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劲松的头像

黄劲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5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参赛作品 忘言在雁荡的峰影中

1

在一群年轻人中,在浙东秀发纷披的山水中,在雁荡的奇峰水影中,我突然地失去了语言的能力,或者我是自然地失去了口头的语言功能。在短暂的时光里,任更多的字和词在胸中泛滥,流成一条汪洋,就是不肯在唇间发出更多的音节。

浙东的山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从嘉兴一路南行,山逐渐多了起来,都是青黄杂揉的色彩,在山顶上生长着乱发似的青草,偶尔还有一些苍树矗立其上,在初秋的阳光下,显出简单而直接的棱角来。

车上的年轻人互相嬉戏着,头顶着作家诗人的光环,他们的话语间当然有了更多的机智与文采,笑声一阵高过一阵,连车外掠过的野鸟也被感染了,一会儿冲上云宵,一会儿又在车旁展翅,似乎是一次善意的撩逗。

我双眼微合,在雁荡山到来之前,我在想象着那些即将要到来的风景,脑中搜索着那些曾经看到或者听到的关于雁荡山的诗词歌赋或者有关传说。

说来惭愧,人到中年,我经常后悔年轻时书读得少了,以至于观景为文,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有时想买弄买弄掉掉书袋,在人前充一把博学和风雅,也常常词不达意,自己也感觉质木无文,于是干脆就不说话。

在我的印象中,中学时代曾经学习过沈括《梦溪笔谈》中的《雁荡山》一文,好在记性不坏,童子功还在,被默诵起来: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宵,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沈括老先生是古代的科学家,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想来不会骗人。他告诉我们至少在宋代以前雁荡山是没有什么名气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是因为要盖一个玉清宫,人们才发现它,幽谷深水,林干云宵,巨石巍巍,为谢灵运辈所未见,其时可算得是一个未出阁的美女。

在我的记忆中,祥符是宋真宗的年号,大约在公元900年左右时使用的,也就是说雁荡山为人所知已有1100年。在这许多的年头中,雁荡山是否还保持着它原时的原始风貌,保持着“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景象,是否会留有战火人祸的痕迹,是很能勾人遐想的。

 雁荡山方圆宏阔,分为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而根据导游所示,我们要去的是北雁荡山,这里是乐清市境内。如此多的景点,而游人往往钟情于此,想必这里除了交通条件好以外,必然有它的独特可观之处。心中不觉向往起来,脑中有多了几张丰富的立体图画,到也自得其乐,由此也不觉旅途的烦闷来。

2

昨夜酒浓,在朝阳背下的酒家内轰饮半宿,半宵无眠,不觉神疲脑胀。我想人的一生也有限,我们靠什么去回忆,在一个陌生的所在,除了满山的苍翠和生机以外,那么尘世最直接最容易亲近彼此情感的或许就只有酒杯。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是记住了这雁荡山的烈酒,记住了无句无束的酣畅。

我无声,随着导游的讲解,向雁荡深处走去。

两侧的青峰虽然很高,但还是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与通常的景观一样,各种奇形怪壮的石头幻化着各种各样的形态,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的象人。其中一面山峰之上,竟然象鲁迅先生仰视着天空,作最深刻的沉思状。想来山川有灵,让一代文豪也禁不住在此沉思,在此抒情。这么多石头组成的山峰,只有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才配得上与此方山水共存。

天柱峰一柱擎天,如魁伟天地之间的一根支柱,以整面的山峰顶起了大地的力量,它的山尖虽然高危,但并不是遥遥欲坠的那种,还是充满着浑圆的力量,与地底强烈生长的意念融为一体。太阳尚未跃到中天,正好洒满满壁的金辉,石头在这里也能射出光芒,显示出一览无遗的风貌。与天柱峰相对的展旗峰,山顶没有什么旗帜在飘扬,可整面山坡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虽然背对着阳光,但那种凝固的飞舞,比真正的跃动显得更为凝重,更有力量。

