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是学问,人在社会上立足是本事。人的命运决定人的成败和成就,而决定人命运的是人的性格。
生活中,有一种人待人接物非常友善,与人相处十分谦虚豁达,但总喜欢独来独往!平时不喜欢和别人冲突,包括口角和行动上的,可以妥善处理和每一个人的关系。甚至还有意规避或躲避别人给带来的嫌隙。给人一种谦谦君子和蔼可亲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这种人的孤独或者说这种人的孤单,成了这种人的生活常态。
我称这种人是友善的孤独者。对人友善是修养、是品德,是文明社会人的个体素质。而独来独往养成的孤独性格,有人是与生俱来,有人是后天习养而成。友善与孤独在社会交往中两者并不冲突!
独来独往的人,并不意味着不善于社交,更不能代表不愿意表现。相反,独来独往的人在社交和表现上做得更自然、更突出、更优秀,做得天衣无缝更有看点。友善的孤独者能很自如的切换到侃侃而谈,流畅得口若悬河的模式。只是独来独往的人觉得在面对一群毫不相干的人眼里这件事并不相关,也不感兴趣。所以与人为善,是因为能理解大多数人的行为,但并不去附和赞同,不想去讨论与自己不相干的话题,也不想去看别人的热闹。其实,友善的孤独者很温柔,但温柔不向每一个人展露。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他的温柔。所以,他选择只对极少数人保持温柔展示热情。剩下的大多数人他保持礼貌、理性和距离。
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需要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一种认同感。认同自己的言行,认同自己地状态,认同自己的成就。所以,一般人都需要社交,离不开社交。有社交才能展示自己。其实,有时候的社交不仅仅是展示还是在贩卖自己,努力想让别人接受,想把别人给同化。这其实也是内心的柔弱和空虚,怯懦和弱小的表现。而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他已经不需要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他更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所以,他不需要向外求,宁可向内求。独处就是一个人开始向内求的表现。
独来独往很自由也很冷清,似无所依靠。但不代表真正孤单。反而更容易让一个人放飞内心,独立思考,冷静决策。有足够的自由,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比一般人少很多牵绊。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人群中时时表现,处处展示,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存在。把持一切机会,利用所有言行,看似热热闹闹,也不代表被认同。那更像是外在的喧哗,一种虚伪的表演,一落幕便从人前消失殆尽,不留下丝毫印象。因此,有句话说得好: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另外一种人则属于”外向的孤独者”。人群中,对外总是表现出活泼、开朗,奔放、热烈。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表现出善于交际的高手状态。还总给大家带来各种友好、快乐、热情,时刻呈现出一种自信、正能量满满的积极形象!但是,每到曲终人散之后,就会进入到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受中,内心里立即出现多愁善感的感性状态,安静的近乎于伤感。但是,在群体行为里不喜欢表现自己这一面,也不会刻意地找人诉说。实际上是在用嘻嘻哈哈,爱说爱动的外在活泼掩饰自己的孤独,故作洒脱。实际在内心并未放下,需要时间平衡内心的寂寞。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住内心的真实活动,唯有内心强大,才可以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应对一切顺与逆的灵丹妙药。
随着科学的发展,互联网、智能科技的普及应用,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的生活圈子和社交场合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信息相对落后,互联网、智能科技还没走进百姓生活中,由于受区域、地域和现实自然条件制约,每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就是离自己最近的一帮人。比如邻居、同学、同行、同事和亲戚等等。而随着互联网、智能科技的发达,社交的圈子不再受信息、区域、地域、或亲缘关系和路程的制约。一些有共同语言、视野相同、事业相似和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容易聚集到一起。尽管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业、或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学历,甚至天各一方。但是,同样的“认知”和“三观”的契合互相吸引,成为商业的伙伴,事业的支撑。成为彼此的支持者,甚至是生死之交。
所以,人们在开会、聚餐或其他一些聚集性场合,经常发现有人一直抱着手机聊个不停,于眼皮下面对的眼前人视而不见。你要清楚这根本不是“手机病”,而是意味着他对“眼前人”毫无兴趣。这就是互联网、智能科技发达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当然,也与人的性格习习相关。
因此,当你在现实里看到一个人总是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而是你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尽管你们离得很近,但是,你们是两个“认知”或两个“三观”里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记住,友善的孤独者永远有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