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济让的头像

洪济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23
分享

献亡人

之于稍微年纪大一些的大多数龙陵人来说,对于每年农历的七月家中要举行献亡人这项十分重要的活动,是清楚的、熟悉的,也是重视的。献亡人,也叫供老祖,书面的解释应当是供奉已经去世了的先祖亲人。人字本来的读音是平声当中的阳平,即第二声,可是在“献亡人”这个词和这项活动当中,人字被普遍读成了阴平,即第一声。

慎终追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已经逝去了的先辈亲人寄托哀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献亡人大抵正是延续这一传统的一种具体方式、一项具体活动。遇到过节、家中有重大的喜事或者家景不顺等等情况的时候,以及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以献亡人、献坟的形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孝敬、怀念,向先辈们传达家中的喜讯或者祈求祖宗保佑家事顺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足可以证明,这一活动的悠久。我的记忆里,平时献亡人,都是做几样比往常自家人吃时候稍微丰盛的菜,用托盘端到堂屋的供桌上或者直接摆到堂屋里的桌子上,上香焚纸,浇茶奠酒,作揖叩首,向祖宗禀报需要报告的喜讯或者不幸,虔诚祈祷祖宗在阴间好好照看家宅顺意、家人安康,等等。清明节期间,主要的祭奠方式是扫墓,当然也要专门准备食物、鲜花等,纪念祖宗亡人,追思先人功德。

而每年农历七月的献亡人,比平时要更加隆重,与清明祭扫也有明显不同。在民间,有一个重要的节点叫七月半,必须要举行为期半个月左右的献亡人活动。六月下旬或者更早些时候,人们就开始着手为七月半献亡人做准备,家里没有糯米的要到街上或者到有的人家买来,还要把其中的一部分磨成极细的糯米面。到山上找来能够浸泡出黄色汁水的纯野生的染饭花晒干备用。买来好多草纸头——具体我也不清楚草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把草纸反复几十次折叠到约二十厘米见方,再用专门的凿子敲凿出共四行、每行六个圆形的“钱币”,就成了一包包的“钱纸”,敲凿的过程叫打钱纸。同样把草纸反复折叠成约二十厘米长、十厘米宽的长方形,用刀拆成单张,用毛笔或钢笔在每张上写上“中国阴民银行,十元、五元或者其它数额,公元某某年造”的字样,就成了一张张的“钱币”,称为“票子”,写“钱币”的过程叫写票子。打钱纸、写票子的事一般由家中的长辈和小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们总会不断的向小辈们讲述家庭历史,家史上正面的、有名的或者反面的、不被常规认可的先祖人物和他们所做过的事、最后的结果,讲述家风家训,以及献亡人的意义,等等。代代循环,绵延相传。

七月初二或者初三,与平时献亡人一样先做几个菜,在大门——没有建盖大门的农村人家就在堂屋门外,供奉祷告一番,再转个方向,抬到堂屋内供献,把据说已经从各地赶到家里等候在外面的亡人们接到堂屋里,称为“接亡”。此后,每天早晚全家人吃饭前都要先敬献亡人,这段时间可以不单独做饭菜,“有什么供什么,我们吃什么给祖宗们吃什么就可以了”,家中的老人们都这样说。同时继续做着最后献亡人的准备事项。一直到七月十二或者十三的下午,在外出门的人要回到家中,全家人没有特殊情况就都在家里。把家中最好的吃的东西拿出来,包括珍藏了很长时间的腊肉,特意留着的豆腐肠,还有其它能够入菜的东西,生活条件稍好的人家还要杀上一只鸡或鸭。女人们把准备好的糯米蒸成糯米饭,把米面做成糯米粑粑,当然一律要用染饭花水做,做出来的饭和粑粑都是金黄色的。丰盛的饭菜做好以后,在堂屋正中摆好桌子,所有的饭菜、粑粑全部摆到桌子上,全家人统一叩头,家中长者大声夸赞宗功祖德,报告家庭内的大事小情,祈求祖宗照看,多多荫佑家族永远繁昌,代代人丁兴旺,等等。

到了晚上,全家人聚集在堂屋内,长辈们又把准备工作开始以来所打好的钱纸、写好的票子全部拿出来,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动手,把一包一包的钱纸撕开成一张一张,这项活动称为开钱纸,把票子每十张为一沓数好。在堂屋靠里面的左角烧起火,把钱纸和票子分别烧给每一个老祖,俗称为烧票子,给哪个老祖的钱、给了多少,都要一一讲述清楚。小时候,我家完成烧票子这项活动的都是爷爷,我们在旁边一边帮着数票子、开钱纸,一边听着爷爷跟每一个老祖的对话,听着复述家族的历史、祖宗的本事道德。

传说中,亡人们吃了饭、领了“钱”,就会连夜离开,去继续他们在阴间的生活了,这些“钱”,他们要用到第二年的七月半,才又再回家领取次年的“钱”。第二天早上,还要献一次亡人,俗称“送亡”,据说路途遥远或者因为其它事耽误了还没有走的亡人,要吃了早饭再上路。

我小的时候,家里每年献亡人的过程是十分神圣,容不得一丝马虎和糊弄的。“老人不讲古,小人不识谱。失落黄金有找处,失落家谱不是人。”爷爷反复这样教导家中的小辈。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没有现在优越。到了今天,虽然献亡人这项活动还在进行,可是很多环节都已经简化。有的时候“接亡”和“送亡”合并在一起举行。钱纸不用自己打了,街上可以买到现成的。有了专门印刷出来的、精致的冥币,使写票子成了回忆。食物已经十分丰富,每天都吃一样的东西,孩子们也无需期盼着献亡人时候的美食了。手机、网络全面普及,学习任务繁重,小辈人很多时候已经无暇、无心聆听老辈人讲述家族历史……

家乡人们的心中,历来是重视敬天地、敬神灵、敬祖先的。代代相传的许多故事和说法当中,都在教化人们要多做善事,不能做恶,要诚心供奉天和地,否则就会遭天遣、遭雷劈。要虔诚侍奉财神、路神、山神等各路神仙和观意、地母等诸方菩萨,不然就会人生不顺、家道不安。要虔心供养自己的祖宗,熟记家史家谱,传承优良家训家风,否则不以当人。这些理论和行为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现今看去,可能有的人会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封建迷信。但是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献亡人等等这些活动本身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其实在于“教化”。让每一个人通过反复参加这种形式上的活动,真正能够自觉去思考和认识“我家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我要发扬什么,要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劝导人们要敬畏自然,崇德向善,廉洁奉公,传承家风,等等。这才是现在的人们需要不断去挖掘和弘扬的诸如献亡人等活动当中所蕴含着的文化精髓,这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家训家风、牢记初心使命等要求和部署也是十分契合的。

无论献亡人活动的形式如何简化,人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于忙碌之中,去对曾经参加和经历过的、在当时看来不明就理的那些活动作些思考和探究,挖掘出其中的文化精髓,去实践、去弘扬,以不断增加“文化自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