雁荡山峰真的很奇妙,一座笔直瘦削的山峰与旁边庞大的山体略微分开,仿佛只要一股轻轻的力量,就可以把它推到。但事实不是这样,在这瘦而挺的峰体内竟然深藏着一部电梯,游人乘此可以直达峰顶。这不禁惊讶于这种天造地设般的构思,心情也为之向往起来。

但天生恐高的我颇有自知之明,我真的没有勇气在直达山顶之后再俯视群山,我怕我的双腿会支撑不住,会瘫软下来。我在年轻时曾凭着年少气盛攀过黄山的天都峰,那种手足并用,欲上不能,欲下不能的感受这辈子是永远难以忘记的,我一生些微的胆量早就扔在了天都峰的深谷之中了。我还曾试图攀上天台山顶,但在最后五分钟时,却败下阵来,双腿根本迈不动步子,只好转身贴壁挪到山下。

我选择回避,这与我中年崇尚平和的个性是如此的一致,对别人的鼓励我心存感激,对大家的惋惜我深表理解,对带有善意的嘲讽,我报以一笑。因为我知道,对风景的观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感受。我因恐高离开团队,一个人去欣赏风景,我就会被别人多一重独立的感受,这是一般人所难以理会的。

好在还有同类,还有人也因恐高而不愿上山,于是我们结伴而行。

《梦溪笔谈》上说: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我们是不能再上山顶了,也看不到峰顶之上的湖荡,但我们并不遗憾,至少还有想象在。我想那峰顶的湖一定是芦苇纵横,水深波阔,雁戏秋水,鱼跃浅滩。那水自然是清冽冽的如婴孩之眸子,那波定是晃悠悠如西子之浣纱,那雁自然是远舞轻掠,把芦苇的叶子们撩拨得呼拉拉地歌唱起来。如果这时候下雨,那么一定是一幅雁落湖荡的水墨画,如果有一条彩虹从湖中升起,那么或许就是小白龙的化身,给人间天上架上了一座彩桥。

就这么想着,前方就有潺潺的水声袭来。一条白练临空而下,从百米的高空跃入深池。池边怪石嵯峨,横乱如一个巨石阵,犬牙交错,水声琮琮。那白炼并不壮阔,但那种高度,却有着足够的惊险。好象是从上面横冲直撞的顽皮水神,一不小心就从高处失足跌了下来。并且,降落的姿态并不犹豫,而有着果敢神勇的执著。

好在山下的深池好象理解水神的一切,它婉约地深沉着,容纳着所有的冲击和激荡。我简直感到惊奇,这么有限的一弯深池能够经受水练长年累月的冲击,而水不漫不溢,只是在几条石缝间缓缓向外流淌,把流经的石头洗涮得光滑浑圆。

在池边的一块巨石上,刻着这条白练的名字“小龙湫”,想必这就是《梦溪笔谈》中所说的伐山取木所见的两条瀑布之一。

雁荡山得名于“雁”与“荡”,而这龙湫就是雁荡之间生机勃勃的生命,大概从地质造山运动完成之后,它就在雁荡山的深处渲泄着感情。我感觉它似乎是一个高深的隐士,胸中有万霆雷筠,但足不出山,只是将内心的抱负讲给群山听,让自然深厚的体质消融它,如果不是经过长途跋涉,任何人是无法得堵它的真容的,也无法用缜密的心思去猜度它倾泻的思绪的。

我俯身掬起一泓清水,清凉的感觉直逼心腑,其实所有执著的奔腾都有着内心的清凉,小龙湫也不例外。

我们在山崖间的石凳上坐了下来,在我们身旁也坐着一个孤身的女子,好象她就是一个人来的,可能是累了,要休息一会儿,也可能是她已经在这里坐了很多个世纪了,因为从她的脸上,我看不到有丝毫的焦灼之色,显然她不是在等人。我一直相信,一方真山水都有它真命的欣赏者,不同于一般的过客,她本来就是这方山水的一部分,她是为了这方山水才在这里等待远来的过客。不需要言语,只需要感应,山水是赠予有缘人的礼物。

