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对于孩子来说似乎更加寒冷,原因是他们的身体小,脂肪层薄,对寒冷要敏感一些。在北方,孩子们过冬除了穿厚重的棉衣棉裤以外,一双棉鞋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家乡,冬天里孩子们一般都穿母亲做的棉鞋。
做棉鞋与做单鞋的流程相似,不过更为复杂。秋收过后,在农闲时间里母亲就开始拆洗旧衣服,把拆下来的布片一层层码放整齐准备做鞋底时使用。做鞋底时,先用面粉烫一碗浆糊,在坚硬牢固的地方铺好鞋底的纸样,挑选合适大小的旧布片抹上浆糊一层层粘上去,这个过程叫打层。如此反复操作,直到厚度达到五六毫米后,再照着纸样把边缘多余的布料剪掉,最后糊上一层白布作为面料,白布比纸样大一圈,多余的白布把侧面也要糊上,然后贴在土炕上烤干。把一对这样的底面白布朝外用细麻绳纳在一起组成一个鞋底,就是所谓的千层底。由于鞋底很厚,纳鞋底的工作相当辛苦,先用锥子穿透,针在头发里摩擦粘上油脂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再用顶针才能顺利的把针穿过鞋底,针眼里引着麻绳,麻绳比较粗糙,必须把麻绳缠在手上拉,为了避免麻绳伤手,手上要戴专门的护套。就这样,一个针脚挨着一个针脚慢慢地纳,纳一双鞋底需要一周左右。
鞋底做好后,再做鞋面和鞋帮。常见的棉鞋样式有两种。一种叫窝窝头,鞋面从中间分成两片,分开的鞋面分别与两侧的鞋帮连在一起,从外侧面绑鞋带,制作简单,但不美观。另一种叫三片,鞋面和两侧鞋帮相互独立,一共三片,故此得名。三片棉鞋从鞋面上绑鞋带,外观优美大方,不过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制作鞋面和鞋帮的方法比鞋底简单,在纸样上粘上厚度适当的布片后,面料为黑色的绒布,用白布条裹边。做好鞋面和鞋帮后与鞋底缝合起来,一双鞋就做好了。棉鞋比单鞋多一道工序,就是缝合前在内表面用布裹上一层厚厚的棉花。另外,由于棉鞋内部要填棉花,所以鞋样要比单鞋的略大。
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冬天母亲都要给我做一双漂亮的棉鞋。穿上母亲做的棉鞋,整个冬天双脚都暖暖的,使我免受冻疮之苦,直到我逐渐长大对寒冷有了足够的抵抗力。
上次回老家过年,在柜子里找东西,无意间翻出了母亲保存多年的鞋样,其中包括各种大小、不同样式,都是母亲从别处复制后经过实际操作改良后的成果。只可惜,这些鞋样已经被遗忘多年,工业化大生产使鞋子的价格大幅降低,自己做鞋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母亲是精通手工做鞋技艺的最后一代人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熟识的布鞋就只能作为展览品出现在民俗博物馆里的橱窗里。仔细想来,在许多重要的场合,我都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只因为它们总是被踩在脚下,永远处在最低微的位置上而一直被忽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