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基竹的头像

黄基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4
分享

“接受”也是一种善举

春节回五凤白岩山脚夫人的老家过年,家中的兄弟姐妹也带着他们的子孙都回来了,这是最近几年团得最完整的一次年,体味了一把浓浓的乡村年味。

傍晚时分,我们三五成群地到老屋四周散步,见到一些久别的乡邻,互相问候“过年好”后,还要多摆几句龙门阵。路过一乡邻门口时,热聊过后他从屋内提出一袋椪柑热情地送给我们,几经推辞后,夫人也高兴地满怀谢意地接受了馈赠。说实话,这椪柑在别的地方也许是个稀罕物,而在五凤的田野间随处都是。我和夫人都有同感:不能拂了乡邻的好意!

团聚的时光问题短暂的。大姐夫妇从腊月二十七就回老家开始打扫收拾,老屋在许多年前就没有人常住了,兄弟姐妹们都在赵镇或成都安居乐业。自从岳父母走后,老家真的老了,只有过年或上坟时才回去一下。六家人陆陆续续地回家,到大年三十团年饭时的三大桌人,饭后就有开始返程的。到了正月初四,只剩下最后三对老人了,大哥二哥夫妇和最小的我俩。午饭后都准备离开了,但还剩有若干食材,有的可以留待下次食用,如酒类、油类、未煮熟的腊肉香肠等,但有的,如不及时食用,就会坏掉,如瓜果蔬菜、熟食等。经费开支是“家庭基金”总支出的,但所剩的易腐食品只好由我们最后离开的三家分享了,如不拿走,就只有浪费掉,且会污染环境。三兄妹都充分发挥礼让的精神,一再互相推辞,最后还是我们居小的拿得最多,总算圆满地解决了问题。看来,选择“接受”也是需要勇气的,“接受”也是做好事,如都不“接受”,此事将无法善了,也许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许还会闹得不欢而散。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阵,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条件十分艰苦,一两公里外才有购买蔬菜等日用品的场镇,煮饭烧的也是蜂窝煤和柴草。时不时的,寝室门边或是窗台上就有一些学生或是家长送来的茄瓜小菜或是柴火,多数是不知何人所为。那时我们也不知有“受贿”一说,多数也无从退还,只好欣然地接受。偶尔我们也接受家长的请吃,如有些杀了年猪,要请我去他家吃两三顿,如推辞不去的话,家长是会很生气的,请不动老师的学生也是会受责骂的。这些都是陈年旧事,如今的老师,千万不能去接受家长的钱物和宴请,他们都怀有某种明确的目的性。

曾经,我有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也是酒友和牌友,聚餐后都争着付钱。其中有个长期生病且家境稍显困难的,有时遇到花钱少点的饭菜大家就不会争得那么激烈,而是任由他去结账。

年轻时候,我曾与一家境优渥的女同学交往甚欢,虽还谈不上互相爱慕,但也已是相互喜欢的程度。每当需要付钱之时,无论是车费还是餐费,她每次都争着付,不给我哪怕一丁点儿机会,不难看出,她是喜欢我的,怕我花钱。多几次,我就却步了,也许是我那卑微的自尊心在作祟。试想,假如她当初能给我付点小钱的机会,能善意地接受,也许我们的后半生的历史都将会完全改写。

生活中,每当小朋友向我们大人分享他的零食或是玩具时,作为我们大人,都应乐意地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的友爱大方的性情。每当有朋友赠送我田间地头的果蔬时,每当有朋友赠送我从外地带回来的土特产、纪念品时,每当有文朋诗友赠送我他的书籍时,一般情况我都会乐意地接受。并且会将这些分享,这些馈赠牢牢地记在心中,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回报。中华乃礼仪之邦,适度地礼让,还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的推辞、拒绝,就显得虚伪了,甚至会伤害别人的自尊。

当然,这些只限于朋友之间的友情馈赠。如果你是官宦人家接受了别人赠送的金钱美女,那你就有可能会沦入万劫不复之地。什么该接受,什么不该接受,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有时候,“接受”了,也许就是罪恶,是犯罪。因此,只有在有些时候“接受”才是一种善举!

——2024年2月于青竹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