出于习惯,我很想为这里留下几句诗句,也算是对短暂旅程的一种纪念,但这次我却办不到。虽然我的脑际空明一片,但除了小龙湫的呼啸的跌落之声和满眼的水影石迹外,我居然找不到合适的句子。只是感到自己的心也随着这瀑布的飞溅而起伏着,整个身心已成为山水的一部分,眼前已是一片烟霞。

3

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一个十分出俗的名字,叫净名谷。我猜度,净者洁净,名者名山、名法、名器、名声也。

雁荡山自然是名山,它是一座白垩纪火山运动留下的古山,有“古火山立体模型”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评为第二世界地质公园,使雁荡山成为浙江沿海唯一一座世界级的名山。它对地球地质运动的考察和环太平洋地区生态环境的形成的研究都具有莫大的参考价值。

沈括、王十朋、徐霞客、潘天寿等历代名人登临此处,莫不感概万般,留下了数不清的诗赋文章,或者追古溯源,或状形绘貌,或寄情托志,为这座名山注入了人文壮采。那种“路从飞鸟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的飘渺之感,那种“经曲折倍开胜境,步云宵更览上流”的豁然洞开之美,至今读来,犹让人神往不已。

山峰如屏,随着我们的足尖延伸着,将一脉莽苍苍的秀气发散到远处的云雾之中。山壁间舞动着一条巨大的龙身,龙头峨峨,龙身绵长,龙尾舒卷,龙足半隐,给整座山峰注入了腾飞的动感。而更远的地方,则凤首昂昂,锦翅飙张,绸幅一样的凤尾与龙身交缠着,缠绵着,让人莫不惊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游龙嬉凤或者龙凤呈祥的图案,让群山飞动,生长出拂去了尘埃的力量。有时,自然就是这样给人类雕凿一段美好的神奇,它在这里不知等待了多少春秋的岁月,为的不只是将造化的出人意表之处呈现给你,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想象力开拓了新的空间,使无声之山水变成有情之图腾。

在水帘洞,珍珠般的水滴从山巅滴落下来,水滴与水滴之间有着适度的空间,又仿佛与一首诗一样,在句式的跳跃中蕴含着内在绵延连结着的意韵。因此,在我的听觉和知觉中,它们是连成一体的,以一种比较抒情的方式展示群山雄浑旋律中偶然的几缕颤音,在山底的清潭之间发散开来,如针尖入地的声响钻入人的耳中,在神经的某一个敏感点颤了一下,然后涟漪一圈又一圈地在心间化开来。

有一个成语叫水滴石穿,那雁荡之水滴的可是时光之水,心灵之水,钟灵毓秀之水。佛家讲因果,有前因必有后果,后果即是前因。我想,这滴水的前因是造化之神对雁荡坚硬之体的人性关顾,它设计了这一滴滴的水珠,然后让这方山水在浑厚中清静起来,雁荡的胸中有一点灵气在焉,温情在焉,于是一方山水便可以变得更加可以亲近,更加具有禅魅般的神秘。

我不信佛,但有一段时间,我稍微学习了一下佛理,以弥补我有限学养的不足。因此,对于佛寺我是怀着敬意的。

在山的深处,有一个半圆形的巨大洞窟,隐藏着佛家的一处修行场所。因山险草深,这里显然不适合盖建大型的庙宇,但有一方清静的禅意,顿时让人觉得山水高妙起来。

这里供奉的是维摩菩萨。传说他是印度的一个道行深厚的俗家居士,锦衣玉食,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这种生活无法填补他心灵的巨大虚空,对生存的虚无感,对有限人生的不确定感,使他莫名所以,他无法找到心灵的根。于是,他拜佛祖为师,勤研佛理,忽然觉得天地洞开,神明自光,人世间的一切变得无可无不可,一切都圆通无碍,自在欢喜。自然他就得成正果,成其不灭之精神。他圆寂后,信徒们建祠塑像,尊其为维摩菩萨。至今在世界各地,有许多供奉他的庙堂殿宇,成为佛教徒礼拜的偶像之一。

