就跟变戏法似的。染料加上水后充分搅拌,然后把白丝线放在里面来回翻动,待染色充分后,挂在竹竿上放在阳光底下晾晒,丝线的颜色随着水分的蒸发就会越来越鲜艳。
最经典的香包形状呈正八面体,我们叫它“粽子”,不过这个“粽子”是用于佩戴的而不是吃的。粽子里面用硬纸板做成支架,然后用丝线从一条棱边开始一条线挨一条线地缠绕,线与线之间不能有空隙。如果中途更换颜色就需要掌握接压线头的技巧。主体完成后,最上面一个顶点系上挂绳,中间四顶点和下面一个顶点缀上穗子,一般情况最低处的穗较长。除了粽子,还有许多其它造型,比如老虎、蛇、蝎子等等。做香包是精细的针线活,只有女孩子学着做,丝线缠绕的技法容易掌握,不过精湛的刺绣技艺却需要长达数载的磨练才能习得。做好的香包在五月初四夜里放在一张纸上并撒上雄黄,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挂在衣服上到处招摇了。
学校里,逐渐长成的男女同学之间慢慢有了很多禁忌。唯有端午节时女同学可以送男同学礼物,而不会被其他同学议论。心灵手巧的女同学会做出很多漂亮的香包,除了自己佩戴以外,当然会送一部分给班里的男同学。人缘好的男生可能会得到多个质量上成的香包,但是比较调皮的同学可能得到的就不太好看或者就干脆一个也捞不着,于是他们就乘人不备去抢,抢到了就嬉皮笑脸的给自己戴上,骂也不管用。孩子之间就是这样,有他们的规则,大人们看不懂。细想一下,成年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并无本质不同,有时两情相悦,有时一厢情愿,有时抢你争我抢,最终可能本该属于你的“香包”戴在了他人的身上。
我上小学的时候,端午节早上,胸前挂个粽子,肩头蹲着两只憨态可掬的老虎,样子非常滑稽却得意洋洋,真是有趣。其他同学的造型也类似,不过,蛇背在背上,蝎子挂在肚子上。选这些凶猛恶毒的动物主要是为了辟邪。说起辟邪,少不了桃木棒和柳木刀。用桃树条和柳树条雕刻而成的桃木棒和柳木刀直径大约五毫米、长度约十公分,显得小巧而逼真。讲究人家会用红绳把这两样东西拴到孩子的胳膊上。可能有些成年人觉得这些东西都可有可无,无关紧要。但是在小孩的心目中却格外重要,因为这里面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庆阳香包远近闻名,承载着多少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情。每当端午节快要到来的时候,总能想起那挂在竹竿上鲜艳的七彩丝线,香包上那股熟悉的雄黄味,粽子上随风飘动的长穗和阳光底下孩子们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