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中国人来说,吃饭的意义远不止填饱肚子,除了所谓的美食文化,很多人际沟通都是在饭桌上完成的。
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吃饭而奔忙,吃饭的次数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难得有几顿饭吃的优雅从容,吃的记忆深刻。
小时候,除了过年很难吃到肉。有一次伙伴们抓了一只麻雀,我们仿照叫花鸡的做法,把麻雀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烤熟。七八个人分食一只麻雀,每人分到的肉只够塞个牙缝,但是那个香味留在齿颊之间几天都没有散尽。前几年回老家,父亲闲来无事就设法抓了几只麻雀。我用同样的方法烤熟,但是再也找不回小时候的那种味道。那时候,鸡蛋是很少的,只有过生日或者鸡蛋被鸡踩破才有可能炒一个吃,兄弟姐妹多,想吃一口都得靠抢,有时候还要打架。三姨家的大儿子满岁那天,妈妈带我去祝贺,三姨下了血本炒了一锅鸡蛋,给我盛了一碗。那次是我第一次吃炒鸡蛋吃到不想再吃。这两件事情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美味来自稀缺,而非食物本身。
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去县城参加各类竞赛,一般都和在县城工作的四叔一起住。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四叔带我去吃饭,那个季节在家里只有咸菜可吃,可是县城小店的早餐里竟然有青辣椒拌嫩黄瓜,清新可口,令人回味。像这样的清新高雅是需要的,但大饱口福又何尝不好呢。家乡的清汤羊肉以其独特的口味,使人欲罢不能。有一次路过老同学工作的地方,就顺道去看他。由于坐车不顺利,见面的时候天已全黑。老同学一见到我就说,饿了吧,去吃羊肉。到了地方,烙饼都卖完了,他就给我要了一大碗羊肉烩面再加一份葱爆羊肉。然后,他说他吃过了,就坐在那里看我吃。盛情难却再加上不能浪费粮食,一会儿功夫我就风卷残云,桌上只剩下了空碗和空碟子。同学之间就是这样任性,从来不需要客气更不要说做作。
我是大学宿舍里最后一个报到的,刚去学校对环境不熟悉。我们宿舍里最小的兄弟陪我去食堂吃饭,由于想家也没吃出什么味道来,但是因为这一顿饭的缘分,之后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被小兄弟关心令人温暖,被大哥关心让我找回了做小弟的感觉。出差路过宿舍大哥居住的城市,跟他喝酒,他点了一桌子海鲜为我接风。第二天又去吃自助,我一顿饭就吃了四根羊腿。桌上我们频频举杯,喝遍了所有种类的酒还意犹未尽,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上下铺的时代。
每次过年回老家,除了走亲访友,还要拜访我的恩师。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教我们的时候还像个孩子,他中专毕业,比我们大七八岁,经常跟我们一起玩。工作后,我去看他,他跟我吃饭。席间颇多感慨,说起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是老师,在他年幼的时候,他看见学生来家里感谢父亲的教导,他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教师,他期待着有一天他教过的学生能到家里看看他。有些饭为了表示感谢。有些却为了化解恩怨。高中三年级的班主任给我们教英语,我们相处的并不和睦。为了班里的前途,我跟他有过激烈的冲突,多年来一直不相往来。虽然彼此都有过错,但是我作为晚辈,应该主动道歉以寻求和解。实际上,他早已原谅了我,就像我已不再埋怨他。他开了瓶红酒,给我点了一大碗炒面,还有饭店的招牌油饼。为了这一顿饭,我们等待了十几年。
大学毕业前一年,我去看望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的一位挚友,她就是我后来的妻子。我们虽然多年不见,但是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那天下午,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餐馆就开始点菜,一共点了十几道菜,差点撑破肚皮也没能吃掉一半,但是不点那么多菜就不足以表达重逢的喜悦。晚上我们并肩走在滨河大道上,远处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那是公园里的少男少女在对唱。男:晚风来自黄河之上,带着千年的神韵,吹拂着年轻的面庞,我亲爱的人,可否时刻进入我的梦乡,给我七彩的梦想。女:感谢你不远千里的看望,你看那天上最为璀璨的两颗辰星,只为你我而点亮,终于等到你晚来的表白,我愿与你情投意合直到地老天荒。听着应景的歌声,我们默默牵手,相视而笑。
好吃的可以把爱一代代传承下去。第一次去妻子的娘家,丈母娘拿出了她老人家的烤红薯绝技。一个个滚烫的红薯代表着老人家对孩子们的疼爱。小儿子出生的时候,丈母娘过来照顾妻子坐月子。晚上我陪大儿子在野外生火放烟花,在柴火的下面放几个小土豆,等放完烟花带回家一家人分享。一个个滚烫的土豆就是我们对老人爱的回报。
爱一个人肯定记得他爱吃的东西。能为自己爱的人做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能天天吃到饱含着爱的食物也是难得的福气。母亲和妻子,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女人,一个用爱伴我成长,另一个用爱陪我老去。她们做的每一顿饭里都饱含着爱,是她们做的饭构成了我的身体,产生的能量供我写作、思考,当然最重要的是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