据导游介绍,维摩洞只有四位法师了理日常的宗教事务,传经弘法,延绵佛学。我只看到了其中的两位,少者面清目秀,善谈佛理。长者黑脸善目,善解疑难。长者语我:你有佛缘。我答:我知道。长者笑曰:你可以去了。身到洞外,众人询我以祥,我笑而不语,佛说:不可说,大概就是指此时的境遇。

突然想起雁荡三绝之一的灵岩飞渡。在小龙湫边高大的展旗峰与天柱峰之间,一根粗大的钢丝在风中如悬线般地被固定着,艺人们在高空做着各种惊险的表演。他们忽而身如轻燕,缘壁而腾,凌空而下,从高空滑落到地面。忽而在钢索上如体操运动员般地做着各种复杂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前空翻和后空翻,似乎要把人的心脏从嗓子边沿翻出来。表演者动作熟练,观摩者在阳光掀起的热浪里心惊肉跳,刺激万分。我想,这些表演者不仅是技艺的修炼者,更是心灵的修炼者。如果做不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是很难在高危的境况下完成一系列的表演的。在这一个层面上,这些人与参禅者有着殊途同归之妙,他们有着各自心灵历险的波涛需要平复。只是参悟的对象不同,表演者参悟的自然山水之险,需要完成的是以内心的强大以调低这种风险的系数,使人与山水和谐起来。参禅者需要观照的是往昔历程的风险,以佛理求佛心,以佛心会佛法,以佛法自度与度他,最终达到的不生不灭、无色无相、求因得果的平衡。

夕阳西下,维摩洞在身后渐渐融入了满天的霞光之中,可惜没有钟声传来,如果有,此时应该是万山呼应,山河飞禅。我曾经为一家寺院的钟楼做过这样一副对联“通、通、通,到此醒否,是、是、是,妙法归哉”。我的耳际仿佛响起了恢宏的钟声,那声声圆满直追心灵。

在最后的观景台,在群山起伏的峰影间,各种庞大的象形事物生动着我们的眼睛。譬如大象峰,不仅神似,而且有着担负天地万物的韧劲。譬如乌龟峰,龟头、龟身、龟足、龟尾无不如真的一样,就是身上金钱般的般痕也历历在目。俗语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好像说的就是这一只石龟,它昂首顿足,觑得眼前的风物风起云生,气象万千。象和龟,两种坚韧的动物在群山上千般不变地挺立着,为流逝的时间作出了见证。它们朝闻维摩洞的经声梵音,暮听群鸟归巢的风唳之声,然后在万籁俱寂的星空下,与清风明月相伴而眠,在松声风韵里让内心走向虚涵。

步出净名谷已是在暮色中,群山合拢了它明亮的眸子,山谷霎时变得静而净,一阵经山风洗涮过的干净的足音叩入耳膜,人群最后被山间的风又洗涮了一次。

4

雁荡山间隐藏着许多的瀑布,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最为著名。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这么充满激情地描述之: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其景其情令人神往。

雁荡的山间清凉着,几天来,酸胀的双腿被清风一吹,便立即少了许多劳累。心情也大好起来,山间观景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雁荡山每次都能让人生出思维的翅膀。雁荡第二峰芙蓉峰竖起“片片芙蓉”,与云天相接,尖尖的山峰直插入蓝天之上的白云之中,不仅高耸挺拔,而且秀美娇朗,似从天际降落的朵朵祥云。而在祥云之间,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峰、石壁让人眼花缭乱,不断地刺激着想象的神经。

鳄鱼峰双峰挺立,一峰壮挺,一峰瘦削,如鳄鱼两片薄而坚韧的嘴唇,似向天空呐喊,又似向苍天乞食,似乎要把流云、翠林、群山都一纳而入,包容到大地的腹腔,让坦露在空气中的一切事物成为地层深处的营养。奇妙的是,换一个角度,却有移步换影之功,刚才凶猛的鳄鱼却变成了锋利的剪刀,双股交错,锋尖指天,似要把白云剪为衣衫,把峰影裁成诗篇,使一方山水有了动感的美,创造的美。

