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一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十五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超过五千万。传统意义上把不识字的人叫做文盲,联合国新定义文盲时把另外两类人也划入文盲行列,一种是不能识别现代符号的人,一种是不能使用计算机学习和管理的人。如果再加上这两类人,文盲的数量将达到惊人的程度。在我出生和成长的农村里,不识字的人司空见惯,但是大部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其中女性远多于男性。她们把自己叫做睁眼瞎,为了生活,她们需要不断的努力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一
她出生在一九六零年,在自然灾害中有惊无险的活了下来。家里有三个哥哥,在父母眼里她不过是一个不值钱的女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父母迟迟不让她上学,她就偷偷的跟着哥哥们混进教室里学习。她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书本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后面有着无限的可能。
有一天,母亲把她从教室里拖了出来。她声嘶力竭的哭喊着,哀求着。她想读书,但是家里有干不完的农活,母亲需要她的帮助。从那以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脸上永远失去了微笑。她最听不得学校里传出的读书声,因为每一次听到她都会流泪。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去世了,母亲年迈多病需要手术。她的哥哥们都很忙,只有她没有工作又拿不出钱来给母亲治病,所以由她来照顾母亲。
医院办公室里,医生让她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她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脸憋的通红,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她感觉无地自容,虽然她并没有错。医生让她找其他家属签字。
她沮丧的回到病房,母亲问她什么时候手术。这一问不要紧,积累了几十年的怨恨一股脑儿发了出来,她瞬间崩溃了。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她不顾其他人在场,对母亲说,人家让签字,我连个字都不会写,怎么签字?都是你不让我读书,你的儿子们都能读书,我为什么就不能,你现在找他们去呀。
别人或许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如此悲伤,她哭的像个孩子,正如当初被拖出教室时一样的无助和凄凉。
二
她出生于一九五八年,也是在自然灾害中活下来的幸运儿。她有三个姐妹和一个弟弟,弟弟得到了母亲所有的爱,给她们几个一点儿都没有剩下。
当她到了入学年龄的时候,弟弟还小,父母要挣工分养家,只能由她来照顾弟弟。她经常背着弟弟躲在学校的教室后面听老师讲课。由于她的记忆力超强,虽然不认识一个字,但是所有一年级的课文她都能背的下来。她喜欢读书,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学习文化知识。不过,她深知父母的不易,从来不提读书的事情。
弟弟略大一些后,父亲把她送进了学校。她当时已经十二三岁了,比班里其他孩子高出一个脑袋。没有人嘲笑她,她却觉得不好意思,主动要求退学。退学是她一辈子的遗憾,她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幼稚而后悔。
她虽然不识字,但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生活的也不错。她自己悟出了一整套计算加减乘除的方法,计算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她通过图像记忆方法,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并把这些知识最大限度的运用到生活中。
当独自外出的时候,她会很礼貌的请教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或者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如果附近没有合适的人可以问,她就会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通过推理判断下一步如何行动。比如坐长途车,一般情况下司机为了与乘客有亲近感会使用家乡的方言,通过方言便能大致判断车的方向,上车前再确认一下就可以了。再比如,上厕所不认识男女两个字,只需要站在门口略做等待,通过进出人们的性别进行判断。
文盲的身份对她来说只是一个遗憾,但不影响她继续聪明的生活下去。
三
她生于一九六四年,当时举国上下处于一片喜庆之中,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使得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她有三个兄弟,但是作为唯一的女儿她没有成为掌上明珠。母亲从一生下来就把她当成别人家的一口人,不愿意在她的教育上花一分钱。
她十七岁就被母亲嫁到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整天为生儿育女和家务俗事而忙碌。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认定自己不能永远做文盲。通过收音机、电视、报纸和其它一切能够利用的东西,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自学,不懂的就问刚刚上学的孩子们。
她在孩子们写过的作业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字,笔画歪歪扭扭的像个刚刚学写字的孩子。她对着电视上的字幕一句句的跟读,惹得其他人非常反感。她读过期的报纸,学习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别人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后,她认识了常用字,拥有了阅读能力。
当人们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她并没有因为不懂电子产品就放弃,而是重新开启了自学模式,不断摸索尝试,最终熟练掌握手机的用法。如果你看到她用带有错别字的不是很通顺的语句发出的第一条信息时,千万不要嘲笑她。因为没有人清楚那条信息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艰辛和不易。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事物,而她永远不会落伍。她是了不起的,如果处境相同,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比她做的更好。
在义务教育有效普及的今天,不识字的群体往往被人们忽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完全把他们排斥在现代社会之外。善待弱势群体是必须的,一个社会在讲求效率的同时,还要注重公平。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或许有一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将被重新定义为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