我稍稍离开了团队,在山间一个人默默地行走,想给几天来各种各样奇妙的形象作出结括,或者赋予一些比较诗性的文字,我在心里默写道:群峰之心/这花朵的源泉/我眼中的秋色之波/漫过芳香的堤岸//山灵潜行的笔/绘出记忆深处的形象/像我昨日刻下的时光。

雁荡山是火山喷发遗留的自然奇观,在通往大龙湫的路上,层层叠叠纹状的岩石,像是火山岩浆刚刚冷却时呈现的面貌,其实距今已有1.2亿年。岩面黝黑,纹理纤细,一层一层地向上堆积着,似经沧海桑田,似历火红战火。典型的火山地貌,使这座山又有了自然地质博物馆的美称。

在用铁丝围绕的的火山岩上,遗留着许多球形的气泡,虽凝固如铁,但还可以想见亿万年前火山喷发时发出的“突突”轰鸣。在一瞬间,这些鼓动着的火红的液体气泡,在一阵狂风的裹狭中,或者在一阵暴雨的倾泻中,终于制住了向前的脚步,仿佛已看到了今后的秀山丽水,它选择了凝固,选择了为后人留下一些不绝的回响。导游说,以前,当地人以为这些汽泡是恐龙蛋,于是刀锯斧凿,希望从坚硬的外壳里掏出稀世的宝贝来,但始终见到的是结实的岩石,于是知道搞错了。后来,专家来了,才知道这些汽泡原来是不可多得的地质变迁的遗物,是科学研究有效标本。至今,一些汽泡只剩下半个圆球,多余的已被凿去了,最大的一个石球一抱有余,也只遗下半个身子。我感到有些惋惜,却又无法狠心地予以谴责,因为被贫穷压迫的日子里,任何生存的希望都显得难能可贵,人们的贪心,一大部分是被穷困的境遇所逼迫出来的。好在还有许多的遗迹,供我们观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足够的可以研究的标本。数百年后,这些被凿毁的汽泡,或许会成为过去时代生存困境的依据,而成为人们的唇间所发出的啧啧品味之声。

林木一如既往的苍翠着,我们在一路的天光云影之中抛散着欢快的心情,有无数的鸟儿从唇间飞出,在高山峡谷之间抖动着羽毛,飞向了四面八方,整个雁荡也仿佛受到了感染,天更高了,云更蓝,连岩石也变得阳光起来,一派喜色。

这时似有隐隐的轻雷从远处传了过来,震动着脏腑。渐渐地雷声越来越响,似阵阵连绵不绝的波浪翻卷之声从天际滚滚而来,那种沸腾的声浪充胀着周身的每一个细胞,连足下的泥土也微微地抖动着。当我们转过了一道梁弯之后,终于发现一匹白练从一道巨大的山屏上从天而降。山名连云嶂,真可谓连云贯日,横绝天涯,中间倾泻而下的宽大水练真的似从云中降落下来的,找不到来路,找不到它应该存在的源头。我已顾不得它的来路,现在,我只要遥遥的仰望,便已感到这道水练对于天地之间距离的意义,它仿佛是一把流动的量天尺,声声不息地丈量着云彩与大地之间的距。每一次奔泻都是一次诗意的放纵,每一滴水珠都是自然的刻度,天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天高水长,世间奇赏。

这就是大龙湫瀑布,如飞虹倒悬,又如白练贯空。清朝诗人袁枚曾赞叹道: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极言龙湫之高,水瀑之彩如丝罗,白如雪棉,气势高绝,比喻恰如其分。还有一位诗人留下了“谁劈千峰嶂欲围,谁陈万壑泉争泫”的问天之语,是啊,这锦嶂是谁刀劈斧削出来的呢,这泉水又是谁让它在万壑轰鸣之中泫然而落呢。看似问天,实是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的膜拜,对壮观飞瀑的由衷赞美。

而瀑布之下的宏大深潭让人尤为舒心。水色如青玉般地漾动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暇疵。瀑布飞溅如钟鼓,荡起层层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向四围散乱的卧石上轻轻撞击着,似有一种纯洁向彼岸喃喃地轻诉着。我走在密密的石条铺成的堤岸上,像一个孩子般地想象着潭水的深度,在人眼所不能见的波纹之下,是否会隐藏着我们肉眼所不能看到的世界,是否有一群鱼类的子孙在潭底悠然地生活着,是否会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化作仙童玉女,在青峰飞瀑之间翩翩舞蹈,唱出只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玄妙乐章呢?或者是否会有鱼儿化作高僧隐士,在松间石上抚琴敲棋,吟诗联句呢?我无法猜度这其间的神秘,平凡如我辈者,是不可能一下子洞悉天机的。

潭上有几只竹筏在来回徜徉,虽然不能作浩瀚飘流,但从筏上游客陶醉的脸上,其中的悠闲与自得是旁人难以猜测的。我想,愿意在其上作短暂休憩的人们,不能说别有怀抱,也肯定怀着一颗必然的赤子之心。或许他们累了,所以要在这宽畅的清凉里呼吸一下自然赋予的真气,或许他们是为着一种情感而来的,这种情感在他们彼此的心里早已酝酿成熟,现在只是要借清潭一角,让它慢慢沉淀,慢慢地发酵成一种经典的永恒。

潭上的石壁上,诗赋词章的崖刻众多,大抵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对这美好山水的颂辞。或壮咏自然之神奇,或者感慨时光之苍凉,或为自己的人生历程留下一些短暂的印记。在俯仰歌吟之间,山在、瀑在、诗在、人在,借山水之神韵得其内心之激荡,其景刻录于心灵的锦绣之处,其情飞扬于天地之间。

在回程的路上,我还记得这样的诗句:雁荡题名待我来。这种自负给了雁荡山一个尊敬的回眸。我也不仅吟下这样的句子:千山万岩神斧开,碧云蓝天共徘徊,我寄素心于飞练,雁荡奇章随我回。

5

夜色里会隐藏多少秘密,在一天黑幕的笼罩下,雁荡的灵峰会不会给人留下一段传奇。

几天来,我在北雁荡的青峰深谷中行行复行行,用自己还不算太笨拙的思维去感受雁荡山水的灵动之美,并将一些神思异想不动声色地储藏入脑海之中,偶尔点亮的诗性火花也悄悄地闪烁着神采。

我想雁荡已经被我收入行囊,成为必然要喷发的火热岩浆。当我以为自己的行程可以圆满结束的时候,导游告诉我,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我没有涉掠,那就是被称为雁荡三绝之一的灵峰,险些被我粗枝大叶地舍弃了。

如果在白天观赏灵峰的景色,或许因为过于直观的缘故,却反而行人稀少,导游说,夜观灵峰,才能观照出雁荡的奇秀和神密。

夜色四合,天上竟然没有一颗星星,许是老天有情,特地安排了这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今晚,让我们这些远游的人生出了更多探秘的好奇。

没有一丝人工的灯光,但见人头攒动,相互之间看不清本来的面目,对面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真正的夜游。

导游打开手电筒在前面引路,灵峰和它周边的山峰露出影影绰绰的轮廓,如埋伏在四周的庞大军团,随时准备作出出其不意的出击。但我知道,这种出击并不是一种攻击,而是山灵情语的渲泄。

从灵峰寺往上仰视,一座山被豪放地劈为两半,如两只向天祈祷着的手掌,被夜色弥合在一起,似乎在为整个雁荡举行隆重的祷祝,这就是合掌峰,也就是我们说的灵峰,到此观景主要是冲着这一座山峰而来。

灵峰之所以被列为雁荡三绝之一,主要在于它的善变的,在善变中山的奇诡和人的想象可以天衣无缝地对接起来,从而生出天地万物不测深邈的感慨来。

在夜色的衬托下,两座山峰象喁喁私语着的情人,一方为女,发髻袖衫隐隐在目,她微仰着头颅,双唇翕合,仿佛有无数的心里话向心上人在轻轻地诉说。男的一方,体格魁高,肩胛宽大,显得高大威猛,他正低头揽腰,既似在倾听女方的良言美语,又似在编织美丽的情话。夜色真的是天然的保护色,在这样朦胧迷离的氛围里,一对山川灵秀蕴育的仙侣可以说多少让人心遥目迷的情话啊。何况,他们在这里已紧紧相依了千万年,经历的风霜雨雪,比任何曲折,任何沧桑都要繁多,可以想象,他们的爱情才是经典的传奇,才是人世间所有坚贞与不老的象征。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站立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而我说:与其在尘世间缠绵一晚,不如在深谷站立千年。世俗之爱故然令人可亲,而永恒之爱却是令人可敬。

令人感到恢谐的是,刚才还沉浸在爱的氛围不能自拔的我们,仅仅换了一个小小的角度,却被另一副景色逗得前俯后抑,所有的人不禁哈哈大笑。刚才还相依相偎的情侣忽然不见了,代之以两只硕大的乳房挺立夜幕之中,原先两个情人的头颅,突然变成了两只高挑的乳头,而他们的身躯都成了浑圆的乳房。让人禁不住感叹造化造物的奇妙,同一个景物,可以给人纯洁的爱情暇想,也可以给人世俗的欢乐。或许,它是在启示我们,山川与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生命的起源和根基,或许这一对乳峰是孕育雁荡灵秀的所在,山水与人都需要在爱的感召下寻求生存延续,这一种赤裸的展示,把灵峰人格化了。所以,它又叫情人峰,又叫双乳峰。

这还不算,这座被夜色包围的山峰还要向我们展示飞翔的力量。

灵峰寺墙内有一条白色的横线,起先,每个人都不知道有何特别的用处。导游叫我们一字排列,背对灵峰,脑袋尽量后仰。这时,神奇出现了,高大的灵峰霎时幻化成一只振翅欲飞的苍鹰,两座山峰凸起鹰的双肩,它宽大的翅膀垂到身后,苍首上仰,胸胳宽厚,且前倾,完全是一副欲展翅扑食的强劲之态,似乎它就要临空而起,我仿佛听到了风沙大作的呼啸声,山石滚落的轰隆声,鹰翅掠过的凛厉声,天地呜咽的低昂声。

因此,它又有一个大声响亮的名字——雄鹰峰。鹰翔万里,英雄豪迈,一座山峰从象形中、从缠绵间、从世俗里,突然转到了雄烈千秋的壮镜里,这怎不让人对雁荡扑朔迷离的面目产生神往,又怎不对灵峰给人的意外之喜充满感恩。

人流熙熙攘攘地前行着,一座又一座的山峰在导游的巧舌中,千变万化起来。这里不仅有年轻人注目的情人峰,也有老年人期待的夫妻峰,一对老夫妻也在山水之间商量着家长里短,让人闻到人间的烟火。让人启开心怀的是,这里还有一座象婆婆的山峰,还在偷听小夫妻的谈话呢,听他们是否恩爱,是否孝顺,是否能够把平常的日子算计得有滋有味,可谓是自然对人情的描摹与启迪。

在一面宽大的石壁上,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少女身像,纤弱秀气,如用笔画在上面的一样。面对前方深不可测的山谷,面对远处灵峰展翅欲腾的欲望,她要飞,要从石壁间飞出来,飞出禁锢,飞向自由。她张开的双臂,不仅是少女启怀的律动,更是要承接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愿望。与雄鹰峰壮观飞扬不同,少女的飞翔具有轻灵之美,甚至还有一些淡淡的忧郁在里面。她是为着某个向往来的,她更是为了为整群山峰注入柔美的气息而来的。就像我们的灵魂,不仅需要强健的力感,也需要委婉的气质,非强健无以立神魂,非委婉无以通声息。

夜色越来越浓,越来越要把人拖到某种深邃里去。我已经不想打开灵峰更多的秘密,更不想为整座山川结构更多的诗性形象。如果这样,我就失去了雁荡的另一层空间,另一种更可玩味的时间。

因此,我选择离开,在身后嘈杂的声响中,在前方隐约的光亮到来的时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